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看點|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行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藥研發、中醫藥發展、行業生態構建成關鍵詞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醫藥行業發展話題備受關注。以2月26日至3月9日為監測時間段,如圖所示,輿論關注度走勢呈“波浪式”。多位代表委員圍繞鼓勵創新藥發展、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構建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生態等提出建議,充分反映出行業發展訴求。
關鍵詞一 創新藥、兒童藥研發
全國人大代表、華海藥業總裁陳保華建議,對已批準上市的我國1類創新藥和2類改良型新藥直接賦予參比制劑地位,并納入參比制劑目錄,定期向社會和行業公示,鼓勵其他企業仿制,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
民盟中央提交的《關于打通兒童藥物臨床試驗堵點的提案》提出4點建議。一是出臺延長兒童藥品專利保護期的政策法規,對兒童用藥優先審評審批,鼓勵兒童藥物臨床試驗機構、醫藥企業加大對兒童用藥的研發力度。其中,對首個批準上市的兒童專用新品種、劑型和規格,以及增加兒童適應癥或用法用量的,建議給予最長不超過18個月的市場獨占期,其間不再批準相同品種上市;建議兒童罕見病藥品專利期在常規兒童用藥市場獨占期的基礎上再延長2年。二是對兒童受試者進行特殊的安全保障設計,并為兒童藥物臨床試驗受試者提供更高額度的資助。三是探索制定專門針對兒童藥物設計的臨床試驗指導細則。四是中央、省級財政加大對兒童用藥研發的財政支持,提高兒童用藥可及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建議,建立國家層面的抗菌藥物創新與研發專項平臺,支持以行業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耐藥菌目錄,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耐藥菌目錄,加速平臺體系內重點基礎領域研發創新和技術突破。
關鍵詞二 中醫藥傳承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省藥監局局長黃東紅建議,率先建設以“湘九味”“贛十味”“粵八味”等湘贛粵品牌(道地)藥材為主的中藥材ISO國際標準,借助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平臺,擴大中藥對外貿易,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同時,充分發揮《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促進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的重要作用,加快組建國家GAP專家工作組,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和配套技術要求。打造國家中藥材溯源示范基地,試點構建涵蓋從中藥材種養殖到中藥飲片生產、流通和使用全過程的追溯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緣藥業董事長肖偉建議,落實《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一是要加大政策宣傳解讀,創新培訓方式,幫助醫藥企業懂政策、會實施。二是推廣新思路新方法,強化“以臨床價值為導向、重視人用經驗、全過程質量控制”的中藥研制理念,重視從藥材/飲片研究、生產工藝研究、質量研究、穩定性研究、藥理毒理研究、臨床研究等方面進行全程監控與管理。三是推進人用經驗等研發數據監管建設,提升醫療機構制劑監管效能。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中醫藥理論研究科研機構,加大中醫藥理論建設與研究;加大臨床大數據研究分析,回顧性研究中醫藥治療的優勢病種,從臨床角度逆向研究,豐富中醫藥理論的科學性;加大中醫藥理論研究人才隊伍建設,造就學貫古今、學術上有影響的中醫理論大家,以及中醫藥理論研究與建設的領軍人物和骨干人才。
關鍵詞三 生物醫藥創新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建議,設立生物醫藥制造重大專項,支持智能制藥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鼓勵生物制藥裝備發展,重點提升疫苗等防疫產品的應急生產能力。提高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水平和產品品質,推動醫藥工業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促進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體系融合,提高全行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鼓勵在保障藥品質量的前提下,積極推進綠色智能制造技術在制藥工藝改造與提升中的應用,引導企業在工廠設計、生產制造、物流倉儲、經營管理等各個環節應用數字化技術,提高精益管理和質量控制水平,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智能工廠,引領全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藥品制造技術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校堃建議,一是推動高校、醫院、藥企組建創新聯合體,提升協同攻關能力。二是科技、藥監、工信、衛生健康等部門建立定期會商機制,加強對醫藥研發方向的指導,避免扎堆化同質化。三是優化基金結構,加強生物醫藥領域相關投入。四是堅持應用導向,培養生物醫藥產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五是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建立容錯機制。六是發揮臨床資源優勢,建立生物醫學大數據庫。七是優化生物醫藥集采規則,鼓勵國產藥品源頭創新。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蘇州市副市長張橋針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鏈上游存在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問題,建議通過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擴大國產替代應用、優化服務機制等措施,保障供應鏈安全可靠,實現生物醫藥產業體系核心環節的自主可控。
全國人大代表、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凌峰建議,加強上游產業鏈快速布局,培育產業基礎。強化基礎研究,加大資金投入,鼓勵企業投入更多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設備來提升產品質量,推動生物制藥設備與耗材國產化和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構建“以內促外、內外聯動”的產業生態,搭建優質國產物料供應商資源平臺。增強國產化替代相關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針對常規生物醫藥產品的國產化物料替代研究給予技術支持,推動國產生物醫藥產業提檔升級。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