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行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我國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記者王澤議) 3月22—23日,中國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廣東深圳召開,《中醫藥行業發展藍皮書(2022年)》在大會開幕式上發布。藍皮書顯示,我國中藥材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積極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實施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鼓勵中醫藥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中藥材基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醫療保障局等多個部門,合力推進中藥材產業幫扶工作。制定了《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加快道地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促進中藥材向最佳生產區域集中;發布了《貧困地區生態適宜種植中藥材推薦目錄》,指導貧困地區因地制宜、合理有序種植;編制了《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綱要》,認定14個中藥材特優區,發展適度規模生產和全產業鏈經營,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大產業。同時,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調動多渠道資金、專項資金及銀行信貸等,支持中藥材產業幫扶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自2019年以來每年通過“中藥質量保障項目”支持各省開展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工業轉型升級等專項資金,支持中藥材供應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農業農村部整合涉農資金,將中藥材作為重點支持方向,通過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等項目,支持湘西、鄂西等貧困地區建設百合、藤茶等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科技部通過“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支持梔子、黃連等30個中藥材品種開展規范化規模種植及精準扶貧示范研究;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通過多元化信貸產品,從客戶準入、利率定價等多方面給予中藥材產業幫扶差異化優惠政策。各地也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出臺相關發展政策,四川省設立了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脫貧地區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貴州省設立中藥材產業發展省長基金,大力推進重點道地品種種植和種植大縣培育。
藍皮書顯示,政策引導中藥生產企業到脫貧地區建設中藥材產業扶貧基地取得明顯成效。據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信息匯總,目前有350 余個藥業公司、種植合作社等不同法人主體,已在29個省建設685個中藥材基地,涉及240多個品種,建設面積約295萬畝,帶動21萬人增收。新疆玉田種植管花肉蓯蓉及其寄主紅柳,不僅為貧困地區群眾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還取得重大生態效益,開創了中國特色可持續治理沙漠新模式和荒漠地區精準扶貧新模式;2018 年,內蒙古阿拉善盟和新疆南疆地區推廣種植梭梭和檉柳600多萬畝,接種肉蓯蓉190萬畝,年產肉蓯蓉7000噸,治理沙漠 600 多萬畝,帶動20多萬農牧民增收。
據悉,藍皮書是由張伯禮院士、孫光榮國醫大師擔任顧問,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副局長李大寧擔任主審,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組織行業專家、學者編撰出版。全書共12大板塊、40篇報告,全面、系統地梳理了近兩年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現狀及成績,總結了國家對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的決策、部署、安排,展示了中醫藥行業發展新態勢。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