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完善力促醫改落地見效
公立醫院改革不僅牽一發動全身,更事關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以及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以下簡稱《任務》)指出,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緊緊圍繞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落實預防為主,加強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緊緊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深化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堅定不移推動醫改落地見效、惠及人民群眾。
《任務》明確了兩方面重點工作內容。一是要研究制定的文件,主要涉及健康中國行動、促進社會辦醫健康規范發展、鼓勵仿制的藥品目錄、規范醫用耗材使用、以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醫改、醫療機構用藥管理、互聯網診療收費和醫保支付、醫聯體管理、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15個文件。二是要推動落實的重點工作,主要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和加強醫院管理等方面,提出21項具體工作。其中,解決看病難、有序發展醫聯體促進分級診療、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社會辦醫、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均在列。
不難發現,2019年圍繞醫改部署的重點任務,凸顯了制度不斷完善與重點工作落實推進齊頭并進的特點,2019年深化醫改仍舊在踐行“實現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管理,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轉向擴大分配”的“轉向”要求。
眾所周知,2019年是新醫改迎來的第十個年頭。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這是自2009年開始推動的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所明確的最終目標,如今,距離兌現這一目標所剩時間不足一年。
當然,政策層面圍繞“轉向”強化部署,是基于多年來醫改累積了一系列可深入推廣的改革經驗基礎之上的,而這些源于實踐的經驗,正是推動新醫改不斷深入推進從而兌現醫改目標,甚至進一步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向全面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逐步轉變的關鍵所在。
在記者看來,無論是要研究制定的15個政策文件,還是具體的21項工作任務,均將對我國公共醫療服務提供以及未來打造健康中國戰略目標起到關鍵作用,其中,公立醫院改革作為最重要的支點堪稱重任在肩,畢竟,作為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的最重要主體,公立醫院改革不僅牽一發動全身,更事關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以及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
記者認為,圍繞三個“轉向”要求深入理解2019年醫改重點工作,有助于讓制度完善與工作落實更加有的放矢,至少,作為重要載體之一,公立醫院之于醫改“牽一發動全身”的重要屬性不可忽視。
第一,公立醫院從規模擴張型轉向質量效益型。提高醫療質量是醫療服務提升的核心和靈魂所在。長期以來,我國公立醫院建設曾出現規模擴張趨勢,未真正注重醫療質量提升,導致真正優質的醫療資源仍集中于少數大醫院,客觀上也導致了看病難現象的加劇。而緩解這一現象的根本手段,正是促使優質醫療資源向各級公立醫院傾斜和覆蓋,從而促進分級診療的真正實現。第二,公立醫院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管理。提高效率是為更多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重要保障。比如,精細管理是確保“三醫”聯動的必然之舉。其中,加強公立醫院管理向精細管理邁進至關重要。同時,還須輔以不斷完善藥品政策和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第三,公立醫院從投資醫院發展建設轉向擴大分配。提高待遇、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一直是醫療衛生系統內部的長期呼吁。
可以說,2019年,深化醫改仍舊堅持圍繞制度的不斷完善與具體重點工作落實的齊頭并進,而公立醫院的載體作用不可忽視,至少,對于“推動醫改落地見效、惠及人民群眾”而言,公立醫院無疑有著醫改“前沿陣地”的使命,更是確保相關制度不斷完善,力促醫改落地見效的關鍵所在。(記者 童彤)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