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筑園區產業“微笑曲線”
生物醫藥產業作為當下最活躍、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各地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應該成為促進生物醫藥企業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的孵化器和推進器。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截至2017年底,我國約有450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包括國家級園區及各地區園區),入駐企業約3.72萬家。隨著國家和地方大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園的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園容量將進一步擴大。據預測,到2022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數量將達到640個,入駐企業將達到4.21萬家。
生物醫藥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有力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但也不可否認,在園區建設中,存在各地一哄而起、盲目建設等情況,導致資源浪費和惡性競爭。
生物醫藥產業是人才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其發展有著天然的形成區域集群發展的基因。分析國際上著名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不難發現,他們無不以強大的科研實力作為產業發展支撐,且各園區形成了獨特的產業特色。如美國麻省生物科技園,附近有8所學院和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園區通過吸引大公司和促進小企業的發展,加速了科學技術從學術研究到商業應用的轉化。英國劍橋科技園,形成了以大學、新興公司和大型跨國公司密切協作的產業網絡,開展的業務極具創新特色,年產值以數億英鎊計。反觀我國很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存在“有企業無產業”現象,園區的產業集群效應并不明顯,園區內的企業沒有形成協同效應。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要打造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硅谷”,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做好精準定位、進行精細規劃,確定整個園區的發展方向。定位要立足當地的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現狀,并具有前瞻性,以促進當地產業結構升級。招商工作應根據園區定位進行,并設置一定“門檻”,不能僅為了完成招商任務,隨意引進任何企業。此外,進入園區的企業應具有關聯性、互補性、共生性,可以相互鏈接形成上下游產業鏈,以促進整個園區良性發展。
其次,要打造園區的產業驅動力。產業驅動力是園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以生命科學中心著稱的德國海德堡科技園,可以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非常齊全的硬件設施設備;在科技開發方面,海德堡科技園與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德國癌癥研究中心、海德堡大學高分子生物學中心、諾爾公司、羅切醫療公司,以及萊茵奈克生物科學研發三角地區另外的80家中小型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公司都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從而形成了海德堡科技園強大的產業驅動力。而在我國很多園區,不僅缺少必要的科研力量支撐,也缺乏入駐企業溝通交流的平臺,更沒有建立起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網絡,導致園區集聚效應不明顯,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所以,引進科研力量,整合園區資源,形成協作網絡,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打造產業鏈經濟,才能構筑起園區產業的“微笑曲線”,使生物醫藥產業園真正成為引領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科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