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科研機制 挖掘中醫藥寶庫——專家談諾獎對中醫藥發展的啟迪
屠呦呦語錄
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多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成績。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榮譽,標志著中醫藥傳統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今天得到諾貝爾獎,是我們國家與全國人民、科學家的共同的榮譽。
我希望能因此次獲得諾貝爾獎形成一種新的激勵機制,激勵年輕一輩,在各個領域為國家創造更多的創新成果。這是我的最大愿望。
傳統中醫藥是寶庫,但不是拿來就能用。中藥中常山用的最多,但沒有成功。青蒿是經過191次實驗才發現有效部位的。希望從中醫藥偉大寶庫中發掘出更多的有價值的成果為人類造福。
10月8日上午,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召開祝賀屠呦呦研究員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劉謙,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副局長孫咸澤出席會議。屠呦呦研究員親臨現場,暢談科研經驗,交流獲獎感受。國醫大師路志正等來自醫藥界的專家匯聚一堂,向屠呦呦表示祝賀,并結合諾獎,暢談對中醫藥發展的感想及建議。
啟迪1:用現代科技挖掘中醫藥寶庫
據了解,當年屠呦呦團隊選中青蒿作為重點研究藥物之一,是因為青蒿治療瘧疾早在東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就有記載,以后歷代多有應用。而青蒿素的發現也是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描述中獲得啟迪,重新設計提取工藝,通過現代手段獲得的。“這項研究源于中醫藥,從理念、思路、方向,乃至關鍵工藝的突破都受到了中醫藥的啟發。”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
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認為,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爭取提高。“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整個中醫藥偉大寶庫相比,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醫藥事業挖掘、整理、提高的空間十分巨大。”
“諾貝爾獎是對中醫藥這個中華民族寶庫的肯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詹啟敏表示:“通過結合人類在疾病防治方面的需求,利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開展對中醫藥寶庫的挖掘,并進行科學和創新研究,在這一點上,我想可能在科技界、醫學界都會有重新的認識和高度的認同。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樣一個歷史契機來推動中醫藥的科技創新。”
“屠老師獲得諾貝爾獎,激勵我們更深入地汲取中醫藥的精華,更大膽地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并把兩者完美結合起來,相信會出現更多的成果,會為人類的保健事業做出更多的新的貢獻。”張伯禮同時向社會呼吁:對中醫藥給予更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更要給予持續的支持,希望更多的學科加入到中醫隊伍中來,共同研究、共同挖掘。
啟迪2:創新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與屠呦呦在上世紀50年代就相識了。“我非常了解她,她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所以在青蒿素研究中做了191次試驗,最終取得了成功,真正叫做百折不撓。”陳可冀說。
據了解,在青蒿素研究過程中,為了不錯過當年的臨床觀察季節(如果錯過就要再等一年),屠呦呦及兩位同事自愿以身試藥。孫咸澤表示,屠教授作為組長是團隊的領導者,親赴海南瘧區進行臨床驗證,并且不顧得過中毒性肝炎親自試服藥物,充分展示了她獻身科學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
張伯禮介紹,當年在大缸里做提取實驗,由于通風條件不好,揮發的乙醚導致屠老師得了肝炎,課題組幾個主要研究人員的身體也都受到了損害。“現在條件好了,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但是這種奉獻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張伯禮說,中國中醫科學院已號召全院員工學習屠呦呦淡泊名利、潛心研究、克服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怕把冷板凳坐穿,圍繞一個固定的目標去不懈攻關。
劉謙表示,屠呦呦團隊體現出的為科學獻身的精神非常感人。“青蒿素這個項目的成功,再一次告訴我們,平凡中孕育著偉大。重大的成就無一不是堅實的、平凡的工作的積累。”
劉謙說:“青蒿素項目挽救了幾百萬人的生命,使全世界數億人受益。正如衛生計生委李斌主任所說,它不僅有科學價值,還有生命價值,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宗旨和追求。”
啟迪3:科學研究應以需求為導向
劉謙認為,青蒿素項目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多學科協同創新,傳統醫學和現代科技緊密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轉化包括臨床驗證緊密銜接。“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范例。這個項目抓住了疾病防控的需求,系統集成多學科、多機構、多領域的優勢,協同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陳凱先表示,屠呦呦教授獲獎對我們至少有兩個啟發。一是研究過程歷經20多年近200次的失敗和探索,她堅持獨辟蹊徑,不盲目跟風、不急于求成,淡泊名利、堅持不懈、潛心研究,這是一個科學家非常寶貴的品質。二是科學研究要堅持探索未知、不斷創新,以造福人類為價值導向和根本宗旨,瞄準人民的重大需求,解決人民面臨的重大疾病威脅。扎扎實實地解決社會的需求,真正為人類做出有價值的科技貢獻,這就有可能獲得國際上的高度評價。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強調,去年在西非流行的埃博拉、今年的中東呼吸綜合征再次提醒我們關注公共衛生事件,這也是此次諾貝爾獎給大家的風向標。“我們的科研到底應該從哪出發?我認為我們要做接地氣的科學,科學選題源于生活,要解決人民生活健康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
啟迪4:創新科研機制與評價體系
專家們一致認為,青蒿素研發成功的一大原因是舉國體制。在當前的形勢下,如何創新科研的體制、機制和人才評價標準,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
陳竺指出,舉國體制在當年困難的條件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今天我們也在進一步探索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舉國體制。因為真正的藥物研創,要經歷從選題到確立技術路線,從藥材到提取化合物,從藥理、毒理、臨床前實驗一直到臨床研究的漫長過程。青蒿素就是幾十家科研機構、幾百位科學家共同奮斗的成果,團隊精神的發揚實際上和個人作用的發揮是緊密相連的,學術帶頭人、領銜科學家,尤其是在核心位置的領銜科學家發揮的領導作用同樣也是載入史冊的。
陳凱先表示,應進一步總結和發揚屠呦呦團隊成功的經驗,推動科研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和評價體系的完善。怎么樣用轉化醫學的模式把技術研究和臨床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怎么樣發揮我們舉國體制的優越性等,有很多需要認真總結和發揚的東西。
詹啟敏認為,盡管當時整個人才團隊、科研條件跟今天比有很大差距,但是解決了國家的重大需求,這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成功案例。類似案例在其他領域還有很多,如“兩彈一星”、“航天飛機”、“登月工程”等。結合目前的科技創新,需要開展科技體制改革,形成一個多元化、多層次、很精細的分類。
張伯禮認為,團隊精神永遠不會過時,要繼承發揚當年那種舉國體制的奉獻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同時也充分尊重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把集體和個人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創立新的研究模式,推動更快、更好地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同時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投身到科學研究事業當中,愿意為科學研究做出奉獻。
舉國體制中個人的發現發明和集體協同如何正確把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說,科學上的關鍵問題,往往是少數人或者某個人在關鍵點的天才思考、天才發明。如何才能既發揮舉國體制的優勢,同時又不湮沒和否定個人的關鍵性作用,讓這兩種優勢比翼齊飛,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劉謙認為,首先要有創新的組織機制。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如何發揮體制優勢、制度優勢,系統集成聯合起來辦大事,聯合攻關、協同創新,需要組織機制的保障。其次要優化政策環境,為科學家勇攀高峰創造更好的條件,還要改進科技評價標準。“科技評價是一個指揮棒,具有導向作用。我們看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基于時間和實踐的考驗,是基于成效的一種評價,其價值在實踐當中充分體現出來。諾貝爾獎會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要以機制體制的創新來推動科學技術的創新,切實把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落實好。”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