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曝光常態化破解監管“頑疾”——山東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系列報道之三
“一開始被曝光的企業會托各種關系來說情,后來了解到這是常態化的機制,說情的明顯少了。”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說,山東省建立常態化公開曝光機制,對市場主體的不合格產品、違法事實、處罰結果等負面信息,及時發布、全面公開,讓違法者上“曝光臺”“黑名單”,一批批被曝光的企業由開始時的不適應到后來逐漸明白:要想不上黑榜,必須守規矩,嚴格依法查找處理潛在問題和風險。
信息公開增強企業主動作為意識
“我們把所有能對社會公開的信息全部對外公開,包括經營者的基本信息、進貨渠道、接受檢查信息,哪個方面違法違規了,受到了什么樣的處罰,全部在網上公示,以此向社會警示。”山東省局局長馬越男說。
在山東,食藥監管部門正掀起了一場大規模高頻次抽檢和曝光,不僅龍大、波尼亞等知名龍頭企業上黑榜,連流通環節的銀座、大潤發、沃爾瑪等品牌超市也屢屢中招,監管部門的大規模公開曝光讓各家食品企業壓力山大。
信息公開增強了企業主動作為的自覺意識。香油生產企業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引進先進檢測設備和一系列食品安全項目的運作,既實現了對100多種農殘指標的檢測,又完成了食品安全的追溯控制,產品質量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信息公開不僅只對商家,對監管部門也不例外。圍繞“清權、減權、優權、制權”四個關鍵環節,山東將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清單、行政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行政審批中介服務收費項目清單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既促進了監管部門行政效率和服務質量的提升,也減少了執法的隨意性和自由裁量空間。
公布“紅黑榜”主動引導社會輿論
“現在曝光信息多了,哪個合格哪個不合格都能查到,各位親們無論買菜還是買肉都可以提前看看。”如今,無論在小區的討論群還是微信朋友圈,諸如此類推薦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曝光信息、食品抽檢“紅黑榜”的帖子越來越多,一種來自市場消費終端的“無形之手”正在沖擊著各個食品主體的生產經營。
馬越男介紹,山東省出臺了食品藥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辦法、抽檢信息定期發布制度等,及時公布抽檢監測、監督檢查和治理整頓發現的問題,公開違法典型案件、行政處罰、產品召回、違法廣告等信息,目的就是主動引導社會輿論,讓消費者了解企業信息、產品信息和誠信狀況,倒逼企業依法合規經營,引導消費者監督。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山東省已公開行政處罰案件13230件,發布“四品一械”抽檢信息通告和質量公告36期。對于行政處罰案件,被處罰企業名稱、違法事實、涉案產品信息等在網站、主要媒體及時發布、全面公開,并在各監管部門之間、系統內部進行通報。
對做得好的誠信企業,山東省則用“紅名單”進行褒獎,通過深入開展“食安山東”品牌引領行動和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及時推出放心品牌榜等,不斷引導消費者選擇放心品牌進行消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無形之手”的作用。
公示制度推動人人參與共治
監管“頑疾”同樣可以靠公開的方式進行推動解決。馬越男說,山東省通過信息公開的手段,探索破解了一些監管難題。
例如學生“小飯桌”監管,許多學生“小飯桌”處在居民區,條件良莠不齊,不具備發證條件,存在安全隱患,管理上涉及公安、消防、教育、住建、衛生、環保和食品藥品監管等多個部門,客觀存在卻又難以取締。對此,山東省采取了登記公示制度,讓開辦者申請登記,登記后監管部門進行現場檢查和安全指導。通過登記備案的,聯合教育部門進行公示公布,供學生家長選擇和監督,倒逼“小飯桌”規范管理。
食品安全問題,需要人人參與共治,而信息公開正是調動公眾參與食品安全共治積極性的好方式。(廖亮)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