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的監管所——廣西食品藥品監管打通“最后一公里”見聞(上)
劉萍是一位熱心女士,在廣西柳州市柳南區潭西街道五菱社區居委會負責民政、計生等工作,經常和社區居民打交道。自從2015年五菱社區設立了食品藥品安全崗,她成了一位“線人”……
社區布下安全崗
2015年11月的一天,劉萍在社區巡查時,一位居民匆匆找到她,說社區新開了一家小餐館,特意查看過,沒有餐飲許可證。
劉萍記下地址,叫上同在社區居委會工作的梁娟,一起到這家小餐館一探究竟。果真,無證。劉萍用手機偷偷地拍下小餐館照片,傳到五菱社區所屬的潭西街道食品藥品所,結局自然是無證小餐館被迅速取締。
“多虧了我們布下的這些‘線人’,不然,依靠潭西監管所里3個人,管轄412家藥店、餐館等,怎么可能人家一開業就被我們發現呢?”藥學本科專業畢業的潭西街道食品藥品所副所長周宣臣對“線人”們的工作豎起了大拇指。
“線人”,更準確地說,是為食品藥品安全崗而配置的人員,但與以往信息員、監管員不同的是,配置的人員不僅有固定人員,還包括所有社區居民。
2015年10月,柳南區潭西監管所特意在辦事大廳豎起了“食品藥品安全崗”的宣傳展板,任何來所里辦事的人,進門都會首先看到對安全崗的介紹:“發現并上報無證經營食品藥品行為的;發現并上報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取得健康證明的;發現并上報銷售無生產日期、保質期、廠名廠址、中文標識的預包裝食品的……信息費發放標準30元/例。”
按照柳州市柳南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朱曉侖的說法,安全崗用人原則是“本土化、技能化、退休化”,社區居民每個人都是安全崗的成員,從事或者退休前在食品藥品行業工作的以及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社區居民,都是安全崗的最佳人員。實際上也是如此,這些人上報的信息最多。他們發現線索后找到居委會的劉萍和梁娟,她倆核實后再上報監管所。
朱曉侖說:“為了獎勵大家的積極性,舉報信息實施獎勵,每條信息舉報者30元,核實者也就是‘線人’10元。”
五菱社區一共有1萬多人口,劃分為25個網格,每個網格有劉萍這樣的兼職“線人”2~3名,“通過設置安全崗,我們把‘腿’扎進了社區、鄉村,也把12331投訴舉報落實到了最基層,這給食品藥品安全社會共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朱曉侖對他們的“獨門功夫”頗有自信。
路旁架起服務點
在廣西,不僅有食品藥品安全崗這樣的匯集社會共治力量的創新之舉,還有方便群眾辦事的便民服務點。在南寧市江南區吳圩鎮,毗鄰農貿市場的公路旁,就有一間裝修簡潔大方的藍色小屋,專門接待基層相對人,小屋的全稱是“南寧經濟技術開發區食品藥品監管局行政審批吳圩鎮便民服務點”。
這個服務點是南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局局長劉民雄的驕傲。不僅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韋波來考察過這里,自治區副主席黃日波也來調研過。“我們設點的目的就是為相對人辦理許可證提供方便,免得他們跑到開發區遞資料了。2015年3月便民服務點成立以來,節省了相對人辦理證照的時間,贏得了他們的認可。2015年,這里還和吳圩鄉食品藥品監管所一起,配合公安機關,查處了173公斤的走私凍肉呢,戰斗力不可小覷。”
就這樣,安全崗和服務點在西南一隅根扎得越來越深,打通了廣西食品藥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正如韋波所言,盡管基層食品藥品監管所平均一個所只有4.1人,但廣西1238個監管所星羅棋布,每個所的監管人員都熟悉當地風土人情,根扎到了社會最基層,他們如同星星之火在八桂大地燎原。 (本報記者 王曉冬 通訊員 韓湘麗 許 恒)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