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市場食品質量安全調查
新華社信息銀川7月2日電(記者武勇)最新調查顯示,近年來,區外假冒偽劣產品不斷進入寧夏市場,特別是在農村和城鄉結合部食品質量問題更為嚴重。為此,寧夏回族自治區技術監督局副局長曹國躍指出,寧夏將在嚴把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關的基礎上,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通過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拳頭產品,把創立名牌作為改善產品結構的導向,以大宗的骨干產品為龍頭形成系列產品,加快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寧夏名牌產品。
--食品飲料產品質量相對較低
據了解,安徽阜陽劣質奶粉案件發生后,寧夏質檢系統先后出動行政執法人員1700多人次,對奶粉生產企業和銷售網點進行了突擊檢查。寧夏共有奶粉生產企業28家,其中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2家。1-4月抽查了21家奶粉生產企業,其中產品質量合格的19家,不合格的1家,無生產許可證生產嬰幼兒奶粉的1家。在檢查的基礎上,質檢部門對無證生產的企業責令停產,并封存了其庫存產品;對產品質量不合格的企業責令停產整頓;檢查經銷企業528家,查獲列入“黑名單”的區外流入的“牧園”牌等劣質奶粉12種319袋。
今年4月底,寧夏技術監督局還對當地78家食品飲料類企業產品質量進行檢驗時發現,有11家企業的產品不合格,不合格企業所占比例達到14.1%;在抽驗的104批次產品中,合格率為89.42%。通過檢查發現,寧夏合格的食品和飲料主要集中為糕點和枸杞果酒產品。在抽查的33家糕點生產企業中,不合格的生產企業有9家,占抽查企業比例的21.43%;在抽樣檢查的56批次產品中,產品抽樣合格率為83.93%。蛋糕不合格項目主要是“總糖”、“脂肪”和“菌落總數”。
曹國躍認為,寧夏食品飲料類產品的合格率相對較低是由于仍有不少企業質量法律法規意識不強,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質量管理,特別是中小型生產企業標準化、計量管理基礎薄弱,缺乏必要的質量檢驗手段,導致寧夏產品質量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名牌產品和特色產品比較少。然而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與外地先進省份相比,寧夏名優企業數量太少,尚不能有效推動名牌帶動戰略的實施。
寧夏香山酒業董事長張金山說:“近兩年,我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財力,才使寧夏紅枸杞果酒在全國打響了品牌,結果,很多小企業立即模仿寧夏紅進行生產枸杞果酒,對我們沖擊很大,需要有關部門進行整頓。縱觀寧夏,整體名牌戰略推進的力度明顯不夠,名牌帶動效應也不明顯。”
記者通過對寧夏年產值500萬元以上的422家生產企業的質量管理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寧夏多數企業管理方法滯后,質量管理水平比較低,量大面廣的小型企業標準化、計量技術基礎和質量管理水平更是普遍較為落后。
--加大食品質量監管力度
曹國躍介紹,寧夏正加大食品質量監管力度,一是嚴把生產領域的市場準入關,嚴格落實食品生產許可證、強制檢驗和“QS”食品質量安全標志三項制度,對已發生產許可證的117家和待批生產許可證的105家企業再進行一次全面檢查,一次不合格的給予警告;二是對不合格的責令停業整頓,并暫扣生產許可證,不得使用“QS”標志,整頓后仍達不到要求的,建議質檢總局吊銷其生產許可證;對具有一定生產能力尚達不到取證條件的生產企業,積極幫助盡快完善條件;三是對不具備生產條件的生產企業,采取果斷措施堅決予以取締。
同時,寧夏將積極推進肉制品等第二批10類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工作,啟動茶葉、糕點等第三批13類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工作。此外,嚴把流通領域市場準入關,對區外進入寧夏市場的食品實施售前驗證和報檢制度,并使這項制度逐步擴大到其它產品。會同工商等有關部門對食品批發市場及流通主渠道的食品質量嚴加控制,為銷售食品企業把好質量關。
--大力實施“名牌戰略”
寧夏經貿委副主任王永耀說,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是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要想擁有自己的品牌,沒有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的產品也是難以想象的。為此,今后一段時期,寧夏將緊緊圍繞提高全區產品質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這一主線,堅持以質量為中心,從標準、計量、認證等基礎環節入手,落實監督、管理和服務措施,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全面推進質量振興戰略,采取三項措施努力提高當地產品質量的總體水平。
首先,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普及質量法律法規。加強對《產品質量法》、《質量認證認可管理條例》、《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宣傳普及,加強質量誠信宣傳和質量安全知識宣傳,采取“質量論壇”、“質量專家企業行”等活動形式營造企業抓質量的氛圍,促進企業依法生產經營、消費者依法維權。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質量技術人員的培訓和輪訓,開展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強化企業質量管理工作。
第二,加大從源頭抓質量的工作力度。在質監系統開展“質量興企”活動。制定規劃,為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優勢產業提供質量、標準、計量全方位、零距離服務;為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國外先進標準提供信息服務;為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提供名牌推薦、政策咨詢和技術信息服務。加快培育全區名牌產品和特色產品。今年再評選30—50個寧夏名牌產品,并積極推薦申報中國名牌產品、國家免檢產品和原產地域保護產品。制定自治區名牌產品和質量管理獎勵辦法,鼓勵引導企業爭優創優。堅持定期進行質量抽檢,并實行季度質量信息發布制度,公布質量狀況,加強輿論監督。繼續組織實施打假治劣“12365”工程,標本兼治,著力治本,從源頭嚴厲打擊假冒偽劣違法活動。緊緊把握以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為主題,繼續組織好兩類打假行動,始終突出食品、農資、建材三個打假重點,保持高壓態勢。加大對“菜籃子、油瓶子、米袋子”等老百姓關注的定量包裝商品的計量監督檢查,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行為。
第三,加強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建設。在已建立422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檔案的基礎上,健全和完善我區企業質量檔案,特別是要以食品等關系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重點監控產品和寧夏重要企業為切入點,建立紙質檔案,逐步向電子檔案過渡。制定企業產品質量信譽等級評價方法,構建質量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對質量信用優良的企業予以表彰,并優先評價和推薦各類質量榮譽;對質量信用低劣的企業媒體曝光或限期整改,促使其規范經營。建立企業質量狀況報告制度,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發生。要求產品質量未受年度抽查的企業必須在年底向質監部門報告其產品質量和企業質量管理狀況,而出現質量事故的企業必須在一月內向質監部門報告其質量問題及整改措施。
據悉,從2002年以來,國家對小麥粉、大米、食用油、醬油和醋等5類食品實施了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寧夏共有5類食品生產企業617家,目前已獲生產許可證的117家,已通過審查報國家質檢總局待批的105家。4月上旬,國家質檢總局對寧夏5類食品實行市場準入情況進行了檢查,檢查組認為寧夏能夠嚴格按照國家準入標準開展審查發證工作,檢驗機構能夠把好標準技術關。
針對當前食品經營中存在的摻雜使假、假冒名優品牌等嚴重違法、違規經營問題,特別是關系到百姓身體健康的食品飲料等類產品的問題。6月19日,自治區工商局以“百日整頓行風”為契機,加大了查處力度,組織了200余名執法人員對銀川食品市場、建筑市場、校園周邊等處開展打假治劣專項整治活動。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