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食品藥品輿情的基本特征——2018年食品輿情事件特點
政府主動發布的信息易引發關注
圖6 食品輿情事件的類型
從食品輿情事件的類型來看,如圖6所示,政府主動發布信息的比重較高,包括政策發布及解讀、監督執法信息以及其他的信息公開等。如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新規10月1日起施行、市場監管總局禁止使用腐敗變質水果加工制作飲品、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延續等。值得注意的是,科普辟謠的熱點事件占比較低,只占到1%。此外,關注欺詐與虛假宣傳問題的話題和事件較多,如A2奶粉中國經銷商違反《廣告法》相關規定被罰款十萬、“三七粉”變神藥、“江西汪氏”涉嫌虛假廣告罪被立案調查、“量子飲粒”稱有多項保健功能引質疑等。
孩子和老人是食品輿情敏感人群
食品輿情事件中,孩子和老人依然是輿情敏感群體。
與孩子相關的熱點事件,如多美滋、貝因美等5個品牌乳企生產存缺陷等關于奶粉的熱點事件、多起校園餐飲食品安全事件等,都引起較大關注。孩子是家長的關注焦點,因此,關于孩子的飲食安全,家長都會特別在意,甚至是“過度解讀”。特別是校園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由于受害人數經常較多,家長的情緒比較容易激動,從而形成線下的群體性聚集,將輿情事件擴大化。
與老人相關的熱點事件則主要集中在“坑老”的保健食品以及虛假宣傳上,如“三七粉”騙老人稱治17種病、82歲老太愛吃“保健品”居然來例假等。老年人對身體健康較為關注,對保健食品以及各種宣傳和謠言的識別能力較弱,很容易“中招”。
餐飲問題高發,保健食品獲更多關注
圖7 食品輿情事件涉及的品類
從食品輿情事件涉及的品類來看,如圖7所示,餐飲依然是問題比較集中的行業,占比超過26%,其次肉及肉制品占比16%、保健食品占比達到13%,乳及乳制品占比9%、酒類占比7%。
在餐飲行業熱點事件中,外賣仍然最受關注,超過20%,如最高檢將網絡餐飲生產經營列為重點開展專項監督、北京整治外賣多家店鋪共用一張假證等亂象、“日銷40萬份”外賣料包廠被曝臟亂等。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保健食品熱點事件超過了乳及乳制品,躍居第二。從去年“神醫”“神藥”事件發生以來,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的社會關注度不斷提升,新華社、央視、《人民日報》等中央主流媒體對保健食品的欺詐營銷、虛假宣傳、非法會銷等問題更加關注。如新華社發表了《網紅“保健酒”實際早上了“黑名單”,廠家被注銷……揭開“清宮御酒”幕后真相》《15萬元買的百瓶保健品10年吃不完》《揭秘“三無”保健食品地下產業鏈》等報道、央視播出了《吃了發慌的“保健食品”》《記者調查揭“魚油”保健食品騙局“會銷”》、《人民日報》刊發了《公安部指揮破獲一起特大保健品詐騙案件》等。
老問題困擾,新業態下的新問題出現常態化趨勢
食品領域熱點事件呈現出新老問題交織的特點,老問題、頑疾性問題仍時有發生,新業態中的新問題愈發常態化。
餐飲業作為監管的“老大難”,也是食品輿情頻出的“重災區”。餐飲業的一些頑疾性問題依然不時見諸報端,如火鍋使用老油問題、吃出異物等問題,海底撈、呷哺呷哺、小龍坎、大隊長等知名火鍋品牌都曝出了相關問題。又如校園餐飲的食品安全問題每年都會發生幾起引起輿論較大關注的事件,多涉及食材不新鮮、過期食品、變質食品等問題,而2018年的校園餐飲又出現了牛奶兌水、半碗素面、虛假校園奶等雖不存在嚴重食品安全問題但卻影響學生身體健康的食品輿情事件。另外,以次充好等假冒食品問題也如“牛皮癬”一般,輿情不斷。如假冒陽澄湖大閘蟹、河間假驢肉、平遙假醋、假的有機蔬菜、制售假酒等。
外賣、網紅等近幾年新興的食品業態也經常出現新問題。如外賣使用速食料理包,利用短視頻平臺售賣自制三無食品等。另外,2018年關于食品標準問題的爭議頗多,如三文魚團體標準、調和油標準、辣條標準、小吃標準等都引起了輿論的關注和探討。新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關乎行業健康、持久的發展,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也為各種食品標準提供了現實參考。新問題在不斷出現的同時,越來越呈現常態化趨勢。如外賣商家證照信息不全、信息造假、“幽靈餐廳”等問題,網紅餐飲的食品安全問題等一再出現。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頑疾性問題和常態化問題都提示了較高的輿情風險,這些都應作為關注重點以及監管重點,為今后的工作部署提供方向和參考。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風向標:職業化專業化藥品檢查員體系進一步完善
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職業化專業化藥品檢查員隊伍的意見》。《意見》提出,要堅持職業化方向和專業性、技術性要求,到2020年底,國務院藥品監管部門和省級藥品監管部門基本完成... 2019-08-05 17:47網易考拉再陷售假風波 電商打假任重道遠
在徹底解決假貨問題上,除了電商平臺需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大對進貨渠道的監督力度外,還需要更多“較真”的消費者積極參與打假。當然,監管部門也應不斷加大打假的力度,讓造假售假者付出高昂代... 2019-06-21 09:58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