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慶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報顯示:強化網售監管已成當務之急
2018年共收到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4396例,每百萬人口平均報告數為144份,比上年同期增長8.78%……日前,重慶市藥監局通報了2018年全市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情況,不僅為化妝品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也為安全合理用妝提供了有益參考。
報告來源:以醫療機構為主
重慶市化妝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體系由重慶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區縣市場監管局和監測哨點三級組成。
2018年重慶市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來源以醫療衛生機構為主,共有3684份,占比83.80%;其次是化妝品經營企業,共有339份;個人報告有330份;生產企業報告有2份。上述所有不良反應報告中,3688份由醫護人員報告,占比83.89%;275份由銷售人員報告,占比6.26%;88份由美容美發師報告,占比2.00%;345份由其他報告人報告,占比7.85%(見圖1)。
數據解讀: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消費者)中有超過60%的人群對自己的過敏史不詳,給安全用妝帶來很大隱患。監管人員提醒消費者,在選購化妝品前要充分了解自身過敏情況,謹慎使用,避免給身體造成危害。
患者表現:瘙癢、灼熱、緊繃
患者(消費者)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瘙癢、灼熱、緊繃。其中,表現為瘙癢的有3487例,灼熱感的有2009例,緊繃感的有1430例。初步診斷以化妝品接觸性皮炎為主,占比85.93%。此外,皮損部位在面部的有3932例,在頭皮的有261例,在頸部的有125例,在其他部位如手部、腋窩、上肢等有78例。皮損形態表現為紅斑的有2881例,表現為丘疹的有1484例。從轉歸情況看,好轉的有2859例,占比64.97%;痊愈的有1113例,占比25.32%;未好轉的有350例,占比7.96%。
報告顯示,化妝品不良反應潛伏期(從化妝品開始使用時間到化妝品不良反應發生時間,中間時間間隔為化妝品不良反應發生的潛伏期)較短,集中在1天以內(含1天),共有2225份,占比50.61%;潛伏
數據解讀:重慶市現有384家監測哨點,以醫療衛生機構為主,哨點醫院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報告體系,所以,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是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的主要渠道和主要群體。而重慶市化妝品生產企業總量少、產品輻射面窄,導致生產企業報告數量較少。此外,化妝品經營使用單位和相關人員報告數量也偏少,究其原因,一方面,經營使用單位對報送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尚有一定顧慮,主動報告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消費者對化妝品不良反應認識不足,報告意識不強。
因而,化妝品監管部門要不斷夯實醫療機構監測哨點建設,更好地發揮主渠道報告作用。同時,要積極發展生產經營單位監測哨點,加強對經營使用單位和消費者的培訓和宣傳,進一步拓展報告渠道,更全面地收集化妝品不良反應信息。
涉及人群:女性、中青年占比大
不良反應報告中,男性患者(消費者)共有244例,占比5.55%;女性患者(消費者)共有4152例,占比94.45%。患者(消費者)年齡主要集中在21~30歲、31~40歲、41~50歲三個階段,其中21~30歲的患者(消費者)共有1275例,占比29.00%;31~40歲的患者(消費者)共有924例,占比21.02%;41~50歲的患者(消費者)共有647例,占比14.72%;20歲以下、50歲以上的患者(消費者)共有595例,占比13.54%;還有955份報告未填寫患者年齡,占比21.72%(見圖2)。
數據解讀:分析上述數據可以發現,女性患者(消費者)數量遠高于男性患者(消費者),且患者(消費者)年齡主要集中在21~50歲,說明化妝品重點使用人群為女性和中青年。
為此,監管部門可以加強與婦聯、學校以及機關等單位的合作,深入開展“進學校”“進社區”“進機關”化妝品安全科普宣傳活動;還可以結合婦女節、母親節等時間節點開展宣傳,提高科普宣傳的針對性。
過敏情況:不詳患者居多
報告中,有化妝品過敏史的患者(消費者)175名,占比3.98%;無過敏史的1289名,占比29.32%;過敏史不詳的2932名,占比66.70%。有藥品過敏史的患者(消費者)57名,占比1.30%;無過敏史的1312名,占比29.85%;過敏史不詳的3027名,占比68.86%。有食物過敏史的81名,占比1.84%;無過敏史的1346名,占比30.62%;過敏史不詳的2969名,占比67.54%。其他接觸物過敏史(如花粉、粉塵、螨蟲、棉絮、柴油、毛發等,其中以對花粉和粉塵過敏居多)方面,有過敏史的59名,占比1.34%;無過敏史的1228名,占比27.93%;過敏史不詳的3109名,占比70.72%。
期為2~5天的案例共有1287份,占比29.28%。
數據解讀:化妝品主要是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的目的,通過涂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的方法使用。目前,市場上用于面部的化妝品占比較高,所以導致發生于面部的皮損較多。監管部門要加強化妝品質量管理,嚴禁非法添加,嚴格標簽標識管理,強化化妝品質量把控。
主要類別:非特殊用途化妝品
2018年重慶市上報的化妝品不良反應報告中,所涉化妝品類別以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為主,占比87.67%,共有3854例,其中護膚類有3333例,美容修飾類有340例,發用類有167例;使用特殊用途化妝品的共有542例,占比12.33%,其中防曬類有185例,祛斑類有157例,染發類有89例。
數據解讀: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特別是護膚類化妝品市場占比較大,所以,相應的不良反應報告數量最多。特殊用途化妝品雖然在不良反應報告中占比較小,但其風險仍不容忽視,特別是防曬類、祛斑類、染發類等公眾使用較多的化妝品,監管部門可針對性加大監督抽檢力度。
購入渠道:網購數量逐年上升
4396例不良反應報告中,患者(消費者)使用產品來自商場的有1279例,來自網購的有1202例,來自美容美發機構的有303例,來自其他各種渠道的合計536例,未填報來源信息的有1076例。
數據解讀:已知產品來源中以商場、網購為主,分別占比38.52%和36.20%,其中,網購來源報告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接近商場來源報告數量,這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不無關系。近年來,人們的消費習慣已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從網絡渠道購買化妝品,但網購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風險,完善網售化妝品監管的法律法規,強化網售化妝品監管手段已成為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重慶市藥品監督管理局、重慶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責任編輯:齊桂榕)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