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飄揚 | 肩負使命奔赴抗疫一線的藥監人——三名藥監干部受命參加中央赴湖北指導組戰“疫”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1月底,湖北省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國家藥監局)黨組部署,國家藥監局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醫療器械標準研究所副所長母瑞紅,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統計與臨床藥理學部黨支部書記、部長楊進波,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統計與臨床藥理學部黨員、審評員劉意林三名同志投身疫情防控最前線,開啟了一段長達三個月的戰“疫”征程。
“從天寒地凍到春暖花開。”回憶起在武漢抗擊疫情的日子,國家藥監局三位參加中央赴湖北指導組(以下簡稱中央指導組)工作人員依然記憶猶新。
肩負重托 奔赴抗疫一線
1月31日,接到參加中央指導組任務時,楊進波正在湖北省執行國家藥監局黨組部署的醫用防護服督導檢查任務。
“當時天氣寒冷,武漢全面封城,街上人少車稀,異常冷清。”作為一名地道湖北人,楊進波直言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武漢。
寒風中,楊進波緊了一下口罩,義無反顧地投入到緊張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此時的楊進波因為身患免疫系統疾病,正在接受激素治療。“一定要平安健康完成組織重托。”無數次,楊進波反復這樣告訴自己。
同樣在湖北,1月底,劉意林也接到了參加中央指導組任務。彼時武漢全面封城,因為工作需要,他只能乘坐社區幫助協調的接駁車來到中央指導組駐地。“在車上,司機再三叮囑我做好防護,并告知此前一趟任務是運送患者到定點醫院。”劉意林回憶道。
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劉意林下意識地用事先準備好的消毒液擦了一遍手,與同樣在疫情防控前線戰斗的妻子相互鼓勵打氣。“一定要平安完成組織交待的任務,一定要注意安全。”妻子在微信中這樣囑咐道——她深知,那時那刻,義無反顧完成組織交待任務這一目標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已經高于一切。
此時,距離武漢1200公里之外的北京,雖然正值春節假期,國家藥監局幾乎所有同志都在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母瑞紅正投入緊張的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等疫情防控物資國內外標準比對工作。2月4日,結束一天工作,剛邁進家門的母瑞紅接到了組織的電話——到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參與疫情防控。母瑞紅想都沒有想,就一口答應了。她深知,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祖國人民需要你的時候,決不能打退堂鼓。
母瑞紅收拾行李時,丈夫和女兒一直在邊上站著。
“可不可以不去,太危險了。”
“不可以,這是工作。”
面對丈夫和女兒的恐慌和再三叮囑,母瑞紅反復安慰他們自己一定會注意安全。
“一定要平安健康回來。”出發那天,丈夫親自送母瑞紅到車站。看見從沒流過眼淚的丈夫眼圈紅了,母瑞紅趕緊一扭頭進了車站。
三個不同的地點,三個不同的電話,共同的使命和擔當讓他們義無反顧來到武漢,來到疫情防控最前線。
圖為科研攻關工作組在湖北省中醫院調研。(湖北省中醫院科研處姜楠供圖)
“戰時狀態的決斷”
到達武漢后,按照組織安排,母瑞紅參加中央指導組物資保障工作,楊進波和劉意林參加科研攻關工作。雖然被分配在不同的工作組,執行不同的任務,但是他們卻面臨著共同的緊急考驗。
湖北省是全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自1月下旬,其確診病例和新增重癥病例都在不斷增加,根據國家衛健委公開數據,僅1月31日一天,湖北省就新增確診病例1347例,累計報告病例達到7153例。
面對不斷增加的病例,全國醫護人員開啟了馳援湖北的逆行之旅,先后有共計四萬余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抵達湖北,醫用防護服等醫療物資供應面臨巨大挑戰。
“能不能保每天兩萬套?”一到武漢,母瑞紅所在的物資保障組就迎來了緊迫的任務。
當時正值春節期間,大部分企業停工停產,加之醫用防護服平時臨床需求并不大,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日產能大多是幾百套,而且基本都是訂單式生產。
陡然增加的臨床需求讓疫情防控工作更增加了緊迫感。“因為恐慌,不少醫院打來電話詢問物資供應情況。”母瑞紅回憶道。
為了消除因供應緊俏帶來的恐慌,物資保障組定出了“嚴苛”的任務要求——讓每個醫院都有10天的藥品儲備,5天的醫用防護服儲備。
母瑞紅清晰地記得,無數個夜晚,自己所在的物資保障組不眠不休,從全國調運貨源,從全球采購物資,并不斷與各醫院對接聯系,了解需求,盡力實現精準配置,為醫護人員做好保障。
“一邊是必須嚴把質量關,一邊是緊急的臨床需求。”在前線的母瑞紅切實體會到了戰時狀態的決斷。母瑞紅仍深深記得對一批經過快速審批通道投入臨床使用的醫用防護服進行把關的經歷,“無菌檢測結果還差兩個小時才能出來,整個檢測報告要等第二天才能出來。”但臨床一線供給出現緊缺,必須快速做出判斷。
作為一名訓練有素的藥品監管人,此時的母瑞紅運用專業技術優勢,快速分析產品生產和滅菌流程,結合產品使用時間等因素,果斷決定讓這批醫用防護服連夜投入臨床使用。
回想起這段經歷,母瑞紅坦言這些責任和擔當來自疫情防控的戰時狀態,更來自后方國家藥監局全體同事的堅強支持。“戰時狀態,已經感覺不到緊張和恐懼;有領導和同事們支持,有勇氣做出這樣的決斷。”母瑞紅告訴記者,“最終,42000名援鄂醫護人員沒有一人感染,就是最大的欣慰。”
“藥品安全必須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
作為科研攻關組成員,楊進波和劉意林面臨的考驗亦非同尋常。科研攻關是疫情防控第一武器。面對肆虐的疫情,如何堅持臨床和科研結合,如何快速篩選出具有明顯療效的藥物,如何加快疫苗研發進度,日日夜夜都在考驗著科研攻關工作,也無時無刻不煎熬著藥品監管人的心。
“疫情一開始,沒有特效藥物,醫生基本都是憑經驗用藥。”楊進波回憶。為了找到有效藥物線索,楊進波和劉意林深入各醫院一線和科研單位,不斷和醫生、科研人員面對面交流,了解可能有效藥物信息,了解潛在藥物研究進展情況,及時掌握第一手資料。“數不清去了多少醫院,也記不清和多少醫生進行了溝通交流。”據楊進波回憶,僅疫情救治最前沿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就去了多次。幾個月下來,武漢大大小小的醫院,無不留下了楊進波和劉意林奮戰的身影。
從瑞德西韋到磷酸氯喹到克立芝,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在當時,每一個藥物增加新的臨床適應癥都是一根救命稻草。不過一切又談何容易。
“從單個患者治療上升為治療方案,需要醫生判斷加上專家組論證,并提供一定的循證醫學證據,而上升到增加新冠肺炎適應癥,則需要更加嚴密的審評證據鏈。”楊進波告訴記者,“一切決策必須以臨床救治為核心,必須以患者獲益為核心,充分考慮風險獲益比。藥品有效和安全都必須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 面對大量治療藥物線索,有著豐富臨床工作經驗和藥品審評工作經驗的楊進波表現地異常專業和冷靜。
多少次,為了快速找到滿足審評需要的證據,楊進波和劉意林手把手幫助研發人員設計試驗方案。多少個夜晚,楊進波和劉意林整夜和研究人員溝通,不眠不休。
楊進波清晰記得中藥三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血必凈注射液)獲批新冠肺炎適應癥的每一個時間節點。“4月2日晚召開會議,研究中藥三藥增加新冠適應癥及三方申請臨床研究工作,4月3日至10日,與企業面對面溝通,指導企業開展數據分析,10日完成申請資料受理。4月13日,中藥三藥獲批新冠肺炎適應癥。”中醫藥不僅服務國內疫情防控,還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讓楊進波更加深刻體會到了藥品審評審批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體會到了藥品審評團隊的力量。“要統籌科學和現實的關系,要去偽存真,排除偏移和控制。工作千頭萬緒,但是藥品安全必須經得起歷史和時間考驗,要把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療效。”楊進波說,越是危急時刻,越考驗快速判斷能力,“有國家局黨組的堅強領導,全體審評人員團結一致,日夜奮戰,在疫情防控關鍵時刻展現出了超強的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他們才是沖鋒在前的斗士”。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研攻關捷報頻傳。在疫苗研制方面,4月12日,中國生物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聯合研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獲批臨床試驗;很快,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也獲批進入臨床試驗。在藥物方面,多個抗病毒藥物獲批臨床試驗……
“一次精神的洗禮”
談及參加中央指導組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三名人員分別有自己的答案。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楊進波見到了該院院長張定宇。“張院長身體不好,每一次站起來和坐下,都需要用手輔助。但一談起患者救治,張院長立馬顯得精神抖擻。”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楊進波眼圈濕潤了。
事實上,在記者面前的楊進波,又何嘗不是在工作同時,頑強地和病魔做斗爭。
“在那個環境,你的免疫力這么低,怕不怕?”
“說實話也害怕,不過作為一名黨員,尤其是作為國家藥監局模范黨支部的支部書記,沖鋒在前,理所當然。”面對記者的提問,楊進波這樣回答。說這話時,楊進波的眼神格外明亮。
同樣來自國家藥監局模范黨支部的劉意林對大疫面前中國人的齊心協力感動不已。“國家藥監局黨組迅速啟動應急審批程序,將原本60天的審評時間壓縮到4、5天;全國42000余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細數著這些事情,劉意林難掩激動。
母瑞紅則表示真切體會到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疫情防控工作的迅速有力。“領導親自在一線指揮,整個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場真正的戰役。”母瑞紅表示,醫用防護物資產能的快速提升以及疫情的快速控制,無不證明著中國的制度優勢。
三個人,三個答案,但是他們均異口同聲表示這次特殊的工作經歷是一次精神洗禮。
“感謝組織給我機會,讓我能夠親臨現場,讓我從思想到個人能力都有一個很大的改變。”母瑞紅表示,一定要把這種戰時的工作機制和狀態應用到日常工作中,應用到醫療器械標準制定工作中。
“這次武漢工作經歷非常有意義、有價值,讓我進一步看到醫生和患者對好藥物的渴求,更加堅定了我一定要繼續在崗位上帶頭做好奉獻的決心。”楊進波說。
“作為藥審人,為疫情防控出了一份力,很有意義,背靠藥監局這棵大樹,有后方專業的審評團隊24小時支持,在前方工作很有底氣!”劉意林表示,將繼續在崗位不懈努力。
4月26日,湖北省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并且連續9天無新增確診病例。
4月27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指導組工作人員返京。
從1月底到4月底,從疫情肆虐到住院患者清零,從天寒地凍到春暖花開,母瑞紅、楊進波、劉意林,以及他們背后的萬千藥監人,以他們的奮斗、堅守和無私的奉獻,孜孜不倦地守護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守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