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委員們這樣說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蔣紅瑜) “這種形式(界別協商)特別好,以后應該多以這樣的形式開會。”在3月11日上午舉行的全國政協醫衛界別協商會議結束后,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林野教授對記者表示。
會上,“重大傳染病流行形勢依然嚴峻,同時存在新發傳染病以及傳統烈性傳染病的潛在威脅”“政府投入機制問題不解決,減少普通門診,分流病人分級診療就會是一個死結,公立醫院的趨利機制無法真正破除”“許多村沒有村衛生室。湘南某地級市還有139個村沒有村衛生室,即所謂的‘空白村’”等觀點直指問題。
同時,結合健康中國戰略,委員們也就如何完善醫療服務衛生體系提出了建議。
圖為會議現場。(中國食品藥品網記者蔣紅瑜 攝)
完善基層疾控服務體系
公共衛生是以保障和促進公眾健康為宗旨的公共事業。公共衛生通過國家和社會共同努力,預防和控制疾病與傷殘,改善與健康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培養公眾健康素養,創建人人享有健康的社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介紹,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以下簡稱“疾控”)是兩個經常混淆的概念。公共衛生包含疾控,疾控是公共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疾控體系包括縣級疾控中心以及區域內承擔疾控任務的綜合醫院、鄉村/社區醫療衛生機構。
“然而,基層疾控體系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我們還面臨巨大的疾控壓力。”高福委員指出,一方面,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面臨的健康問題日趨復雜,疾控任務也更加艱巨;另一方面,基層疾控體系機制不順,財政保障不足,設備配置達標率低,人員專業水平不高、能力不強且人才流失嚴重。
高福委員建議,探索“公益一類財政供給、公益二類績效管理”的疾控中心管理新模式;明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責和任務;縣級疾控中心主動融入醫改,真正實現醫防融合;加強基層疾控機構傳染病防控核心能力;加大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人才培養;推進疾控信息化建設。
逐步增加政府公共衛生事業投入
公開信息顯示,世界各國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占GDP百分比大致有三個層級,第一層級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投資占GDP10%以上,如美國、瑞典、俄羅斯等;第二層級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投資占GDP 5%~ 10%,如法國、德國、瑞士等;第三層級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投資投入占GDP 4%以下,如馬來西亞、蒙古、秘魯等。 目前,我國處于第三層級。
“用目前的政府投入支撐國家衛生健康事業,其難度和受限可以想像。從國際經驗看,中等發達國家都是在具備我國當前經濟水平時,逐步增加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直至建立成熟的政府投入機制與比例體系。” 林野委員表示。
林野委員認為,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不足會帶來不少問題。如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決定了醫療服務供給側的功能與模式,三級公立醫院在現行運行體制下為了生存,“虹吸”病人,使分級診療舉步維艱;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不足導致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為生存超負荷勞動;在現行運行機制下,公立醫院醫護人員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改革的獲得感不強,激情不高;政府對公共衛事業投入不足導致醫療保障體系設計不合理等。
林野委員建議,相關主管部門要正視現實,共同呼吁在逐年加大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的基礎上,探討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事業的合理投資比例。唯有如此,才能深化醫改,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真正實現分級診療;才能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醫務人員有獲得感,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實施。
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相當重視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設備配備方面,還是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加強,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療保障水平有較大提升,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深化醫改帶來的好處。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能力不強、機制不活、人才缺乏等問題逐步凸顯,無法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全國政協委員、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徐自強表示。
據徐自強委員介紹,調研發現,部分鄉鎮衛生院基本設施設備缺乏;鄉鎮衛生院業務萎縮;人力資源缺乏,鄉村醫師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技術低、年齡高等“三低一高”現象;大部分鄉鎮衛生院績效工資不高,導致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受挫, 適宜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盤不活”;村衛生室條件差,最常見的設備就是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政策保障力度不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待遇等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凸顯。
徐自強委員建議,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填平補齊”建設,確保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實行本土化培養,破解引進難留住難問題;加大財政保障力度,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建立基層醫療機構激勵制度;松綁不適合發展的政策;建立鄉村醫生養老保險機制,穩定鄉村醫生隊伍;完善基層藥品供應保障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