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食品案帶來的思考
近日,武漢市食品藥品監管局通過社會舉報查處了一起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食品案件。群眾舉報稱,某公司篡改食品生產日期,違法產品銷往武漢市某商場。執法人員隨即對商場和該公司的食品倉庫進行了檢查。現場發現有與舉報內容一致的產品和工作臺、日期打碼機、酒精等物品。該公司涉嫌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的食品被立案調查。
據對該公司受委托人張某的詢問調查以及該公司出具的情況說明和發貨清單,證明該公司從業人員張某、鐘某于2015年8月和9月,分別將冷凍食品通過酒精擦洗后重新打碼的方式進行日期修改并銷往武漢市某商場。該公司的行為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第(十)項規定,屬于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的行為,依據該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武漢市局作出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食品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并處貨值金額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的罰款。
該案是武漢市局貫徹落實新修訂《食品安全法》以來第一起涉及冷凍食品虛假標注生產日期的案件。在調查取證方面,由于執法人員不是在第一時間和現場發現的“違法行為”,在客觀事實無法還原的情況下,如何還原法律事實、使獲取的證據有效并使證據鏈條完整就成了案件處理的關鍵;否則,就難以對當事人的違法行為定性處理。于是,執法人員把突破口放在了產品標簽上:其一,涉嫌的3個不同廠家的產品,其標簽的生產日期標注形式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執法人員發現的3個不同廠家的涉嫌產品中,其日期的標注形式一致,而同類產品的其他批號與涉嫌產品的標注形式大相徑庭;其二,該公司食品倉庫內發現有工作臺、日期打碼機、酒精等與經營行為無關的物品;其三,發貨清單上的食品批號與現場發現的產品批號不一致。當執法人員拿出這些證據鏈條時,當事人不得不承認其涂改生產日期的事實。
在本案辦理過程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即當事人反復強調其行為屬冷凍行業的潛規則,并要求對產品進行檢驗。但是根據行業經驗,冷凍產品即使超過保質期,按照國家檢測標準也可能通過安全檢測。因此,執法人員還是按照“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的行為”進行了立案。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食品安全違法分子的作案手法更加趨于隱蔽,筆者認為,監管部門在強調行業自律和主體責任的同時,還應建立違法行為的監管和發現機制,對違法行為的舉報者進行獎勵,進而發動社會力量,消除食品安全監管盲區,確保廣大群眾飲食安全。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食品藥品執法總隊)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