【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食源性病毒危害人類健康 吳清平院士談諾如病毒防與控
編者按
2016年11月,由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主辦、廣東省執業藥師注冊中心承辦的“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共成功舉辦了十一場。一年多來,主辦方緊緊圍繞公眾關注的食品藥品安全熱點難點問題,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前來免費為公眾授課,傳播科學知識,堅持做到每月一主題、每場一名師,大講堂成為一個接地氣、影響力強、具有廣東特色的食品藥品科普權威平臺。
2017年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應邀做客大講堂,作“生物信息時代下食源性病毒的危害監測與控制研究”主題報告。吳清平院士重點講述了諾如病毒的發現、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防控等內容。講座學術性很強,但仍然吸引了眾多聽眾參與,講堂內座無虛席,現場還與廣東全省21個地級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進行視頻連接直播互動。本期專欄整理了此次講堂的重點內容,以饗讀者。
圖為吳清平院士在食藥科普大講堂講課/攝影 何雅柔
中國醫藥報記者 陳海榮 報道 食源性病毒的危害有多大?吳清平指出:目前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食源性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不明原因食源性腹瀉90%以上都是病毒引起。我國居民面臨的食源性病毒致病風險較高,諾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等都是常見的食源性病毒。其中,諾如病毒是非常危險的一類病毒,我國諾如病毒疫情時有發生。
危害:致病率高 傳染性強
諾如病毒這個名詞已經為大眾所熟知,它是一種常見病毒,1968年在美國的諾瓦克鎮被發現,所以也被稱為諾瓦克病毒。它可以導致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癥狀是腹瀉、嘔吐、反胃、惡心和胃痛,其他癥狀為發熱、頭痛和全身酸痛等,諾如病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
上世紀70年代以前,醫學界認為腹瀉主要是由于感染細菌所致。后來,研究人員發現很多腹瀉病人至死都沒有被檢測到細菌感染。1972年,醫學工作者在人的排泄物里發現了諾如病毒,上世紀80年代以后才發現食源性病毒是腹瀉的非常重要的致病原,從而食源性病毒才被人們重視起來。
諾如病毒致病率非常高,傳染性很強。據統計,18個該病毒粒子就可以致病,兒童、老人等抵抗力較弱者是該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諾如病毒感染疫情極易在半封閉的場所內爆發,在學校、醫院、火車、飛機等封閉場所容易造成群體性疫情。
“全球近一半的食源性疾病疫情是諾如病毒引起的,在發展中國家,諾如病毒已造成超過20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對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造成非常大的威脅,被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列入生物恐怖B類因子。” 吳清平介紹。
2006年,美國發生600多人規模的食物中毒,后來查明是由諾如病毒引起;2012年,諾如病毒致德國11000多人發病;2013年,丹麥、俄羅斯、英國等國出現諾如病毒疫情;2014年,我國廣州從化數百人因感染諾如病毒而致病。這些都是業內熟知的食源性病毒疫情。
研究:難以培養 進展艱難
針對諾如病毒的研究歷史已有50年之久,但對其防控仍然是一個難題。吳清平指出,要防控諾如病毒,首先必須要能發現它,能認識它。他感慨地說:“諾如病毒防控難,是因為它有別于大部分病毒,基本上不可以人工培養,這是它最重要的特性,這使得對其研究出現了難點。”直到1990年,科學家才獲得一個諾如病毒的基因組,1992年才可以進行基因組體外表達。目前,人們能從食品里面檢出諾如病毒,但卻因始終無法拿到它的全基因組而無法對其進行全基因組研究,這是全世界都非常困惑的事。目前科學家只能拿到諾如病毒在人體感染之后的樣本,因此只能在生物信息研究里來預測它的進化規律。
生物信息、數據的積累,對諾如病毒的研究非常重要,也為食源性疾病,特別是食源性病毒的防控提供了一個機遇。吳清平表示,當前生物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多組學技術基因組、轉錄組、蛋白組、代謝組以及小分子組學等尤為突出,且基因測序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為諾如病毒基因測序提供了便利條件。
難題:變異迅速 疫苗難尋
可喜的是,我國醫學界已經掌握了檢測諾如病毒的方法及其致病途徑和特性。吳清平指出:“針對諾如病毒,2015年我們制訂了諾如病毒檢測的國家標準。我們還有大量的科學問題要解決。如何才能有效地發現它,這成為現在食品安全里面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據吳清平介紹,諾如病毒基因編碼比較簡單,基因組也已編碼。可是,諾如病毒對人危害非常大,對動物卻沒有影響,選擇性非常強。此外,諾如病毒雖然不能在人體外復制,但是它在體外環境里非常穩定,一般的紫外線處理無法殺滅它,造成了很高的食品安全風險。
諾如病毒目前存在40多個基因型,它的變化非常快,每兩到三年新的基因組就會出現,這也是目前尚未研發出相關疫苗的重要原因。吳清平解釋,病毒疫苗的研發,主要集中在流行基因型病毒疫苗,但是由于諾如病毒變異非常大,目前盡管很多研究機構試圖研發此類疫苗,但均未成功。
防控:慎食生冷 注意衛生
既然諾如病毒沒辦法通過疫苗來預防,那么應當如何防控呢?
吳清平介紹,食源性病毒的傳播主要有幾個途徑:一是食用或者飲用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二是接觸受污染的物體;三是接觸病毒的攜帶者,如食品行業從業者就是感染病毒的高危人群。諾如病毒通過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在海產品、貝類、漿果、沙拉、蔬菜表面含量非常高,因此生吃蔬菜、沙拉都可能造成諾如病毒感染,引發食源性疾病。
水源性傳播途徑是連接病毒攜帶者和食品污染的重要環節。歐盟快速預警系統發布的數據顯示,15%的食源性預警來源于水果。在水果中,冷凍草莓、覆盆子引起了5%的食源性預警,而冷凍的漿果混合物引起了3%的預警。值得一提的是,冷凍的進口食品引起了57%的預警,其次為牡蠣15%、貝類11%。
針對普通消費者,吳清平給出了食源性病毒的防控建議:注意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生熟的食品材料分開,水果蔬菜清洗干凈、貝類水產品加工徹底。他特別提示:相關患者在生病期間及康復三天內不要從事食品加工工作,要用含氯或其他消毒劑清潔易接觸食品的身體表面或衣服。
(責任編輯:郭思男)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 美麗520:破解化妝品謠言正當時
5月20日,坊間頗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化妝品專家蔣麗剛《破解化妝品謠言》的專題講座也如期開講。 2019-05-27 09:55科普大講堂
2019-04-28 15:0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