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謀良:做村民健康的“120”
張謀良(左)在給患者測血壓。
張謀良是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婁莊鎮司房村衛生室的一名普通醫生,但在司房村的村民眼中,張謀良是他們的“健康‘120’”,當地村民提起他,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扎根基層30年,治愈了無數患者,最多時一天接診140多人,平均每年要接診上萬人次。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張謀良以高度的責任感,用行動詮釋了一名醫務人員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談起為什么當醫生,張謀良說:“我上小學的時候,父親患上了嚴重的慢性氣管炎,每到冬天,就沒法勞動,那時還是生產隊,一家人就指望父親勞動掙回的工分來養家糊口,家里的生活異常艱難。看著周圍的人也因缺醫少藥看不起醫生、治不了病,從那時起,我就立志一定要當一名醫生,救死扶傷。”1986年,張謀良中學畢業,先后在鄉衛生院、縣人民醫院學習了三年,懷揣夢想的他終于實現了愿望,成了司房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
1991年,是張謀良工作的第5個年頭,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重返學校,這也成為他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張謀良解釋,來找他的患者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復雜,自己掌握的知識也越來越不夠用,加之衛生室又只有他一人,這些都使他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于是自費到縣衛生學校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畢業后又到了蚌埠市第二人民醫院等大醫院進行學習。當時,旁人都不理解,因為張謀良家世代務農,家庭條件不好,而他卻把家里僅有的錢拿去學習,不夠的還找親戚朋友借,這不是讓家里更加揭不開鍋嗎。“我現在很慶幸當時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堅持學習。”張謀良說,“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對自己負責、對患者負責。”
學成歸來,張謀良繼續在衛生室守護鄉親們的健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司房村衛生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有門診、觀察室、治療室、藥房、病房、消毒室等,人員也從只有他自己增加到了5人,能正常滿足司房村4200多人的醫療衛生服務。
在藥房取藥的患者告訴記者,張謀良不僅白天在衛生室上班,晚上也很少回家,幾乎都是在衛生室值班,差不多每天24小時都能在衛生室找到他,就像“120”一樣,隨叫隨到。
張謀良的妻子司文珍說:“我們也為此產生過矛盾,因為他不僅僅是一名醫生,還是丈夫和父親。家里有二十多畝地,農忙時我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甚至連大年三十晚上他都很少在家住。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抱怨,但是時間久了,也就慢慢理解了。”
“晚上不回家留下值班,主要是擔心夜晚有急診,我怕患者生病了找不到我。生病是不挑時間的,有時一晚上沒有人來,有時一晚能來很多個。”張謀良說道。
“還記得有一年,村里一位司姓患者服農藥中毒后被送了我這里,送來的時候是凌晨2點多鐘。當時患者的呼吸已經停止,每分鐘只有二十多次微弱的心跳,血壓已經測不到。情況緊急,根本不可能轉院,只能就地搶救。”張謀良一刻也不敢耽誤,趕緊急救,通過一系列措施,病情終于穩定。但他還是緊繃著一根弦,每天都親自看護,連續五六天沒有合過眼,密切關注患者血壓和體溫的變化。經過十多天的努力,終于將患者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近幾年,張謀良開始著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工作,看了不少患者。司房中學校長張謀潮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平時直不起腰,苦不堪言,患病期間去了很多醫院,大大小小都有,療效始終都不明顯。但是自從2018年4月來找張謀良診療后,通過正骨手法和理療,半月后癥狀明顯減輕,隨訪半年未復發。
張謀良說:“每當一個患者出院,我都有一種自豪感。幾十年的行醫經驗,讓我深感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要有好的醫術,更要有一份責任心,視患者為親人。”(文/圖 李江映)
遼寧沈陽:企業產品質量把關一板一眼
云南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劉本軍一行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