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打基礎 "普通招式"造就吉林通化醫藥城
據新華社電(記者杜學靜)吉林省通化市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大力發展醫藥產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建設“醫藥城”戰略至今,目前已成為我國北藥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其藥品遍及全國,通化東寶集團的人胰島素已打入歐洲市場。經過近20年的發展,通化已成為全國有名的“醫藥城”。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初期,通化還是吉林省東部山區不太發達的地區,自然資源與周邊相比不但沒有什么特色或優勢,而且相對來講還比較落后。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通化市中小企業抓住國內中藥市場升溫的趨勢,利用興辦藥廠投資小、見效快的特點,采取了一些規避當時政策的做法,例如前開診所、后辦藥廠的模式,郵寄中醫院(診所)院內制品(制劑)等銷售方式,一段時間,通化企業紛紛抓新品種、上新生產線和擴大銷售隊伍,包括后期向社會發股票集資等,掀起了你追我趕大辦藥廠的熱潮。
在這一過程中,當地政府因勢利導,提出利用長白山藥物資源建設“醫藥城”的決策,加快發展中藥產業。1997年,通化市率先建立吉林省第一個醫藥高科技產業園區。政府把支持企業發行股票上市作為重要支撐政策,極大地刺激了民間投資包括長春等城市的閑散資金對通化醫藥企業的投資。
由于企業成長迅速,利潤回報豐厚,引發一些創業者的誕生,包括部分市領導、一批機關干部和國企技術人員先后下海,陸續進入企業尋求發展,國內一些大學、研究院所也開始與通化藥企聯合建設研發中心和中試基地,把他們多年的研究成果拿到通化進行產業化。短短幾年時間,就形成了含小型醫藥流通市場在內的制藥企業產業集群。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通化市醫藥生產企業已發展到66戶,總資產125.1億元,醫藥工業實現總產值55.4億元,利稅9.94億元,利潤7.25億元,其醫藥工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7年在吉林省排序第一。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3戶,利潤超千萬元的企業有10戶。
產業集群為吉林通化“醫藥城”建設夯實基礎
吉林省科技廳廳長盧連大認為,產業集群效應作為一種提高產業和區域經濟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在通化醫藥城建設過程中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
盧連大表示,這種產業集群效應首先表現為內部學習效應。通化地區的醫藥產業能夠不斷衍生出許多新的企業,關鍵一點就是這些新的企業無論是創建人、經營管理者還是熟練工人,都源于產業集群內部的原有各個企業,他們完全具備本產業發展的各種相關知識和技能。今天A公司的銷售經理,明天是B公司的老板,后天是C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這種內部學習效應,大大降低了集群中新衍生出來的企業的創業門檻,增強了醫藥產業的發展動力。
這種內部學習效應,還極大地節省在當地創辦新企業所需的資本。具有成熟生產技能和管理經驗的人才,互動的市場入口渠道,不但緩解了通化藥業快速發展對資本的需求、技術創新的需求和企業經營者的需求,而且集群本身就是新企業的孵化器。這種機制對促進新企業的衍生,增加集群內資本的積累、技術的創新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對區域內資源的組織能力。一些企業一旦用產業集群內部發達的區域網絡聯系起來,其所表現出來的競爭力就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力,而是一種比所有單個企業競爭力簡單疊加起來更加具有優勢的全新的集群競爭力。通化醫藥企業的發展表明,通過區域網絡聯系在一起的產業集群,在市場競爭中逐步擊敗其周邊地區的相關企業。產業集群在市場競爭中所表現出來的超乎尋常的競爭能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集群是一種將眾多存量資源要素向現實經濟實力轉換的有效轉換體系,這正是通化醫藥產業獲得巨大發展的動力源泉。
第三,產業集群的規避效應。通化成立了醫藥行業協會,對本產業集群內部提出嚴格的行業要求,規范內部的企業行為,并處理來自本集群外部的損害本產業集群利益的各個獨立企業。由于對抗市場欺詐行為的不是集群中各個獨立的企業,而是代表整個集群利益的企業合作組織,就保證了集群不但有能力處理這種欺詐行為,而且還能保證處理結果的公正性和威懾性。這也成為通化醫藥產業發展的強有力的經濟保障,使其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普通”招式打造吉林通化“醫藥城”
通化“醫藥城”的發展吸引了多方面的注意。日前吉林省政協有關專家對通化醫藥產業發展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通化發展醫藥經濟的“招式”都很“普通”,但因符合實際,招招都落到實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第一招,發展混合所有制,走體制創新之路。到2003年末,通化市66戶制藥企業中已經有44戶企業改制為股份制公司,22戶企業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其中,東寶、修正等7戶企業發展為集團公司。在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同時,他們還積極進行全方位的資本運作,探索資本流動和升值的途徑,通過組建股份有限公司、推介公司上市、股權轉讓(置換)等渠道,全市82戶股份有限公司共融資40億元。
第二招,加強研發和科技攻關,推進產品更新換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通化市的醫藥產品先后經歷了由滋補藥到治療藥、再到重點開發國家級獨家新藥的更新換代過程。目前全市有2/3的醫藥企業有專門的科研開發部門;26%的企業擁有自己的技術發明和專利產品;68.1%的企業與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合作或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來獲取新產品和新技術。
到2003年,通化市累計正在開發新產品98種,現已有17個品種獲批準文號;在這些新產品中,國家一、二類新藥43種。尤其是東寶集團的基因重組人胰島素,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可以生產人胰島素的國家。
第三招,完善營銷策略和手段,不斷擴大市場份額。1995年以來,通化市醫藥企業廣告投入高達15億元,營銷隊伍發展到5萬多人,在地級以上的大中城市及80%以上的縣級城市都建有銷售網點。并組織實施代理制和配送制,形成了比較穩定的銷售代理網絡。此外,還積極創造條件,走出國門,把產品打入俄羅斯和東南亞市場。
第四招,發揮資源優勢,實現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有機結合。通化市發揮自身中藥材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建設長白山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已達18.3萬畝,年產中藥材7900多噸,成為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
醫藥產業的發展,得益于通化擁有的一批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同時也造就了一批醫藥企業優秀經營管理者。他們與吉林大學聯合創辦通化醫藥學院,引進域外人才,全市有150多名機關干部到醫藥企業工作。目前修正、東寶、萬通等企業的專業技術和企業管理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已超過20%。
吉林通化“醫藥城”發展模式的四大啟示
通化地區醫藥產業發展的經驗為類似地區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啟示,吉林省科技廳廳長盧連大將其概括為明確發展導向、完善制度建設、構建創新文化、調整引資策略四個方面。
明確產業發展導向。在引進企業進駐醫藥產業集群區時,既要使本地區的產業與新引進的企業相互融合,同時在相關產業配套方面,更要著力引進那些有助于改善本地市場環境,以及對于主導企業有緊密聯系的企業。要將優惠政策由原來的向區域傾斜轉向向技術和產業傾斜,有目的地吸引那些具備產業帶動優勢和有產業關聯效應或配套協作功能的項目進入集群區,并用優惠政策引導對產業集群發展有重要影響的公共物品或準公共物品的投資,加強與產業發展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制度體系。現代中藥和生物制藥產業集群不是孤立發展的,必須有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要完善各種規范的咨詢和中介服務機構,大力發展創業服務中心和企業孵化器,為處于種子和創建階段的小型科技企業的成長提供孵化器功能,并建立教育培訓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此外,要實現制度創新,降低企業創業條件,降低創新成本,把簡化創建手續納入改善服務的范疇。
構建區域創新文化。創新文化的培育是政府和企業共同的任務。要鼓勵企業之間的交流,培育新的文化特征,即專業化、開放型的生產方式;鼓勵人才流動;鼓勵承擔風險,寬容失敗;倡導誠信與合作精神。創新精神首要的就是鼓勵和寬容失敗,其次就是勇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自我價值,以及激勵上至高層管理人員,下至普通職員在內的每一個人的創業精神。
調整招商引資戰略,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衍生和集聚。原有的招商引資方式對發展現代中藥產業的集聚功能正在減弱,出路是加快培育內生的集聚優勢。建立科技園區的真正目的是創造良好的孵化環境,促使新企業不斷繁衍和集聚。當前,跨國公司的投資區位選擇,也越來越考慮產業鏈及其配套的網絡是否健全,能否與當地投資子公司形成上下游關聯產品與服務,實現科技基礎等公共設施的共享,為外來資本進入集群區提供貼心服務。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