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醫藥業駛入快車道
目前,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創新能力居全國領先水平,全國每年研發出的10種新藥中就會有一種來自北京。北京已將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汽車、微電子集成電路、光機電一體化確定為北京振興現代制造業的四大支柱產業,2002年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增長24.4%,居全市高新技術產業之首。北京市科委主任馬林指出,目前北京在生物醫藥領域科技工作的著力點是進一步把科技創新與產業融為一體,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急需問題,振興產業,促進首都經濟快速發展。
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是近年來迅速興起的21世紀“朝陽產業”,各國各地區爭相將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列為優先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目前,我國的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在產業化水平上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只要國家相關政策制定者、金融投資者、產業內部技術和管理人員以及產品營銷和市場整體運作水平等方面逐漸成熟,若干年后生物技術產業將有可能成為最先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一個經濟領域。北京作為全國生命科學創新中心,一貫重視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發展。2002年1月15日,北京市政府下發了《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發展振興綱要》,2002年10月,北京市政府提出發展現代制造業的號召,將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列為北京市未來重點發展的四太高新技術產業之一,2003年初北京市政府發布了《北京中藥現代化行動綱要》,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頒布為北京大力發展包括中藥在內的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現代制造業提供了發展的基礎、依據和方向。
快速增長的支柱產業
目前,生物工程和新醫藥創新體系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北京的重要支柱產業之—。北京醫藥工業近幾年增長速度較快,工業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27.1億增加到2002年的91.8億。2002完成銷售收入114.8億,利潤16億,在全國醫藥工業中的位置呈上升態勢。
從2002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現已形成了以化學藥、中藥和醫療器械三大領域為主要支柱的產業格局。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在4個主要領域——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生物制品——利潤和銷售收入的全國排名分別為第6、5、1、10位和第11、11、3、8位。
億元品種不斷涌現
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目前擁有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品種21個,其中化學藥品種12個,占全部億元品種的57%;中藥6個;生物制品、醫療器械、保健品各1個。2002年新增加億元品種4個,其中乙肝疫苗是北京第一個銷售上億元的生物制品。表1列出了目前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億元品種。
圖表1: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億元品種
骨干企業形成規模
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12家骨干企業業績普遍看好,其中9家銷售收入較2001年的增長超過兩位數。其中,外資企業GE航衛和拜耳醫藥,以及以技術創新為依托的新興企業天壇生物和北大維信表現最為突出,銷售收入增長均超過20%。2002年,北京上述重點企業銷售收入之和占北京醫藥工業總銷售收入的60.4%。另外一個值得提到的企業是北大維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雖只有一個產品——心血管治療藥物“血脂康”,但因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技術含量較高,2002年產品銷售收入首次突破億元,成為京區除同仁堂之外第二家中藥領域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醫藥企業。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
近兩年來,在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中,一批以現代生物技術為依托的新興企業蓬勃發展,傳統醫藥產業產品結構也有了較大調整。產業構成從“九五”初期清一色的國有企業,發展到現在由上市公司、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和科研教育機構所屬企業組成的多元化產業群體。
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是整個產業的主力,在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中處于主力軍的地位。2000年進入全國銷售額500強的14家京區企業中,國有企業占11家,其中包括北京雙鶴藥業、同仁堂股份、天壇生物、萬東醫療等龍頭企業,目前這些國有企業的產值超過了京區總產值的27.4%。
同時,以這些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北京醫藥版塊在股票市場中的表現也令人鼓舞,上述4家上市公司已先后從股市募集資金近22億元。
目前,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規模主要取決于大型企業,而未來的角逐將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間。近年來,京區一批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投資多元化的中小企業發展十分迅速,這些中小企業的決策過程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對市場的反應較為靈敏,在產品的選擇與轉換等方面比大型企業更具優勢。目前,這些中小企業在產品的種類、質量及規模等方面的實力正在不斷加強,并已逐漸走過“哺乳期”,成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生力軍。
“九五”初期,北京僅有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一家外資企業。到2001年,全球50強醫藥跨國公司中已有4家在北京設立了總部,9家世界知名醫藥企業在北京設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累計總投資額超過2.8億美元。諾和諾德、法瑪西亞、GE航衛等世界著名跨國制藥企業還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研發中心。2000年度,以三資企業為主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3.24億元,比1999年增加了164.8%。2001年度以北京費森尤斯醫藥有限公司、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三資企業已逐步步入“達產期”,在其本土化的過程中成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骨干力量,同時新一批跨國企業陸續進入“投產期”,顯示出跨國公司強勁的戰略增長趨勢。
逐步完善的創新格局
截止目前,北京已經確立了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創新體系核心、以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為產業化核心的布局,確立了以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為產業支柱,生物藥和科學保健品為新的突破口的產業推進方向,在繼續支持龍頭企業穩步增長的同時,大力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壯大。
在快速壯大產業規模的指導思想下,北京充分發揮首都的科技創新優勢,支持產業規模的升級,并不斷探索創新能力向現實生產力快速轉化的途徑。北京實施“首都經濟”戰略以來,生物醫藥產業在“全面依靠首都科技資源、走創新主導道路”方針的指引下,取得了長足進步。北京市科委主任馬林提出了充分利用北京地區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進行廣泛招商的思路。以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中醫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為核心的“四院四校”構成了北京強大的生物醫藥研發資源優勢,成為北京生命科學領域創新的主導力量。
政策推進作用明顯
2002年國家相繼發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醫藥行業近期發展導向》、《醫藥科學技術政策》、《中藥現代化綱要》的出臺,不但為醫藥行業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把鼓勵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化、鼓勵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作為政策的重要內容,引導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2002年8月國家出臺的《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對新藥重新定義,使得國內企業通過簡單仿制開發新藥的難度加大。
2002年9月國家出臺的《醫藥行業近期發展導向》,對原料藥、生物技術、中藥現代化和新型制劑4個方面的扶持對象有了明確的說明,被列入重點扶持對象的項目在各個子行業今后的發展中有望成為行業增長點。
2002年9月國家出臺的《醫藥科學技術政策》提出了“加強創新,推進產業化”的發展方針,明確了我國醫藥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2002年10月國家出臺的《中藥現代化綱要》明確了中藥產業的戰略目標是構筑國家現代中藥創新體系,制訂和完善了現代中藥標準和規范。今后中藥產業將作為重大戰略產業發展。
北京在堅持國家政策導向的同時,積極醞釀北京的行動計劃和產業促進政策,結合自身的發展重點和資源優勢,確立了北京的發展目標和措施。在化學藥領域推進仿創結合和原始創新能力的結構建設;在生物技術領域,等完成重大戰略部署后,將轉向以創新帶動產品的思路;中藥現代化堅持推進中藥二次開發和標準化。
機制創新促進融合
在大力支持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基地建設的同時,為了加快體制改革和技術創新的步伐,盡早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北京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并且努力創造產學研結合的環境和氛圍,使企業充分利用并吸納京區研發資源,加快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同時積極探索機制的創新和管理模式的創新,使得科技創新能夠為產業成長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2002年開始,北京市科委開始實施科技重大項目制度,使重大項目作為眾多創新要素的承載者,以政府目標和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核心產品和新興產業競爭力為中心,以集成資源為手段,力爭用3~5年的時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和一批具有知識產權的成果,完成“二四八工程實施綱要”規定的目標,促進首都經濟全面發展。生物工程和新醫藥領域在全市科技立項中率先采用招標制,2002年度“快速追蹤化學創新藥研究開發”重大項目在采用招標制的基礎上,將市科委科技經費作為北京企業的權益,借此調動企業資金早期介入重大項目的開展研發。
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振興計劃,市科委在2002年的生物醫藥領域重大項目組織和重點支持的領域方面已經先行一步,確立了通過支持北京醫藥、同仁堂兩大集團技術創新和體制改革,壯大京區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導下,將創新藥物研發、抗體藥物開發、名優中藥二次開發等作為重點支持的項目,以期培育原始創新能力,獲得自主知識產權,并為重磅產品的培育打下基礎。同時重點支持北京醫藥集團建設藥物制劑技術平臺,支持同仁堂集團建立同仁堂研究院,使企業盡早成為創新主體。
2002年北京生命科學界的另一件創舉,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建設工作的全面啟動。20余位海外留學生杰出代表回國應聘研究所主要職位,4位諾貝爾獎得主親臨北京,與國內權威共同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把握方向、舉薦英才,引起中國整個生命科學界的廣泛關注。該所備受矚目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該所是國內第一個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的研究所,運行機制與國際接軌;二是該所全部職位虛席以待,從全世界范圍招聘頂尖人才,構筑北京生命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能力,意欲以5~10年時間問鼎世界一流研究所的桂冠。
中央地方優勢互動
近兩年來,國家非常重視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工作,科技部的“創新藥物重大專項”、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對生物醫藥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并且非常注意發揮杠桿作用,引導企業資金投入創新工作。
近兩年來,生物技術領域作為863計劃支持的重點,2001年生物和農業領域課題數占總課題數的30%,所獲經費占總經費的27%。
北京市在確立“依靠中央在京單位、走創新主導道路”的思想后,把整合優勢資源作為工作的重心,在與國家計劃密切配合、引導國家重大項目落戶北京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2年,北京承擔國家創新藥物重大專項項目43項,獲得資助8,257萬元,占總金額的30%。
2002年,863計劃在生物醫藥領域共支持599個項目,其中北京承擔266個。總經費6.12億元,北京占到3.2l億元。
2001年,北京承擔的生命科學領域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共355項,占總項目數的32.7%,資助金額高達7,550萬元,占資助總額的 30.9%。
2002年,北京市科委科技經費投入到生物醫藥技術領域的有12項,投入資金1.6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14%;2003年支持生物醫藥技術領域14項,投入資金2.1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16%。
2002年,北京自然基金委支持的項目中,生物醫藥項目數為49個,所獲資助為687萬元,占資助總經費的38.7%,連續兩年成為所獲經費最多的領域。
合理布局發展基地
隨著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建設工作和各個重大項目的順利進展,生命科學園作為創新基地的地位已經得以確立。目前,生命科學園的招商工作和形象塑造工程等各項工作已全面展開。生命科學園的重點項目——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建設也進展順利,為吸引頂尖人才、構建生命科學原始創新能力、探索新的研究機制做出重大貢獻。
2002年10月28日,北京市政府辦公會批準在大興區建設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市領導指出,要以基地建設為龍頭,帶動南城經濟的發展。
基地的總體目標是以產業配套和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為核心,以高水平的軟硬件環境和服務設施為保障,形成集研究開發、企業孵化、生產制造功能為一體的國際一流的現代化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其五年目標是引進和扶持一批國際、國內知名的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高科技企業,基地內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總收入超過100億元,成為國內主要的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十年目標是引進世界著名生物工程與醫藥企業5~10家,年收入20億元的企業5家,基地內生物—J:程與醫藥產業總收入超過400億元。
創新儲備預示未來
加入WTO后,競爭程度不斷加劇,產業長遠發展對創新依賴不斷加強,知識產權意識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得到加強且與經濟利益的聯系日趨緊密。創新儲備越來越成為體現企業未來潛力的重要指標。科研院所轉制和企業為應對競爭而不斷走向深入融合已是必然趨勢。
目前,國內藥物研發總的情況是;搞工藝和基礎研究的“國家隊”占小部分;民營研發機構發展勢頭很猛,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成為市場新寵;國有地方科研院所是國內新藥研發的重要部門,目前卻在為生計而奔波;大型企業本應是研創新藥的生力軍,但研發投入卻未能與國際接軌,研發資金投入不足成為最大的瓶頸。但總的趨勢是,越早開始改制的院所,越快的獲得了新生的力量并迅速發展起來。
北京制藥工業研究所作為國有地方科研院所中的典型,在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等方面進行了不斷的嘗試,目前已經徹底解決了科研投入的資金渠道問題,重新獲得強大的創新能力,并直接為雙鶴藥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在京的中央單位也不斷探索研究機構與大型企業合作的新機制,努力實現強強聯合,使創新的目標直接對準產業需求和產業發展。
北京制藥工業研究所在轉制和改制方式上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北京醫藥集團公司委托北京制藥廠托管北京制藥工業研究所;二是雙鶴藥業集團出資購并北京制藥工業研究所;三是雙鶴藥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與北京制藥廠共同出資,在原制藥工業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雙鶴現代醫藥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四是將雙鶴現代公司中的科研部分從組織結構上剝離,成立雙鶴研究院,歸屬到雙鶴藥業本部,由雙鶴藥業直接負擔研究院的全部科研投入,徹底解決了原來兩個獨立法人單位問資金無法劃撥的根本問題。
從根本上解決體制問題后,雙鶴研究院3年中陸續引進多名高級人才,從轉制前的32人發展到現在的111人。日前,研究院與同內外科研機構的合作、院企間協作開發和內部科研均有了新的發展,科研投入也飛速增長,2002年的科研投入達到近3,000萬元。開展的科研項目達55項,預計3年內呵投產的有10項左右。
發展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符合國際潮流和北京實際,2002年8月份北京市委、巾政府決定將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當作北京現代制造業的支柱之一來發展,力爭用5~8年時間,使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躋身全國先進行列。到2005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預計實現產值230億元;到2010年實現產值460億元。形成以化學制藥、中藥與天然藥物、生物技術為重點,集生物醫藥創新、制造、流通和服務—條龍的產業群,努力把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發展成為未來北京的主打產業和首都經濟的助推器。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