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億肺癌藥市場,藥企如何分得一杯羹?
中國食品藥品網 記者 申楊 報道 9月下旬,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和零氪科技聯合發布了《中國肺癌藥物研發與醫療市場競爭態勢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基于真實世界證據,全景式描繪了當前中國肺癌患者的藥物治療現狀、臨床治療痛點以及肺癌藥物市場的行業機會點。"這份報告以7萬多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合腫瘤醫學、臨床及市場領域專家分析,以及最新藥物研發管線及上市信息,力圖真實反映中國肺癌醫療現狀。"零氪科技創始人兼CEO張天澤介紹。
肺癌已成腫瘤"第一殺手"
在全球范圍內,癌癥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而中國又是癌癥發病和死亡大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Globalcancerstatistics,2012》,2012年中國新增307萬癌癥患者,癌癥造成約220萬人死亡,分別占全球總量的21.9%和26.8%,已經成為全球癌癥患者最多的國家。
在所有癌癥中,肺癌是中國發病人數最高的惡性腫瘤,可謂腫瘤中的"第一殺手"。2017年發布的《2013年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數據顯示,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70.59/10萬,死亡率為163.83/10萬。全國惡性腫瘤發病及死亡第1位的是肺癌,每年約59.1萬人死于肺癌。由此可見,肺癌已經對患者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極大負擔。
《報告》指出,中國肺癌患者高發年齡段主要集中在50歲至70歲,且女性肺癌新發病例數增呈明顯上升趨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每年新發肺癌病例數還將繼續增長。上海市胸科醫院胸部腫瘤研究所臨床專家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在二手煙污染環境中,加之中國特有的的高溫重油烹調習慣,可能是女性肺癌患者數量快速增長的原因。"
新藥研發管線初具規模
龐大的肺癌患者數量激發了肺癌藥剛性需求的急速增長。根據米內網數據,2015年我國重點城市公立醫院肺癌化療藥物市場已達65.09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了5.61%,保守預測,2018年中國肺癌治療市場將達到250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
巨大的市場規模讓肺癌藥成了各大藥企的必爭之地,試圖從中分得一杯羹。《報告》顯示,目前我國肺癌部分靶點上的藥物選擇已經非常豐富。
其中,EGFR-TKI是肺癌精準治療藥物的最大細分市場,也是藥物管線最集中的靶點。據LinkDoc數據庫數據顯示,在全球范圍內各類已經上市或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EGFR-TKI總計15個,在我國有10個。
ALK-TKI是研發管線第二密集的靶點。截止2018年8月底,中國已有克唑替尼、賽瑞替尼及阿來替尼獲批上市,并有3個二代和三代藥物在臨床開發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治療肺癌的PD-1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在國內上市申請,開啟了中國肺癌免疫治療的時代。
大數據挖掘市場新需求
豐富的靶向藥給肺癌治療帶來了飛躍性進步。"但我們需要意識到,在不同作用機制藥物分子的研發中,藥企大部分集中在肺癌常見靶點的新藥研發,對少見或罕見突變患者精準治療的研發管線開發不足,從而缺乏對疾病進展全程中出現的治療新需求的考慮。"張天澤直言。
中國藥促會執行會長宋瑞霖也有同樣的感受,"縱觀近年來CDE的新藥申報數據,50%以上是腫瘤創新藥。聚焦到肺癌領域,可以發現EGFR、ALK等靶點的藥物其實已經處于市場飽和狀態。一個藥企即使研發出這些靶點的新藥,企業的邊際效益是在下降。換句話說,企業是加入到紅海來競爭,對企業發展不利。"
"而且,這種創新其實是在浪費社會的資源,包括科學家的精力、時間精力和投資人的資本的支持。"宋瑞霖補充說。
那么,藥企應該如何選擇研發方向,推動藥物研發的理性發展?
"用數據來決定新藥研發方向"是宋瑞霖給出的判斷。來源可靠的數據是藥企科學決策的支撐,宋瑞霖說:"我們要透過大數據分析市場需求導向,目前醫療市場有哪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或者哪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些問題或需求就是企業應該專注研究的方向。"
張天澤在分享《報告》時指出,不同細分市場診療差異較大,藥企應該制定差別化的商業競爭戰略。"未來腫瘤藥品的商業化競爭將從上市前臨床研究、醫生認知與處方、藥事服務、用藥支持與患者管理和證據收集與醫生互動五個維度展開。"張天澤說。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