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擊罕見病,南京有了“綠色通道”
昨天是第12個國際罕見病日,東部戰區總醫院、省人民醫院等多家醫院均舉辦了大型義診。記者獲悉,不久前我國已組建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包括南京地區6家醫院在內,全國有300多家醫院納入這一網絡。與此同時,3月1日起,國家對首批21個品種罕見病藥品進行增值稅減免。罕見病確診難、用藥難的問題,或將迎來逐步緩解。
誤診比例高達64.2%,有病患44年才確診
罕見病是指“發病率在千分之零點六五到千分之一患病人數比例的疾病”。目前世界范圍內罕見病約6000—8000種,我國有2000萬以上罕見病患者。去年5月我國公布《第一批罕見病目錄》,121種罕見病被納入其中。
“瓷娃娃”“月亮的孩子”“熊貓寶寶”“蝴蝶寶貝”……這些聽起來美妙的名字背后,都有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傷痛。據悉,罕見病患者中,80%因基因缺陷致病,50%在兒童時期發病,30%會在5歲之前去世。
《2018年中國罕見病調研報告》顯示,受調查的近2000名罕見病患者曾被誤診的比例高達64.2%,其中最極端的花了44年才被確診。南京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張愛華介紹,由于臨床醫師普遍缺乏罕見病的專業知識,在我國,30%以上的罕見病患者需要5至10位醫生診治才能確診。
“國家公布的121種罕見病中,有40種神經系統疾病,另有20多種與神經系統疾病相關。”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志珺告訴記者,10年前她開始做一個“有心人”,派遣專業人員進修學習檢測技術、不斷增加設備、培養有博士背景的專業人才梯隊。2015年,中大醫院正式成立疑難雜癥診療中心,不少罕見病因此被揪了出來。
僅5%的罕見病有藥治,全國“孤兒藥”僅189種
尷尬的是,罕見病被診斷出來后常常“無藥可治”。
昨天在南京市兒童醫院罕見病科普現場,31歲的張亞歡告訴記者,2014年兒子兩歲時被診斷為“粘多糖IIIB型貯積癥”,體內缺少一種酶來分解粘多糖分子,導致粘多糖在全身細胞內堆積,最終破壞臟器、骨骼、神經系統,大腦會萎縮,孩子會慢慢失去語言、理解、行動甚至吞咽功能。“從發現異常到確診,我們只用了半年時間,已經很幸運了。但不幸的是,這種病目前國內無藥可治,只能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張亞歡說,全國這樣的疾病只有40例,南京僅此一例。
據悉,世界范圍內,只有不到5%的罕見病有有效藥物。而在我國,截至2016年,上市的診療罕見病的“孤兒藥”只有189種,遠遠不能滿足治療需求。“市場雖然很多但用量太少,需要大量的投入,所以藥企不愿去研發這類藥品。”相關業內人士表示。
300多家醫院攜手,求診有了“綠色通道”
為加強罕見病管理,提高診療水平,近日,國家衛健委遴選了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組建“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南京地區有6家醫院“入網”,分別是:東部戰區總醫院、南京鼓樓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中大醫院、南京市兒童醫院和南京腦科醫院。其中,東部戰區總醫院是我省13家協作醫院的牽頭單位,目前可診治的罕見病多達76種。
“我們將逐步搭建覆蓋全省各級醫療機構的罕見病診療聯盟,開辟診治綠色通道,實現醫院之間雙向轉診、專家巡診、遠程會診,加強對罕見病診治的研究和科研攻關。”東部戰區總醫院院長蘇皖表示。
同時,繼部分抗癌藥降價、進醫保后,“保障2000萬罕見病患者用藥”也被提上議程。今日起,首批21個品種罕見病藥品進行稅收優惠,而各地也正將其逐步納入醫保目錄。“前不久,剛參加過省醫保組織的罕見病藥進入醫保的相關征詢意見會。”張愛華透露。(記者 顧小萍)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救治罕見病,實績正在顯現
今年2月,國家衛健委宣布,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先行遴選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作為協作網醫院,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提高我國罕見病綜合診療... 2019-03-04 15:28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