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蓬勃發展?行業潛力巨大 AI制藥領域正在批量制造高價BD
近日,石藥集團就一款臨床前創新小分子脂蛋白(a)[Lp(a)] 抑制劑YS2302018與阿斯利康簽訂獨家授權協議。根據協議條款,石藥集團將獲得1億美元的預付款,并有權獲得最高3.7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15.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據悉,該藥物是石藥集團利用AI技術分析目標蛋白與現有化合物分子的結合模式,對成藥性進行優化,并最終選出的高效Lp(a)抑制劑。至此,AI制藥領域又增加一筆重磅商務拓展(BD)交易。
事實上,近期禮來、諾華、基因泰克、吉利德等跨國藥企,也紛紛重金加碼AI制藥領域。如基因泰克與AI制藥公司銳格醫藥達成最終購買協議,將獲得治療乳腺癌的下一代CDK抑制劑產品組合。根據協議條款,基因泰克將支付8.5億美元首付款,刷新了AI制藥領域的首付款紀錄。
資源整合大幕開啟
2021年12月,羅氏與AI生物技術公司Recursion達成了首付款1.5億美元、總交易金額高達121.5億美元的重磅交易,不僅創下全球AI制藥交易金額紀錄,同時也掀起了行業熱潮,讓引入AI成為制藥界的風向標。
根據蛋殼研究院發布的《2024醫療人工智能報告》,2021年以前,AI主導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創新藥僅為個位數;2021年,這一數據快速增長至100多個;2022年繼續維持增長態勢,突破200個;2023年進一步提升,AI主導的創新藥管線數量邁入300大關。
AI制藥之所以能夠迎來爆發,主要是其能夠為藥物研發提供巨大的應用價值。埃格林醫藥董事長杜濤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AI在臨床開發上的應用一般包括適應證的選擇、患者的篩選及臨床終點確定。具體而言,AI能夠通過分析臨床表型和基因組學,收集高質量數據,用數據作為臨床研發的依據和基礎,以實現更好療效藥物的開發。既加速了藥物開發進程,又大幅節省了成本。
根據Tech Emergence統計數據,AI技術每年可為制藥行業節約高達26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波士頓咨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AI生成的藥物分子在Ⅰ期臨床試驗中成功率高達80%~90%,高于50%的歷史平均水平;在Ⅱ期臨床試驗中的成功率為40%,仍然位于歷史區間上限。
不過,現階段的AI并不能完全跨越新藥研發的高風險和長周期,商業化不足的問題已逐漸凸顯。據動脈網統計,AI制藥領域目前尚無一款藥物獲批上市。因此,在資本市場逐漸縮緊的態勢下,行業不得不開始面臨“供血”難題。
今年8月,兩大AI制藥巨頭Recursion與Exscientia宣布合并,Recursion將以6.88億美元的價格全股票交易收購Exscientia,成為AI制藥領域迄今為止交易額最大的一筆并購。
Recursion與Exscientia均為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全球最早一批涉足AI制藥領域的藥企。上市初期,兩家企業風光無限,吸引了眾多資本押注。但好景不長,由于后續管線進展緩慢,且財務表現不佳,兩家公司開始走下坡路。Recursion市值已從巔峰時期的32億美元跌至目前的不到20億美元;Exscientia則先后經歷了管線失利、CEO被辭退、裁員等風波。這無疑為兩家公司敲響了警鐘,“抱團取暖”成為了共同選擇。
對此,有資深AI領域投資人表示,AI制藥發展到今天,已經越過了那個以談技術和講概念為主的早期階段,開始更多地追求產業確定性更強的產品及管線。基于此,AI制藥的商業化難題逐漸放大,再加上IPO退出渠道收窄,以及一級市場融資體量大幅下滑等因素,為了活下去,行業內的并購整合帷幕隨之拉開。
于是,從2023年開始,不少AI制藥企業開始建設或者擴大BD團隊,旨在加速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增加對外授權,轉換現金流。
產品和管線成為重要籌碼
2015年,一家美國生物醫藥公司使用英矽智能的AI系統,找到了一個胚胎發育過程中決定性的蛋白變化,發現了有潛力的靶點,而這個靶點適用于癌癥治療。后來,這家公司基于這個靶點成立了新公司,并連同其他專利一起打包在美股上市。上市之后,這家公司市值達到1.15億美元,但他們在合作中只付給英矽智能30萬美元。這讓英矽智能團隊大為震驚,同時也意識到,如果只是單純地提供軟件服務或某個階段的藥物研發服務,很難在行業站穩腳跟;只有持續擴大藥物研發能力,并將自有項目推進到臨床階段,證明AI藥物研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商業價值。
英矽智能的這次合作是AI制藥領域收并購模式的一種,即以技術為核心,用于補充企業人工智能研發平臺。收購方多為AI制藥企業、CDMO或者上市公司,這些公司為了業務轉型、加速管線研發進度、開拓新的細分適應證等,直接買進優質AI公司的團隊或技術平臺。這種收并購方式相對簡單且直接,很難賣到高價。而市場上10億美元以上的交易,主要目標仍然是產品和管線,這就是AI制藥的另一種收并購模式,即以管線資產為核心,用于補充收購方在某個領域的產品能力。
對此,有資深AI領域投資人談道:“Biotech最大的買家向來都是跨國藥企,但跨國藥企要不已經自建AI團隊,要不已手握多筆合作,對AI技術平臺的并購需求其實很低。他們真正看重的還是核心的管線資產,那些臨床試驗結果越好、市場越大、越后期的產品和管線,才能緩解跨國藥企對于專利懸崖的焦慮,交易價值往往很高。”
以武田40億美元首付款收購Nimbus的酪氨酸激酶2(TYK2)變構抑制劑NDI-034858為例,該藥物是Nimbus運用大規模的自由能擾動(FEP+)進行計算評估,最終得到的高選擇性的TYK2抑制劑。公開資料顯示,其在銀屑病治療的有效性上和百時美施貴寶(BMS)的TYK2變構抑制劑氘可來昔替尼片的Ⅱ期臨床試驗數據接近,且優于氘可來昔替尼片的Ⅲ期臨床試驗數據,因此具有“Best-in-class”潛力,極有希望和BMS競爭,搶占銀屑病藥物市場。石藥集團與阿斯利康的重磅合作也是如此。據悉,授權產品Lp(a)小分子抑制劑在體外及動物模型中均具有優異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特征及療效,有潛力成為高Lp(a)人群控制心血管風險的新療法。
由此可見,AI制藥領域的收并購模式正在重塑,越來越多的AI制藥企業不再是為藥物研發提供“賣斷”服務的配角,而是逐漸成為推進藥物研發的主角,并跟隨藥物研發的全生命周期一路闖關,以此獲得更大的收益。國內某AI制藥企業創始人表示,隨著行業發展不斷推進,一批AI制藥企業當前已經具備打造重磅管線及產品的核心能力。例如晶泰科技,借助多款自營產品,目前已拿下輝瑞、禮來等全球排名前20藥企中16家的研發訂單。英矽智能也同樣如此,早在2022年底,該公司就開始搭建臨床試驗團隊,目前已將多條管線推向Ⅰ期或Ⅱ期臨床試驗。
AI制藥仍有無限可能
今年以來,AI制藥一直站在行業高點,除大額授權許可頻發之外,投融資市場也在加速升溫。今年4月,成立僅一年的AI制藥企業Xair a宣布完成10億美元種子輪融資,創下今年種子輪融資紀錄。去年一口氣連投10多家AI制藥企業的英偉達也在持續發力,截至今年9月,英偉達已在AI制藥領域投入近10億美元,并仍在積極尋找投資標的。
種種跡象表明,業界仍然堅信AI制藥蘊含著巨大機會。
首先是在產品數量上。據波士頓咨詢數據,自2015年以來,已有75個由AI發現的藥物分子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截至2023年底,其中67個分子仍在臨床試驗中,這意味著答案只揭曉了很小一部分。此外,縱觀全球進入臨床試驗的AI藥物管線,絕大多數仍集中在老靶點上,還有很多創新靶點亟待挖掘。
其次是在能力優化上。隨著機器學習、神經網絡算法不斷進行技術迭代,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核心能力也快速提升,后續將在患者招募和篩選、試驗設計優化、數據質控、不良反應管理等臨床場景應用并持續優化,臨床試驗的效率和成功率或將大幅提升。這不僅可以提高管線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也能進一步降低研發成本。
最后是在應用領域上。AI制藥的下一步發展趨勢在于如何從小分子藥物向外擴展。目前來看,AI+大分子藥物被寄予厚望,能夠在核酸藥物、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新型藥物上開拓更多可能性。但這些新型藥物的有效成分在體內大多不穩定,需要復雜的遞送方式。因此,藥物遞送技術是這些新型藥物研發非常重要的一環,AI賦能藥物遞送研發大有可為。
機會背后,行業挑戰也逐漸清晰。隨著市場逐漸回歸理性,AI制藥已經到了需要自證實力的關鍵階段,平臺的起點逐步提高,技術與商業模式也在同步演化。但無論如何改變,AI制藥始終要回到藥企對于AI最樸素的期望,即創新、增效和降本。未來,誰能以更低成本、更高的通量拿到高質量、結構化的數據,并擁有落地市場的核心能力,誰就將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作者單位:動脈網)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10月份10家國內創新藥企業完成新一輪融資
根據即刻藥數數據庫統計結果,今年10月份,至少有10家國內創新藥企業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詳見表)。其中,4家公司專注于細胞治療藥物研發,包括Treg細胞治療藥物、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藥物... 2024-11-21 09:03技術蓬勃發展?行業潛力巨大 AI制藥領域正在批量制造高價BD
據悉,授權產品Lp(a)小分子抑制劑在體外及動物模型中均具有優異的藥物代謝動力學特征及療效,有潛力成為高Lp(a)人群控制心血管風險的新療法。由此可見,AI制藥領域的收并購模式正在重塑,越來越... 2024-11-14 13:48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