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新知 | 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發展路徑探索
產業互聯網發展背景
產業互聯網是在垂直行業里處于產業生態各節點上企業依托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形成的新型協作網絡。產業互聯網最早的實踐是商業信息的發布,在其概念達成共識之前,產業互聯網已經或深或淺對各垂直產業進行改造。
圖1 從互聯網誕生到產業互聯網元年
資源來源: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Industrial Internet Development Report 2019/2020
目前,我國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37.8%、19.5%和8.2%。近年來,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大幅提升了商貿流通和生活服務業的數字化水平,但在工業和農業領域,產業數字化還都處于初級水平,這兩大產業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主戰場。
2020年,企業數字化意識被新冠肺炎疫情激醒,云服務產品和數字化工具快速普及,結合政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基建投資,產業互聯網開始提速發展。
圖2 產業互聯網四大加速器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Industrial Internet Development Report 2019/2020
目前產業互聯網已滲透多個垂直行業,如鋼鐵、化工、服裝、生鮮、MRO、汽車零配件、辦公用品等行業。主要形成的模式企業包括具備數字化協同能力的生產制造企業或平臺,以及為其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服務企業;連接生產制造企業和企業終端用戶的數字化供應鏈服務企業或平臺;通過互聯網連接、匹配和協同生產制造資源與C端消費需求的企業或平臺。
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醫療體系改革持續深化,國內醫藥產業洗牌加速。
仿制藥:呈現頭部集中發展態勢,強者恒強
隨著國家集中帶量采購范圍不斷擴大,市場準入門檻明顯提升;國內企業申報的仿制藥數量占比也呈下降趨勢,仿制藥增量市場逐漸呈現頭部集中的集聚化態勢,強者恒強。帶量采購平均降價50%以上,企業生產成本控制和產品組合布局能力變得更加重要,帶量采購可能將在未來三年內對70%的醫藥市場產生影響。
圖3 四批集采品種的企業集聚情況(以每次中選品種計數,≥5個)
資料來源:火石創造數據庫
創新藥:產業崛起,分化加劇,龍頭凸顯
我國曾專注于仿制藥研發生產,隨著2005年前后國內掀起創新藥創業浪潮,資本向創新藥傾斜,我國創新藥管線逐漸發展到以大分子、小分子的快速跟進為主,并逐步發展探索組合療法、雙抗、新適應證拓展、以及全新機制和靶點的藥物。
隨著我國創新藥產業崛起,國產新藥臨床試驗申請數量自2013年開始逐年攀升,近幾年更是進入持續爆發的階段。2019年藥審中心受理國產化學藥IND申請達444件,2020年繼續攀升。而另一方面,2018-2020年每年都有近10個國產一類新藥獲批上市,這些新藥主要來源于2013-2015年的IND品種。預計未來三年國產一類新藥每年獲批的數量有望增長至10-20個的水平。
圖4 中國創新藥跟進階段
資料來源:波士頓咨詢,2020中國醫藥創新報告之一
Biotech批量上市成為常態
2016-2020年,我國共有33家Biotech企業首次上市或二次上市。目前已有超過30家Biotech企業在A股和港股上市交易,未來5年上市的創新藥企有望擴容到100家左右。
表1 A+H股上市的Biotech公司
資料來源:火石創造數據庫
生物醫藥進入交易新紀元
我國已從仿制藥時代逐漸進入仿創集合時代,大量Biotech企業經過5-10年的積累逐步進入上市階段,但多數仍處于資本依賴階段,尚未盈利。未來Biotech企業將強化戰略布局及商業化能力,與大型傳統藥企合作共生,拓展海內外市場,讓渡部分領域利益,進行風險分散換取企業生存,才可能完成研發—銷售—現金流—研發(收購研發)的循環,真正成為有長期投資價值的醫藥工業公司。
2020年共有20多宗國內企業向跨國企業對外授權的交易,60多宗跨國企業向國內企業對內授權的交易。此外,一些新型合作方式開始涌現,交易主體主要為跨國龍頭企業與創新Biotech企業。
圖6 中國企業與跨國企業的交易
資料來源:麥肯錫2020年度醫藥報告
創新Biotech分化加劇,傳統藥企轉型,龍頭凸顯
未來5-10年,創新藥賽道有望出現一批超級成長股,但相應的公司分化、產品分化、估值分化也會隨之出現,一批創新藥龍頭將涌現。與創新Biotech企業布局腫瘤領域更多相比,許多傳統藥企從2015年左右已經開始了創新藥布局,部分傳統藥企結合自身現有產品的特點,已經在許多非腫瘤領域實現了領先布局。
生物醫藥未來趨勢:少數龍頭企業占有主要市場份額,大量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合作共生
從國內藥企發展趨勢看,隨著醫療改革進程的推進,不論是仿制藥市場還是創新藥格局,都逐漸趨向于龍頭聚集化發展,整個藥品市場的份額也會集中到更少的企業手中。近幾年新成立的幾百家Biotech公司,加上國內約5000多家有批文的傳統藥企,預測只有20%左右的企業能最終占有主要市場。
而并購交易或者精細化分工合作,也許是大量創新Biotech公司和傳統藥企生存的最好出路,比如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情況。
美國醫藥行業的企業集中度較高,龍頭企業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從美國TOP制藥市場份額占比來看,TOP60企業占據了整個藥品市場91%的份額,而TOP200之后的企業幾乎沒有市場機會;與此同時,美國中小企業非常活躍,數量超過5000家,這些中小企業的創業者大多具有科學家背景,熟悉前沿技術,集中專注某個或某些細分領域,研發效率較高,是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在美國的每個生物醫藥集群內,行業龍頭強大的產業配套和商業化能力,使得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果迅速轉化落地,同時有利于中小企業開展更多的創新項目。這種良性循環,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使得投資效益和研發效率大大提高。
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發展路徑
產業互聯網是最有效的生物醫藥生態發展模式。
在生物技術浪潮的推動下,我國目前已建有生物產業園區150多個,除長三角、環渤海地區部分園區發展前沿,大多數園區呈同質化發展。未來“大學提供科學技術和人才保障,風險投資提供資金支持,行業龍頭與中小企業合作”的“生物醫藥生態模式”,無法在某個實體園區承載,結合新興5G、AI、大數據等技術的產業互聯網將是最有效的承載模式,可為諸多分散在不同地區的生物園區創新資源,構建跨越空間的高效要素聚焦和協作機制,極大地提高生態運作效率,從而提高行業整體創新效率。
模式
目前生物醫藥領域的一些在線平臺主要聚焦于以會員服務為主的資訊、廣告、會議、研究、數據庫等服務,這類服務并沒有為行業痛點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無法為行業整體研發生產活動起到規模化的降本增效作用。
產業互聯網真正融合應用到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應該是通過數字化工具,針對生物醫藥研發生產活動的特性,針對用戶痛點、行業痛點,為產業鏈各環節客戶帶來價值。通過數字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效率,形成以交易為核心,配套支付結算、倉儲物流、SaaS、數據以及供應鏈金融等服務的數字供應鏈服務,實現效率提升驅動行業及平臺的可持續增長。平臺則基于價值的存在,形成穩定的復購交易,并通過數字供應鏈增值服務獲得穩定盈利。
其價值可體現在:創新資源整合和商品議價,平臺整合下游用戶的采購需求,對上游形成議價能力,整合上游貨源實現一站式采購;數字化賦能符合生物醫藥行業特性的工具,為平臺用戶提供低成本SaaS,對全產業鏈做數字化連接;解決企業資金問題,積淀企業交易數據,為銀行供應鏈金融提供數據增信服務,全流程在線,即時申請、即時批復、即時到賬;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處理違約事件的能力,保護平臺上的客戶企業,解決采購企業的后顧之憂等。
階段
數字化,實現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積累
產業化互聯網的第一要義是連接,數字化是連接的基礎,包括從實驗室儀器設備、試劑耗材商品采購、技術外包服務定制,到最終商品/服務交付所有環節的數字化。當前生物醫藥供應端和需求端企業管理數字化程度相對低,是產業互聯網重點改造環節,產業互聯網平臺和SaaS服務將是數字化的重要推手,逐步實現采購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數字化、營銷數字化、交易數字化、交付數字化等。例如:簽約及支付數字化,可使復雜的B2B交易流程線上化、數字化,既包括產品,也包括流程、簽約和支付等,大大減少人力、時間的低水平耗用,最終實現整體交易效率的提升。
協同化,實現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穩步提效
產業互聯網平臺正通過云服務、免費或低收費SaaS的方式,幫助生物醫藥研發供需方實現數字化改造,如供應商服務數字化、SKU產品數字化、需求方采購及實驗室管理數字化等。提升供需方的協同能力和平臺粘性,打造供需方與平臺共生生態。實現供需合作過程優化、供需匹配、供應鏈協同、創新資源和服務共享等。
例如生物醫藥研發用實驗室試劑耗材、實驗用動物等資源,通過平臺交易配套增值服務實現上游供應鏈與下游研發需求企業的互聯,促進產能的協同和網絡化分配,可帶來行業整體效率的質變,有效改善目前這類研發物資的供貨不穩定、周期過長,價格波動等行業痛點問題;同時使上游供應商通過流通端數據智能決策,實現柔性生產,合理配置資源和倉儲存量。
智能化,實現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指數躍升
實現供需方數字化改造和協同后,基于真實的產業鏈供需畫像數據,可打造基于數據決策的生物醫藥產業,為行業決策、企業決策、投融資決策提供智能節點、智能系統、智能決策、智慧產業鏈。
挑戰
生物醫藥領域將長期處于產業互聯網初級階段
工農業領域將長期處于產業互聯網初級階段。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是不同市場的切換,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在格局上將更分散,不再享有人口流量紅利的網絡效應,在推進上將更緩慢,不再足以導致大者恒大,也不足以驅動指數級增長,研究預測產業互聯網企業預期增速為20%至30%。
生物醫藥領域產業數字化還處于初級水平。雖然目前企業數字化意識變強,但在云服務、數據智能決策等數字化深度應用方面,企業還有較大欠缺,這將成為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難點和重點。
BT與IT的融合,對組織和人才的要求更高
互聯網巨頭、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技術企業等具有入局的優勢。但生物醫藥行業具有高專業性、嚴監管性壁壘,企業長期發展慣性、傳統思維模式難轉變等特點,將是產業互聯網滲透生物醫藥行業的難點。
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企業對業務有深度的了解,找到現有業務中的痛點和低效環節,并且懂得通過科技來解決不合理的地方;需要企業對行業理解夠深,真正深入地理解、參與到行業發展的每一個流程和環節,找到每一個流程和環節的盈利點,不再是簡單地依靠單一環節的服務來盈利,才能真正實現產業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經營模式;需要橋梁型人才,在BT和IT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需要“敏捷前臺+共享中臺+穩點后臺”的敏捷型組織來實現供需快速精準協同。
(責任編輯:劉思慧)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