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可以涂臉嗎?揭秘風很大的微生態護膚
近年來,皮膚微生態越來越多地受到化妝品企業的關注,市場上也出現了生態護膚產品,微生態護膚的概念漸入人心。到底什么是皮膚微生態?如何理性看待基于皮膚微生態研發的化妝品?
皮膚微生態:微生物的相愛相殺
從字面意思來說,生態是指生物體之間、以及生物體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草原為例,草的生長離不開水源、土壤和陽光;茂盛的水草為馬牛羊提供食物,這些食草動物又是狼的美食;動物死后尸體被細菌分解,回到土壤,為土壤提供營養。水、土、草、動物和微生物就共同構成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生態環境。
在我們人體上也有類似的現象,不過“舞臺”上的主角不是動物,而是細菌、真菌、病毒等各種微生物,所以稱之為微生態。
人體的微生態主要涉及皮膚以及食道(口腔)、消化道(胃腸)和生殖排泄道。皮膚微生態主要討論分布在皮膚上的各種微生物與皮膚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體皮膚大約有1千億個微生物,其中接近80%為細菌,大多數對人體是有益的或者是無害的。這些微生物的主要代表是痤瘡丙酸桿菌、葡萄球菌、棒狀桿菌、馬拉色菌。微生物和微生物之間、微生物和皮膚環境(各類細胞、組織和它們的分泌物)之間不停地進行著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微生物和皮膚環境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就是皮膚微生態。
微生物之間可以是“相愛”的關系,也可以是“相殺”的關系。馬拉色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前者,在頭皮屑里,馬拉色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數量是增多的,所以微生態的平衡被打破了。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則是后者的關系,痤瘡丙酸桿菌可以分泌丙酸來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長,而表皮葡萄球菌也可以分泌一些物質來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的生長,從而形成一種平衡。
由于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并覆蓋在體表上,直接和外界相通,所以皮膚微生態不但會影響人的外觀,同時也和健康息息相關。微生物和皮膚環境之間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本來無害的微生物由健康狀態變為致病狀態,就會引起各種皮膚疾病;反之,皮膚疾病也會導致皮膚微生物結構異常和菌群失調,所以很多皮膚問題都與皮膚微生態失衡有著密切關系。以青春痘為例,青春期毛囊皮脂腺排出大量皮脂,如果遇到毛孔堵塞的現象,皮脂形成的厭氧環境使得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生長,激活皮膚的免疫反應,導致痤瘡。
不過,痤瘡丙酸桿菌并非一無是處,有研究認為,黃褐斑分布區域的痤瘡丙酸桿菌數量明顯低于正常人,導致產生色素的微球菌大量繁殖,色素超過皮膚的自我代謝能力,沉積于表皮內,最終產生黃褐斑。
微生態“三劍客”: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
了解了微生態的概念之后,就不難理解微生態護膚的思路了。微生態護膚品通過添加活性原料促進有益菌生長、或者抑制有害菌增殖,幫助皮膚維持微生態平衡、預防和改善皮膚問題發生,其原理就像使用酸奶調節腸道菌群、維持腸道健康一樣。
近年來,基于皮膚微生態研究來開發的化妝品原料越來越多。根據來源和作用機理,主要可以分成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后生元(Postbiotics)這三類。
益生菌是活的、有益于人體健康的微生物,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酵母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都是常見的益生菌。與食品中直接添加益生菌不同,化妝品中不能直接用活菌,而且受表面活性劑、防腐劑、乙醇等成分的影響,益生菌很難在化妝品中生長。此外,要保持益生菌在化妝品中的活性,對于生產、包裝、運輸、倉儲方面都有著很大的挑戰。再加上缺乏完備的安全性評價體系和安全應用歷史,皮膚外用益生菌的產品很少,最多也就是加入益生菌成分,即滅活的菌或者是益生菌的碎片或萃取物。
益生元是一類選擇性地促進益生菌生長的原料,通俗來講就是益生菌的食物,如低聚果糖、乳糖、山梨醇、木糖醇等。益生元能夠改善皮膚菌群的多樣性,調控菌群生長,修復皮膚屏障,因而在化妝品中的應用比較廣泛。
益生素也稱為后生元,是益生菌代謝、轉化或釋放的產物。后生元包括益生菌的細胞壁碎片成分,如乳酸、短鏈脂肪酸、細菌素以及各類多肽,其作用是參與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皮膚之間的信息交流,為益生菌營造理想的生存環境。它的調控作用與益生菌相近,同時避免了直接添加活菌的風險,延長了產品的保質期,因此在護膚品中日益受到重視。在化妝品成分表中出現的各種菌發酵提取物、菌濾液、菌發酵產物溶胞物往往都是益生素,如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胞物,半乳糖酵母樣菌發酵產物濾液等。
維持微生態平衡:健康生活、科學護膚
微生態護膚在化妝品中已經得到初步應用,但是在現階段,我們對皮膚微生態的機理還了解不多,雖然發現某種疾病與某些微生物太多(或者太少)有關系,卻很難將發病的“罪魁禍首”鎖定在某種微生物上。現在我們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界限還沒有劃分清楚,哪些微生物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使用產品之后,有益菌和有害菌發生了哪些變化,是多了還是少了甚至是消失了……這些研究工作還有待于未來的努力。而且市場上的產品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例如某些產品宣稱有活菌或者活的酵母,這肯定是違反法規要求的,然而消費者卻很難正確分辨、科學選擇。
因此,要想皮膚健康,最關鍵的不是盲目使用各種微生態護膚品,而是要通過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和科學運動等方式,維持皮膚微生態的和諧平衡;同時提升對皮膚微生態的認識,走出誤區。
日常生活中的化妝和卸妝、過度清潔皮膚以及某些化妝品成分都有可能會促進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本來這些微生物是正常的、沒有害處的,但是生態發生改變之后,它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對皮膚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導致皮膚疾病。
所以,清潔皮膚要合理,既不能過度清潔、破壞菌群多樣性,也不能忽視清潔對減少有害菌的作用。此外,由于化妝品中的防腐劑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所以要學會避免使用不安全的防腐劑(如甲基異噻唑啉酮),更要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藥物。(作者單位: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化妝品與藝術設計學院)
《中國醫藥報》社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