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調理 分區護膚 ——混合性皮膚護膚指南
混合性皮膚兼具油性皮膚和干性皮膚的特征,不同區域的皮膚生理狀態完全相反,呈現“T區油、U區干”的狀態。這種情況主要是由皮膚的生理結構造成的,環境因素會進一步加重混合性皮膚的出油或干燥情況。
據皮膚科臨床觀察統計,混合性皮膚在亞洲成年人群中比例極高,尤其在20至40歲年齡段人群中廣泛存在。混合性皮膚人群在護膚時應注意分區施策,維護皮膚不同區域的水油平衡。
不同區域皮膚狀態不同
混合性皮膚面部不同區域水油分布顯著不同,呈現“T區油、U區干”的狀態。
T區(油性區域)是指前額、鼻部及下巴構成的T形區域。混合性皮膚人群T區容易出現明顯油光,毛孔視覺上較粗大,容易出現黑頭(開放性粉刺)、白頭(閉合性粉刺),皮膚觸感較為油膩。
U區(干性/中性區域)是指雙側臉頰、顴骨區域及太陽穴構成的U形區域。混合性皮膚U區膚質細膩但容易干燥,紋理較為粗糙,皮膚缺乏光澤,換季或處于濕度較低的環境下易感覺到皮膚緊繃、出現脫屑,甚至產生細紋。
油性區域與干性/中性區域的界限并非固定不變,而是會受季節、環境濕度、內分泌波動等因素影響,如夏季油性區域范圍擴大、冬季干性區域干燥加重等。同時,混合性皮膚還有可能出現“外油內干”現象——T區表面出現油光但實際角質層缺水,U區干燥敏感伴隨屏障脆弱。
混合性皮膚展現出的分區特征是皮膚基礎結構和功能在面部的天然非均勻分布所致。T區皮膚單位面積內的皮脂腺數量顯著高于U區(如鼻部皮脂腺密度可達面頰的5~8倍),皮脂腺體積也通常更大。T區皮脂腺受雄激素受體高表達影響,分泌活動旺盛,產生大量皮脂(包含三酰甘油、蠟酯、角鯊烯等),而U區皮脂腺活性低,分泌量少。T區皮脂中促炎性的角鯊烯氧化物比例較U區更高,因此更容易發生痤瘡。U區角質層通常較薄,角質細胞間脂質(如神經酰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的含量較低,導致經皮水分流失率增高,屏障功能較弱。
了解混合性皮膚的成因
混合性皮膚的形成受到內部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
內部因素包括基因、內分泌和飲食習慣。
面部皮脂腺的分布密度、大小和基礎分泌速率主要由基因決定。雄激素是皮脂腺發育和皮脂分泌的主要刺激因子。處于青春期、月經周期黃體期,以及精神壓力大(皮質醇升高可間接促進雄激素作用)均可加劇T區出油。高糖飲食習慣會提升體內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水平,促進皮脂腺細胞增殖和脂質合成,加重T區油膩問題。
環境因素是影響混合性皮膚狀態的關鍵外力。
高溫高濕環境會顯著促進皮脂腺分泌,同時汗液蒸發會加速經皮水分流失,可能觸發T區代償性出油。低溫、干燥或大風環境則會直接影響皮膚屏障,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使U區更加干燥敏感。
紫外線也會對混合性皮膚產生顯著影響。中波紫外線(UVB)可能誘發皮膚炎癥,而長波紫外線(UVA)能深入真皮層產生大量活性氧,損傷角質形成細胞和成纖維細胞,導致混合性皮膚問題復雜化,如U區加速老化、T區光老化伴隨毛孔粗大等。
此外,不當的護膚行為是誘發或加重混合性皮膚人群皮膚問題的重要因素。
過度清潔或使用強力去脂產品(如含皂基或刺激性較強的表面活性劑的潔面產品、強力清潔泥膜、含高濃度乙醇的產品等),會嚴重破壞皮膚屏障功能,使本就脆弱的U區受損。這些不當的護膚行為不僅會加劇U區的干燥敏感,還會刺激T區代償性出油,導致T區更油、U區更干的惡性循環。
科學護膚應分區施策
對于混合性皮膚人群來說,理解不同區域皮膚狀態差異的深層生理機制和復雜成因是科學護膚的基礎。摒棄“一刀切”的護膚方式,擁抱“分區施策、精準平衡”理念是駕馭混合性皮膚,邁向健康平衡膚質的科學路徑。
在清潔方面,混合性皮膚人群要注意選擇溫和的產品,建議選擇含弱酸性或中性(pH值5.5~7)的氨基酸類、APG(烷基糖苷)類或兩性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潔面產品,避免使用含有皂基、十二烷基硫酸鈉或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鈉、高濃度乙醇的產品。
分區保濕與調理是混合性皮膚護理的關鍵。
潔面后,應盡快全臉使用水質地的護膚產品(如化妝水、精華水或保濕精華),通過輕拍或按壓的方式使其均勻吸收,可以為后續的分區護理步驟創造理想的鎖水環境。這類產品應質地清爽、不黏膩,并含有高效補水劑(如甘油、透明質酸鈉/水解透明質酸、泛醇、PCA鈉)以及舒緩抗炎成分(如β-葡聚糖、紅沒藥醇、積雪草苷、依克多因、尿囊素)。隨后,需要對干燥的U區進行重點滋養。可以選擇含有屏障修復成分(如神經酰胺NP/EOP/AP等、膽固醇、游離脂肪酸)、天然保濕因子補充劑(如尿素、氨基酸)以及溫和潤膚劑(如角鯊烷、乳木果油、低濃度植物油脂)的乳液或輕薄乳霜。
T區皮膚可以針對控油與毛孔問題等進行周期性護理,建議選擇含有針對性成分的產品。含有溫和控油劑(如煙酰胺、PCA鋅、壬二酸)的產品能幫助調節油脂分泌;低濃度的角質調節劑(如水楊酸),能深入毛孔溶解油脂;水楊酸衍生物辛酰水楊酸、兼具溫和性與保濕效果的葡糖酸內酯,能有效改善毛孔外觀,建議選用濃度較低的產品并控制使用頻率。必要時,也可選擇含物理吸附劑(如硅石/Silica、高嶺土/Kaolin)的產品來實現即時控油效果。當感覺皮膚粗糙暗沉時,可以使用溫和的去角質酶(如菠蘿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或超低濃度(<5%)乳酸產品。但要注意,使用去角質產品時,務必避開敏感發紅區域。
此外,混合性皮膚人群日常還應注意防曬。
紫外線是導致皮膚屏障損傷、水油失衡、光老化、色素沉著(痘印加深)的主要外源性因素,可能會加重混合性皮膚T區和U區原本的皮膚問題。建議選擇能夠有效防護UVA(防老化)和UVB(防曬傷)的防曬霜,優先選擇質地輕薄、不容易導致出現粉刺的化學防曬或物化結合防曬。
(作者單位:北京安德普泰皮膚生態研究院)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