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源重組案進行時:各方博弈 爭控上藥和北藥
中央企業最大的重組案——華潤重組華源,其人事和業務變動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艱難行進。
近日,華潤集團宣布了入主華源集團后管理層的首次變動,新華源將首次實行雙總裁制,華潤集團董事閻飆和華源集團原總裁張杰將同時出任新華源的總裁。
據記者了解,華源集團管委會目前已經完成了上藥、北藥及其附屬企業的實地考察,同時聽取了各子公司相關的情況匯報,從而對華源集團的經營狀況形成了初步判斷,并上報了香港華潤集團總部。
目前,華潤集團將根據考察結果和有關內部討論,還要繼續對原華源集團管理層進行調整,華源重組由此將全面邁入實質性階段。
重組方案初定
人事變動凸顯了各方利益的博弈。
作為央企史上首次實行的雙總裁制,閻飆負責集團的投資事宜,而張杰負責集團的具體運營工作。同時,華潤集團副總裁喬世波將任華源集團CEO,華潤集團財務副總裁魏斌擔任華源集團財務總監。華潤集團企業發展部的鐘義、劉德君與華源集團原副總裁吉群力等5人出任華源集團副總裁。
安邦集團醫藥分析師邊晨光說,這種人事安排顯示出了華潤、華源與華源的主要股東鼎暉投資三方之間的利益平衡,同時顯示華潤重組華源進入到了實質性的階段。
如今華源集團重組已耗時一年有余。“目前,關于我們重組的各方面工作都在協商中進行。”華源集團管委會負責人陶國梁對記者無意透露更多消息,但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隨著人事制度的宣布,華源重組方案已經初定。
據悉,現在重組各方都傾向于較為溫和的整體重組方案,而此方案也獲得了國務院國資委的認可。目前,華潤集團正積極醞釀增持上藥和北藥的股份,以便絕對控股,將上海醫藥集團(上藥)、北京醫藥集團(北藥)全面收歸其麾下。
事實上,在華源集團的資產中,上藥和北藥被稱為最后兩塊蛋糕,也是其最重要的優良資產,分別持股40%和50%,按這個比例來看,在華潤入主后要想取得控制權很難,因此,此次重組華潤必先控制南北這兩塊優質資產,才能進一步打造其央企醫藥平臺的宏偉藍圖。
“華潤集團之所以選擇進入華源,就是因為上藥和北藥,所以將來華潤一定是要控股的。”一位華源內部人士表示,他說重組一日不完成,華源集團的經營就無法駛入正常軌道。
有知情人士表示,華潤在取得上藥和北藥的控制權后,將對其內部資源進行重新合理的配置,可能會將上藥與北藥的醫藥工業制造進行合并,將兩大集團的醫藥流通領域進行合并,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將形成新的醫藥生產和銷售集團,形成南北市場對接。
在完成上藥和北藥的重組后,華潤集團會把華源的不良資產與債務進行打包處理,通過資產置換等手段進一步減免相關債務,同時進行在華源內部的實行“瘦身”計劃。
在如期地完成了華源的重組后,華潤將可能會把更多醫藥集團置入華潤,將打造一個央企醫藥的超級平臺。
各方博弈
盡管華潤在入主后十分希望控股上藥和北藥,但是華源原本就未能真正掌握這兩家核心企業,真正說了算的還是所屬的當地政府。
“華源最終是否成功重組上藥和北藥,關鍵看與當地國資委是否有減持股份的愿望。”千竹咨詢公司負責人陳曉松對記者表示。
陳曉松認為,目前上海與北京在未來城市產業布局中都將醫藥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十分重視。而這兩個集團都將是今后發展醫藥產業中的重要籌碼,所以上海與北京當初引進華源集團的時候,是期望其可以將上藥和北藥的運營進入新的階段。而如今隨著華源的瓦解,上海與北京當初的設想落空了。
而上海國資委當年定下的上海華誼集團公司和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60%股份,也是留了一手,以便在關鍵時刻對上藥擁有話語權。在華源重組之際,上海國資委甚至一度想把上藥交給上實集團,作為上海市政府全資擁有的投資控股型集團公司。有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制藥工業企業中,上藥集團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排名第一,因此上海方面不可能輕言放棄。
北藥:先還債再談增持
北藥的情況也相當復雜,隸屬于北京市政府的北藥目前由北京市國資委控股50%,去年銷售收入近百億元。據悉,目前北京國資委的態度是必須把欠北藥的數億債務先還清,再談增持。對此方案華潤的態度尚不清楚。
“涉及到我們權利的問題,我們會積極爭取的。”針對重組北藥一事,北京國資委宣傳處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有關跡象表明,北藥的重組可能與上藥相比,難度更大,謹慎行事的當地政府對北藥的掌控欲極強,在債務未清時很難與華潤商談重組一事。
事實上,在上海與北京兩地政府的爭奪下,要拿到華源最優質的上藥與北藥集團,困難很多。但如果無法得到這兩個集團的絕對控制權,那么華潤就將無法實現完整的整合華源,無法把它完全地融入到自己的體系中去,從而對將來華潤打造醫藥藍圖帶來極大的阻力。
華潤集團一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理層樂觀看待此事,“雖然原因眾多,但是即使我們完成了對兩家企業的控制,它們的稅收還是上繳當地政府,現在無非就是大家在談價錢,兩地政府都希望在合適的時機取得一個合理的價位。”
小資料
華源成立于1992年,公司經過90多次并購后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集團及國有紡織集團。旗下擁有8家上市公司,資產規模從最初5億元擴張到危機前的572億元。因并購過快導致債務危機,2005年開始被華潤集團重組。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