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最終治療目標:功能康復
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據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數據顯示,自殺是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全球每年逾80萬人因自殺死亡。嚴重的抑郁癥是引起自殺的重要原因。雖然對抑郁癥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療辦法,但很多患者并沒有接受有效治療,導致他們的病情沒有得到控制。在日前由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辦的“健康中國與職業人群心理健康促進——第九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暨職業人群心理健康媒體研討會”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抑郁癥治療中心主任王剛教授在會上作了題為“關注職業人群——重構抑郁癥治療目標”的演講。王剛教授表示,認知功能受損是抑郁癥造成經濟負擔的主要原因,認知功能得不到恢復,將嚴重影響職業人群的工作和生活,也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應該把包括認知功能在內的功能康復作為抑郁癥的最終治療目標。
抑郁癥人群苦惱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統計,目前全球有3.5億名抑郁癥患者。在中國,以抑郁癥為主的情感障礙患者人數已將近9000萬,而且還在持續增長。預計到2030年,抑郁癥將成為全球最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到2020年其疾病負擔將僅次于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總負擔第二位。
很多人認為由抑郁癥導致的經濟損失都是看病、求醫問藥帶來的,其實并非如此。王剛說,抑郁癥患者求醫問藥造成的直接醫療花費是整體經濟損失的16%,更多的是因為工作量減少、工作喪失所導致的經濟方面的損失。王剛介紹,抑郁癥損害職業功能有幾個很簡單的指標,如缺勤,休病假或者因為各種理由上不了班。統計表明,沒有抑郁癥的人群,缺勤時間非常少,每周大概是0.4個小時,而患有抑郁癥之后增加到1.2個小時,增加了2倍。還有無效工作時間,因為疾病的影響會造成工作效率很差。無效工作時間一般人群是每周1.1個小時,而抑郁癥患者達到7.2個小時,這意味著在每周5天的工作日中,大約有1天的時間是什么都沒有干,工作效率是非常低的。
一項2002年在我國5個城市采樣的調查顯示:抑郁癥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80億元左右;間接經濟損失非常高,達400多億元。王剛教授強調:“抑郁癥患者中,很多輕中度的患者或者經過急性期治療的患者往往都處在無法工作的狀態,這一部分導致的間接經濟損失是非常大的。”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抑郁癥的主要疾病負擔呈現的年齡段是20歲之后,60歲之前。王剛說,20~60歲正是創造力、工作能力最強,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最高的一個年齡段,精神疾病更多地累積在這樣一個年齡段,會給社會、個人、家庭帶來巨大的損失和負擔。
認知功能受損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抑郁癥患者中,認知功能受損是常見的并發癥狀,而且在整個病程中都長期存在。尤其對于職業人群來說,認知功能受損已經成為職業人群抑郁癥的主要特征。2014年發布的“中國首次工作場所中的抑郁癥”數據調查報告就已經指出:工作場所中的抑郁癥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第一誘因。在抑郁癥獲得診斷之前,患者的認知能力就可能受到損害,無法正常完成工作和社會功能,即使進行抗抑郁治療之后,認知功能的恢復也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王剛教授談到:“雖然目前國內缺乏抑郁癥認知功能損害的相關數據,但是臨床發現,處于抑郁發作期的患者存在執行功能、記憶力以及注意力方面的功能損害。急性期發作的患者,94%都伴有認知的缺陷。這種損害在抑郁緩解期患者中仍然存在,并且有隨著發作次數增多而加重的趨勢。認知癥狀相比于總體抑郁癥狀對職場表現的影響更大”。
功能康復應作為最終治療目標
2011年,一項薈萃分析研究顯示,隨著抑郁癥狀的減少或消失,患者的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兩者的改善比例和幅度并不一致。僅僅只有不到1/4的抑郁癥患者達到癥狀和功能的雙重改善。王剛表示,這也提示我們,除了關注臨床癥狀的改善,還應進一步重視患者的功能康復,從這一點看,臨床上還有大量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所謂功能,即患者從事工作、學習、社會交往、生活等各項活動的能力,而生活質量則包括患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王剛教授談到:“癥狀完全消除不意味著抑郁癥就好了。我們精神科醫生衡量一個疾病好不好,要看癥狀消失加功能康復。精神科醫生所談的功能不是簡簡單單的生理功能,而是包括職業功能、社會功能、一般功能等在內。治療后,患者工作、生活、學習、人際關系是不是都回到了正常的狀態。有效緩解加上功能康復才叫痊愈?!?
“癥狀消失加功能康復是我們判斷患者是不是痊愈的標準,如果癥狀消失了,可患者出不了門,整天在家待著,這不是治療的成功。所以抑郁癥治療追求的不僅僅是癥狀的完全消失,這只是急性期治療的標準而不是最終標準,最終標準一定是癥狀消失加功能康復。”王剛說。
與醫生不同,患者更能了解自己的內心感受。王剛認為抑郁癥患者是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他們自己更清楚是高興還是不高興。而醫生更多地觀察到的是患者的表情,而表情和內心體驗有時候是有偏差的,所以對于抑郁癥和焦慮癥患者,醫生一定要尊重和相信患者的內心體驗。
王剛教授表示,回歸工作崗位是患者康復后面臨的主要挑戰,當治愈的病人回到原來的工作環境,只有減少抑郁情緒的來源,才能避免抑郁癥的復發,這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治療,還需要家屬、雇主和社會組成的“治療聯盟”,給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堅持三個階段的規范治療
很多人對抑郁癥的治療最為關注的問題是它需要治療多長時間?王剛說,一般來說,抑郁癥的治療分三個階段: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急性期治療時間一般需要6~12周,鞏固期4~9個月,維持期沒有任何的標準,各國的研究也沒有證據,全是靠醫生和專家的意見、臨床的判斷。比如患者過去兩年發作了兩三次,維持治療的時間一般就會長一些;如果10年或者20年才發作1次,治療的過程可以相對縮短??墒欠浅_z憾的是,大多數患者在治療中途都停藥了,據了解,抑郁癥治療1個月中斷治療率高達20%~30%,導致患者病情沒完沒了的復發。
針對抑郁癥容易復發的現象,目前國際上提出的抑郁癥治療方案強調足量、足療程治療的理念。在我國,2015年第二版《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也特別強調,需要對抑郁癥早期治療、足量治療和全程治療。因為一旦沒有按照療程治療患者很容易出現復發,每一次復發使患者更容易陷入病程慢性化,帶來更多的功能受損。
抑郁癥是可以治療的,但并不意味著容易治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剛表示特別反對把抑郁癥說成是“心靈感冒”,他認為,這種比喻特別有迷惑性,使患者認為既然是“感冒”,那就意味著不經治療就可以自行緩解。這會導致抑郁癥發作頻率越來越高,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而如果及早發現和治療,情況就會不一樣。研究已經證明,抑郁癥患者存在著大腦結構性改變,發病時間越長、發作次數越多,對大腦的損害越明顯,而大腦器質性的損害毫無疑問會帶來認知方面的損害。(文/本報記者 朱國旺)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