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藥集團的彼岸愿景:從行政管理到企業集團體制
當北京醫藥集團(簡稱北藥集團)總經理賀旋就控股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侃侃而談的時候,生物醫藥已然成為北藥集團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同樣,實行事業部制,也意味著北藥集團在實體化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6月28日,北京醫藥集團在舉行事業部成立及企業重組簽約揭牌儀式之后,對外高調發布重大消息:成立天然藥物事業部、處方藥事業部和中央研究院,受讓上海華源醫藥持有的安徽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60%的股權、受讓云南南天信息持有的北京賽科藥業有限公司近34%的股權,與此同時,投資5000萬元,控股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占股40%),從而對“做實母公司、做強子公司、集團國際化”的發展愿景首次做出清晰化描述。
去空心化
北京醫藥集團脫胎于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性管理公司,雖然其旗下擁有雙鶴藥業、紫竹藥業、北京醫藥股份等國內知名醫藥工商企業,但集團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型公司,本身并不直接擁有和控制經營資源,其經營重心在企業,是管理型公司而非經濟實體。“資本運作我們一直想搞,但我們擁有的資本已經物化,實質也就是空心化了。除了少量原有的房地產項目外,集團幾乎沒有經營活動。這不能不說是我們過去的悲哀。”北藥集團董事黨委副書記謝穎不無感慨地指出了集團的軟肋。
北藥集團與華源重組(華源占股50%。詳見本報去年報道)半年多以來,經營組織模式開始發生變化:強調做實母公司(北藥集團),提高其作為出資人的資源配置能力,轉變空心化狀態。“華源的進入,使北藥集團獲得了轉型和發展的資金,可以說,如今我們有了轉變為經營型實體的經濟實力。成立事業部正是我們做實母公司的重要選擇,因為事業部制是國際通行的集團運作模式,也是提高企業集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謝穎認為,此次成立事業部,既是北藥集團與華源重組后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更是集團發展戰略轉型的新起點。
焦點熱點
在北藥集團的這次重組動作中,控股民營的本元正陽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引人注目的一個焦點。這是否意味著生物醫藥產業將成為北藥集團的“新寵”?風險投資會不會納入北藥集團的經營框架?在許許多多生物技術公司中,北藥集團又為何偏偏選中了本元正陽?
“我們確實看好生物醫藥產業的前景,而且我國在這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要遠遠小于傳統的化學制藥。過去北藥集團內部生物制藥基礎幾乎為零,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資本運作獲得生物制藥研發的某種平臺技術,抓住機遇,迅速切入。生物醫藥是集團實施下一步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賀旋的解釋不緊不慢,語氣卻十分肯定,“我們是投資生物醫藥產業,而不是搞風險投資:現在看好一個研發型企業投進去,過幾年再賣掉。”他同時透露了此時收購本元正陽的另一個背景:去年,北藥集團與日本的一家公司簽約了一個病毒載體研發項目。這是一種避免糖尿病人發生血管壞死,治療糖尿病足的生物藥品,有望年內完成臨床前研究,北藥集團已買斷其在中國上市的專利。而本元正陽恰恰就是擁有病毒載體研發平臺的公司,我國著名生物醫藥專家侯云德院士是公司的發起人之一,公司的專業技術水平在國內屈指可數。“如果把我們與日本簽約的這個項目放在本元正陽孵化,其后期研發的成本和風險將大大降低。”賀旋認為,投入5000萬元迅速獲得一個生物技術研發平臺應該是一筆上算的買賣,“不但省了至少一半的投資,而且省了5~10年的時間。”他說:“選擇投資本元正陽而不是其他公司,是北藥集團認真考察甄別的結果。有沒有最新技術、有沒有成熟的高科技團隊、有沒有完善的軟件管理體系是我們選擇的標準,本元正陽在這三方面都比較過硬。”
不少業內人士都了解,北京賽科藥業的前身就是以原料藥生產著稱的北京制藥二廠。從2001年起,改制后的賽科藥業通過種種努力,不但擺脫了原來原料藥生產的困境,而且打拼出心腦血管制劑產銷的一片新天地,顯示出在處方藥領域良好的發展前景。此番北藥集團溢價回購南天信息持有的賽科藥業股份有何深意?北藥集團處方藥事業部揭牌儀式上黃河的亮相可見一斑。少壯派黃河是賽科藥業的總經理,現在又成為集團處方藥事業部的總經理,這不但算得上一個熱點,而且令人浮想聯翩:未來賽科藥業走向如何?處方藥事業部是否包羅萬象,統領集團所有處方藥?集團下一步重組的對象是否已經“有譜”?……
頗令記者意外的是,集團相關人士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十分坦率,“我們就是以賽科藥業心腦血管制劑這塊資源為基礎組建的處方藥事業部,黃河擔任集團副總經理兼處方藥事業部總經理。下一步集團將回購賽科藥業的全部股權,在一兩年內可能注銷其一級法人資格。也就是說,作為經營實體的賽科藥業將不復存在,只保留品牌,取而代之的是處方藥事業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為心腦血管藥發展搭建新的平臺,提供更強有力的資源支持。”對于記者“雙鶴、紫竹的處方藥品種是否也進入處方藥事業部”的提問,謝穎的回答十分明確:“它們仍由企業各自運作。處方藥事業部的名稱可能不太準確,其實目前它的業務重心就是心腦血管藥。”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北藥集團成立處方藥事業部最直接的目的,是希望以新的方式運作前景看好的心腦血管藥,“走一條新路”。
此岸彼岸
無論是中國華源集團董事長周玉成,還是北京醫藥集團董事長衛華誠,都認為事業部制是做實北藥集團的突破口,而且堅信,只要按照既定發展戰略,北藥集團必將實現優勢資源的價值回歸,實現聚焦主業,提高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的目標。衛華誠指出,北藥集團發展戰略的主要業務框架是以已有優勢為基礎,有進有退,在六大板塊有所作為:大輸液板塊要確立全國龍頭地位,品牌處方藥、婦女生殖健康、天然藥物、專利處方藥營銷四個板塊要形成可持續競爭力,醫藥流通板塊要以北京為核心鞏固優勢地位。要樹立雙鶴、紫竹和0號系列三大品牌。集團公司去年實現銷售收入75億元,到2007年,爭取突破220億元,到2010年超過350億元,達到國內醫藥行業領先水平。
天然藥物、生物醫藥和心腦血管藥是北藥集團看好并積極投入的重點領域。謝穎認為,這幾大戰略選擇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規避集團內部的同業競爭,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使生產和營銷更為專業化,提高企業運行質量。
據稱,上述戰略定型也是北藥集團咨詢國際知名的麥肯錫公司的結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對記者發表了他的看法:事業部制說明北藥集團做實母公司的想法有了抓手;上述焦點和熱點,說明他們發展生物制藥和心腦血管藥不但有決心,而且有行動;相形之下,發展天然藥物就顯得有些“虛”,誰都看好老祖宗留下的這個寶貝,但北京有強勢中藥企業同仁堂,北藥集團有必要爭這個“優勢”嗎?至于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除了名稱比較氣派之外,也看不出多少“新”意,是否也乏善可陳?
從行政管理到資產管理,再到建立真正的企業集團體制,后一步顯然要比前一步艱難得多,其中包含著經營由虛變實的過程。在北藥集團提供給記者的材料上,就可以發現這種轉變的痕跡,上面既有企業財務指標這樣實實在在的數字,也還有“放大眼光,放開眼界,集職工之智,凝黨群之力,團結一致,開拓創新,扎實苦干”這樣的口號式語言。
現實的此岸和理想的彼岸之間從來不是一步之遙。那份材料里還有這么一句話,“事業部的揭牌只是北京醫藥集團實體化發展的第一步,以后的路還很長”,這表明了北藥集團的清醒。無疑,這種清醒將拉近北藥集團實現彼岸愿景的距離。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