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創新勇作為 主動進取敢擔當 ——食品藥品監管經驗交流亮點紛呈
編者按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2017年,全國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落實“四個最嚴”要求,攻堅克難,奮發作為,食品藥品監管工作邁上了新臺階。1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上海、廣東、廣西等8個省(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有關負責人,交流了他們在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推進餐飲質量安全提升、落實“處罰到人”等方面的經驗。本報特摘編刊發其中的亮點,以饗讀者。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楊勁松
上海 改革創新提升食藥監管能力水平
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楊勁松介紹,2017年,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通過不斷創新監管制度、手段、方式,有力推動產業發展,提高監管效能,開創社會共治新局面,有效提升了食品藥品治理水平。
創新監管制度助推產業發展
上海市圍繞自貿區和科創中心建設兩大國家戰略,深入推進改革試點。積極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率先出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和辦事指南;率先制定關于委托生產、經營質量協議撰寫的指南,建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跨省監管和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率先建立“專項資金加商業保險”的風險保障模式。2017年在浦東率先開展首次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試點工作,制定一系列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優化備案流程,由35個工作日縮短為符合要求當場備案。目前,該試點工作已經復制推廣到全國其他10個自貿區。
上海還圍繞“放管服”改革,探索食品生產經營領域監管制度創新。2017年制定出臺了《上海市小型餐飲服務提供者臨時備案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為有效解決群眾反映突出的無證無照餐飲問題探索了一條新路。還制定實施《上海市焙炒咖啡開放式生產許可審查細則》,為焙炒咖啡開放式生產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星巴克公司已在上海建成全國第一家集咖啡烘焙生產展示、咖啡餐飲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咖啡體驗館。
創新監管手段提升工作效能
上海探索實施監管信息與網絡訂餐平臺信息共享,運用大數據分析挖掘網絡訂餐平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負面評價數據,發現問題餐飲企業,開展線上線下監督檢查,實施精準監管。
上海深入推動“雙隨機,一公開”,開創行政執法政務公開新途徑,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推出“舌尖上的安全”餐廳后廚執法檢查直播節目41期,提高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知曉度和參與度,加強社會對監管人員執法行為規范的監督。
創新監管方式開創社會共治新局面
上海市食藥監局聯合多部門合力加強地溝油綜合治理,各負其責,對廢棄油脂制生物柴油課題進行研究,推動生物柴油多渠道應用。目前,上海已經在11個加油站推廣廢棄油脂生物柴油。試點兩個月來,已經加注250余萬升B5柴油。
上海還探索加強源頭治理新方式,聯合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對其所屬外埠供應基地開展食品安全源頭風險隱患排查,針對檢查發現的薄弱環節,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并將排查結果通報所在地監管部門,加強跨省監管部門工作交流,形成監管合力,共同保障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
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莫宗通
江蘇 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提升藥械創新能力
江蘇是醫藥產業大省。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莫宗通介紹,2017年,江蘇省食藥監局瞄準促進產業發展的難點、痛點和堵點發力,深入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
強化政策引領力促藥械創新
2017年5月,江蘇省食藥監局提出16條促進食品藥品產業加快發展的具體措施并向社會公布,在更大范圍內、更深層次上推進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創新。在認真學習中辦、國辦《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基礎上,研究提出了貫徹落實《意見》的26條細化實施意見,擬提請省政府印發實施。2017年,江蘇省藥品注冊申報158個品種304項,其中創新藥申報109項,占總數的36%。
實施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工作
2017年7月,江蘇省食藥監局在全國率先出臺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MAH)申報程序和資料要求,明確現場核查、技術審評等工作程序。在已提出申請并有望近期獲批上市的品種中,篩選出16個品種重點推進,培育重點示范項目。其中,蘇州某企業申報的創新藥普克魯胺片臨床試驗階段已經獲批成為上市許可持有人,分別委托兩家公司生產原料和制劑,可節省投資1億元,新藥有望提前2年上市。江蘇省食藥監局與中國藥科大學等單位還利用MAH試點工作信息平臺開展研討,形成MAH保險制度相關問題探討等工作總結,起草《MAH藥物警戒工作試點方案》,為試點工作提供制度性經驗。各地充分認識試點工作重要意義,推出激勵政策。全省已受理MAH注冊申請117項目,其中藥物研究機構提交34項,28項申請獲批準,試點工作取得預期成效。
扎實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
2017年2月,江蘇省食藥監局網站公布省內34家藥企、270個品種一致性評價合作的需求信息,為企業解決資金、研發資源不足等提供路徑。同時加強監管,規范評價工作。目前,江蘇省將研究用對照藥品一次性進口工作授權江蘇省食藥監局受理中心受理審批,統一現場核查方法、標準,確保審批工作質量。江蘇省有關部門按照年度安排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為通過評價的企業提供支持;將創新藥和通過評價的品種列入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給予補助;及時修訂江蘇省藥品招標采購管理方法,明確創新藥以及通過評價品種優先采購、優惠定價的政策。江蘇省食藥監局與中國藥科大學共建一致性評價技術研究中心,與江蘇省食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協調開展檢驗方法學研究,為企業開展評價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全省已經有79家企業445個品規開展一致性評價研究。
創新制度提升審評審批效能
2017年,江蘇省食藥監局不斷優化審評審批機制。對擬上市產品注冊、技術審評與體系核查同步進行;申請生產許可證和體系核查的,同步開展現場核查;對部分風險較高、技術復雜的首次注冊產品,試行雙主審模式;對延續注冊產品施行單獨排隊,審評平均時限縮短12個工作日;有源產品審評較規定時限縮短15%;近兩年累計上報創新醫療器械產品74個,獲批11個。與此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出《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監督檢查程序》等制度,加大檢查、培訓力度,推動企業嚴格實施質量管理規范。針對創新產品,堅持風險管控理念,做好企業產品檢驗、質量體系檢查和不良事件監測工作。
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吳麗華
安徽 全面提升核查處置能力
堅持問題導向貫穿于抽檢全過程,突出抓好核查處置關鍵環節,為“讓監管跑在風險前面”提供有力支撐——2017年,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全面貫徹落實在2017年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畢井泉局長強調的“堅持問題導向抓好質量安全大抽檢”工作要求,取得了顯著成效。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吳麗華介紹,核查處置是抽檢工作的落腳點,核查處置的效果不僅體現為點狀的不合格食品處置,而且關系到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防控。為此,安徽省食藥監局圍繞提升核查處置能力下足功夫。2017年,安徽省列入國家食藥監總局考核指標案件434件,處置完成率為100%。
夯實“四有”提升核查處置能力
有責任必須談落實,有隊伍才會有陣地。安徽省食藥監局以更高的標準推動核查處置“四有”落實。一是有責。安徽省食藥監局與省編辦聯合發文,將食品抽檢監測明確為省、市、縣、鄉四級核心事權,采取日提醒、周公布未領辦任務,月公開處置進度等做法,強力推動責任落實。二是有人。組織建立覆蓋全省的核查處置、牽頭聯絡、信息公開、抽樣檢驗“四員”隊伍,累計培訓4000余人次,確保核查處置人員的專業性。三是有崗。以文件形式明確食品抽檢“四員”隊伍名單,規定凡名單內人員調整的,必須書面報經省局確認同意,倒逼核查處置崗位穩定。四是有手段。連續3年爭取專項財政資金,為市、縣(區)局配備裝備。
創新機制完善核查處置體系
核查處置涉及多業務部門,專業性、時效性要求很高。安徽省食藥監局從源頭出發,構建了橫向協同、縱向銜接的核查機制,并通過考核倒逼工作落實,為確保核查處置工作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橫向協同機制上,連續4年優化創新抽檢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工作規范,梳理核查處置多個環節,確立風險部門總抓,食品生產、流通、消費和稽查部門分環節督促落實,政策法規部門牽頭行政處罰案卷審評的職責分工體系,形成了核查處置合力。在縱向銜接機制上,在市、縣局層面大力推動稽查部門不合格食品報告接收、核查處置和系統填報“三合一”機制,促進各地形成規范統一的不合格食品處置模式,打造全省核查處置“一盤棋”。此外,建立考核倒逼機制。2017年,安徽省食品安全核查處置的按時辦結率、規范通過率等指標均達到國家要求。根據“國抽不合格食品”線索,全省立案408件,行政處罰370件。
運用大數據改進核查處置工作
核查處置的效果不僅體現為點狀的不合格食品處置,而且關系到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防控。安徽省食藥監局注重運用抽檢大數據,改進核查處置工作。例如,通過對比研判農業部門2017年一季度通報以及安徽省食用農產品抽檢數據,發現淡水魚孔雀石綠可能存在區域性風險,細香蔥的“甲基異柳磷”和葉用萵苣的“百菌清”風險較高,提前將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通過近3年國家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涉及安徽省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數據分析,發現本省生產過程控制不嚴和儲運不當導致的核查處置案件數迅速上升,在2017年占比達到70%,從而在監管工作中有針對性地重點指導、督促企業補齊“短板”,有效防范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
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馬越男
山東 全力提升餐飲質量安全
餐飲業質量安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其涉及環節多、企業質量安全水平參差不齊,監管難度較大。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馬越男介紹,2017年,山東全面推進餐飲業質量安全提升工程,著力打造食品安全放心省。
點線面結合提升治理能力
山東省委、省政府將餐飲質量安全提升工程作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總抓手,從點、線、面三個維度整體設計和推動。在點上,以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企業主觀能動性,著力培育食品品牌。通過深入開展跨行業、多層次、全方位的品牌創建活動,推動食品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在線上,以部門為依托,從農業源頭、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餐飲、餐廚廢棄物處置等環節入手,找準工作關鍵點、著力點,部署提升農產品源頭治理等9項提升任務,整體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在面上,以政府為主導,全域推進“雙安雙創”。嚴格創建標準,強化推進措施。目前,山東省級以上食品安全市縣創建數量已達市縣總數的70%。
補短板強弱項加強保障
餐飲業質量提升工作涉及鏈條長。針對農業源頭,山東省既全面規范種植養殖行為,又注重環境、產地、農獸藥等影響食品安全的關鍵因素,全面開展了“農業投入品”管控行動,重點抓好產地環境保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養殖企業標準化改造等。在生產加工環節,著力抓規模以上企業和小作坊,管好高風險品種。持續開展食品添加劑使用“對標規范”行動,降低“兩超一非”問題發生率。在流通環節,針對70%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中型超市,采取設立駐場監管機構等手段,管好流通渠道。在餐飲環節,深入開展“清潔廚房”“尋找笑臉就餐”活動,創建“清潔廚房”8.3萬家,實現“明廚亮灶”3.8萬家。在鏈條末端,強化餐廚廢棄物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健全病死畜禽、肉類加工廢棄物和檢驗檢疫不合格畜禽處理機制。同時,加強部門協作,如與農業部門合作,實現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和市場銷售憑證“雙證制”管理;與出入境檢驗檢疫、海關等部門合作,實施“進口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與質監、衛生計生部門合作,規范餐飲具集中消毒行為等,共治共享的社會合力日益凸顯。
抓重點解難題提升獲得感
餐飲質量提升工程的初衷,是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針對社會高度關注的學生食品安全問題,山東省全面推行學校食堂“四查”制度,實施“校園綠色餐飲”“品牌食品進校園”等行動。實施學生“小飯桌”動態登記公示和星級管理,推行“微管理”。同時抓百姓身邊事,在城市組織大中型商超放心肉菜質量安全公開評價,全面監督指導“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創建。在農村,開展“農村食品安全”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對供貨商的監管,著力鏟除偽劣食品生存土壤和空間。針對新業態,開展網絡訂餐“凈網”行動,實行線上線下聯動監管。
山東省力爭到2020年大中型商超100%建成省級以上示范超市;確保學校食堂量化分級B級(以上)達到100%。
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黨組書記薛云偉
河南 建立適應監管新形勢的專職檢查員隊伍
2017年11月,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建立食品藥品專職檢查員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標志著專職檢查員制度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黨組書記薛云偉介紹,2017年河南省食藥監局發揮統一監管體制優勢,精心謀劃推進,初步建立了專職檢查員制度體系。
夯實基礎為建立專職檢查員制度創造條件
河南省食藥監局將基層監管機構建設納入省委、省政府重點督察事項,推動各地機構、職能、人員“三到位”,3/4以上的基層所完成了規范化建設任務,到崗率93%,到崗人數1.98萬人,監管執法能力明顯增強。制定出臺省、市、縣、鄉四級監管事權劃分意見,完善日常監管、監督抽檢、行政審批、投訴舉報受理、稽查辦案機制,使得監管效能顯著增強,保證了食品藥品安全大局穩定。同時,以新入職人員、執法辦案人員、檢驗檢測人員、現場核查人員等為重點,組織開展業務培訓68期,培訓學員1萬多人次;開展2期專職檢查員培訓班,培訓人員220人,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統籌謀劃加快專職檢查員制度建設步伐
為加快專職檢查員制度建設,河南省食藥監局多次向國家食藥監總局和省委、省政府進行專題匯報。國家食藥監總局批復同意河南省作為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試點;省政府將實施專職檢查員制度列入食品安全省建設重點內容。省食藥監局會同省政府、省編辦、省人社廳共同研究解決專職檢查員組織機構、人員編制、級別晉升、經費保障等重要問題。河南省食藥監局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開展專題研究,借鑒國內外經驗,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河南省建立食品藥品專職檢查員制度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先行先試推進專職檢查員制度試點工作
在實施專職檢查員制度試點工作過程中,河南省食藥監局首先理順機構職責。依托或整合現有監管機構組建各級專職檢查員管理機構;依托省食品藥品審評查驗中心組建省級專職檢查員管理辦公室。專職檢查員主要承擔“三品一械”許可認證、日常監管、應急處置、復雜案件查處等現場查驗、技術審評和專業技術支持任務。
省食藥監局將專職檢查員分為助理檢查員、初級檢查員、中級檢查員、高級檢查員4個級別,建立檢查員分級管理制度,暢通晉升渠道,專職檢查員初任、晉升高級專職檢查員由省食藥監局批準認定。并確定以專職檢查員為主、兼職檢查員為輔的隊伍建設原則,明確專職檢查員人數占全省系統在編人員25%左右。其中,省、市、縣中高級專職檢查員數量分別不少于檢查員總數的70%、60%、50%。
省食藥監局明確專職檢查員初任晉升、組織管理、工作方式、考核培訓、經費保障等工作要求,明確了各層級、各領域專職檢查員工作職責和監管任務及銜接機制,初步建立起上下統一、職責明晰、順暢有序的制度體系。下一步,將扎實推進專職檢查員機構組建、隊伍整合和運行保障,盡快在全省建立一支適應新時代監管需要的專職檢查員隊伍,為全國實施專職檢查員制度積累經驗。
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鄧小川
湖北 推進“處罰到人”完善“陽光處罰”
2017年,湖北省查辦食品藥品違法案件23500余件。松滋“病死豬肉案”判決19人;恩施“冷凍肉案”判決2人。54人因食品違法犯罪被禁止準入許可,其中49人被終身禁業,5人被禁業5年。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鄧小川介紹了湖北省推進落實“處罰到人”工作情況。
“零缺位”
2017年,湖北省建立了省、市、縣公安機關向同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派駐辦公制度。省公安廳指派兩名警員常年派駐省食藥監局。70%的市、縣公安機關在同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設立警務聯絡室,共派駐警員68名。食藥監管部門聯合公檢法實行案件信息通報、線索移送、行刑銜接等制度規定,全年移送公安機關涉嫌犯罪案件12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12人。與此同時,建立行政審批、審評核查、日常監管、監督抽檢與稽查辦案互通機制,以此發現的案源占比達89.9%。出臺食品藥品重大案件查處專項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對20起“處罰到人”典型案件以獎代補100萬元。采取發布通報、會議督辦、上門約談等方式,強化案件督辦,2017年全省有214人被問責。
“零容忍”
2017年,湖北省食藥監局推動造假直接入刑。湖北枝城酒業法人李某因制售偽劣食品被判處無期徒刑,7名從犯被判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為國內首例酒類安全犯罪重判案件;劉某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冒桂龍藥膏、無證制售高頻電刀等一大批貨值上億或過千萬元的案件陸續進入追究刑責階段。同時,該局運用新聞發布會、微信平臺、網上公布黑名單等方式,全面公開信息。嚴格執行行業禁入,企業及其主要人員處罰信息作為審批的前置條件,禁止企業聘用尚在處罰期內的人員。
“零失誤”
針對食品藥品犯罪性質認定難的問題,湖北省食藥監局聘請行政、司法、院校和科研機構55名專業人士,組建食品藥品稽查專家庫。在查辦“程金門地溝油案”中,專家通過詮釋政策規定、解析生產工藝、綜合現場證據、分析檢驗報告,最終出具“地溝油”認定意見書,檢察機關對11名涉案人員提起刑事訴訟。同時,該局推進規范文明執法,舉辦全省稽查知識、實務技能等7場大比武,引導稽查執法人員“愛其崗、敬其業、精其術”。健全完善“陽光處罰”,修訂完善和實施食品藥品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適用、案審會等規則。開展行政執法交叉檢查,對全省102件重要執法卷宗開展第三方評查。全年辦理行政復議案46件,暢通權利救濟渠道。
下一步,湖北省食藥監局將扎實深入推進“處罰到人”,構建環環相扣、配套完善、高效運轉的地方法規和實施機制;借鑒交通管理部門處罰模式,探索對企業法人、文號持有人、質量授權人等關鍵自然人的違法積分處罰管理;建設食品藥品安全個人誠信體系,與“信用湖北”平臺實現有效對接。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駱文智
廣東 改革審評審批制度建設“健康廣東”
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駱文智表示,2017年是廣東省食藥監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力推進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強化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監管的一年,也是廣東省食藥監局為建設“健康廣東”打下堅實基礎的一年。
主動作為激發創新活力
2017年,廣東省食藥監局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扎實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工作及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廣東涌現出全國第一家整體搬遷企業獲批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的“奇星模式”,以及全國首個試點單位獲批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和受托生產批件的“微芯模式”。兩種模式成功樹立了“整體搬遷企業成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解決醫藥企業重復建設難題”,以及“藥品生產集團進行集團內資源整合,促進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的經典案例。該局協調爭取省科技廳將BE平臺建設項目納入應用型科研資助項目,并將一致性評價工作納入2017年度省科技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致性評價平臺,組織起草廣東省一致性評價研究平臺4個共識文本,從技術和規范兩個層面加快推進廣東省一致性評價工作。目前,廣東省已有2個基本藥物品種通過國家食藥監總局第一批一致性評價。
聯通上下優化審評體系
過去一年,廣東省食藥監局深化“放管服”改革,設立廣東省食藥監局審評認證中心深圳醫療器械審評認證中心,創新開展醫療器械分級、分路、分段的“三分法”技術審評模式,審評質量和效率得到提升。同時,不斷優化審批模式。2017年,廣東省食藥監局全面推行“互聯網+行政許可服務”模式。推行電子證書,實行“網上申報、網上受理、網上審評、網上審批、網上發證”,實現“辦事全程零跑動,業務辦理無紙化”。所有事項均開通網上申請通道,并進駐省政府網上辦事大廳,“網上全流程辦理率”“上網辦理率”“網上辦結率”三項指標均實現100%。對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登記事項變更等5個事項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制度,辦理時限由20個法定工作日縮短至5個,審批提速最高達95%。取消了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初審、醫療器械質量管理體系規范考核等4個行政職權,刪除了18個行政征收的收費事項,增加了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備案等4個行政職權,并將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用途配方食品生產許可上收省食藥監局。
統籌規劃建設檢查員隊伍
2017年,廣東統籌規劃整合檢查資源,積極推進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省政府印發《加快推進廣東省食品藥品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職業化檢查員管理、考核和培訓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為全省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支撐。
廣東省食藥監局在現有隊伍和人員基礎上,通過改革創新、轉化提升和資源整合,構建以專職檢查員為主體、兼職檢查員為補充的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分別建設“三品一械”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并實施分級管理。建立檢查員保障和激勵機制,以及遴選、考評、培訓、獎懲和退出機制。通過建設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實現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更加精準、更加規范、更加高效,不斷強化統一性、專業性、權威性。
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韋波
廣西 落實黨政同責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
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韋波介紹,2017年,廣西強力推進黨政同責,切實提升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過去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完善法規強化黨政同責
2017年3月,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廣西食品安全黨政同責暫行規定》,在全國首個以黨內法規形式明確各級黨委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職責,明確規定各級黨委政府對本地區食品安全工作負總責,黨政主要領導對食品安全工作負主責。9月,《廣西食品安全行政責任追究辦法》等配套制度文件印發,進一步明確食品安全行政責任追責適用對象、追責原則、責任主體、問責行為、追責方式等,將黨政同責上升為硬性約束和剛性要求。自治區政府印發的《廣西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辦法》,則明確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全區績效考評指標體系。2017年,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將食品安全考核結果作為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黨政正職政績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充分發揮了考評的導向作用。
層層壓實食品安全責任
2017年,自治區黨委督察室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對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整改、全區14個設區市食品安全、全區食品安全重點工作落實情況進行了督察,將各地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列入督察重點。全年共組織3次食品安全工作綜合性督察。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學校食堂及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監管、畜禽水產品專項整治、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專項整治等重點難點工作開展專項督察。在自治區政府推動下,各市縣全面開展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和食品安全工作自查。通過督導問責、跟蹤問效、自查自糾,層層強化、落實食品安全工作責任。
示范創建全面覆蓋
2017年,廣西“四有兩責”得到全面落實。各設區市監管執法車輛增加55.3%,基層監管所人員到崗率達到90%以上,全區食品、藥品監管系統具有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等專業背景的人員比例超過50%——食品藥品監管網絡已覆蓋自治區、市、縣、鄉四級,橫到邊、縱到底的監管網絡和統一權威的監管治理體系基本建成。
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黨政同責”作為推動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把食品安全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構建了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企業主體和社會各界“三位一體”的整體聯動機制,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全區14個設區市全部創建自治區級食品安全示范城市,31個縣申報創建自治區食品安全示范縣,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品牌效應不斷顯現。
2017年,全區檢查食品生產經營單位46.16萬家次,責令整改1.95萬家次。排查學校食堂22653家次、校內及周邊其他食品經營單位26174家次。完成食品監督抽檢樣品4.63萬批次,重點食品監督抽檢總體合格率保持95%以上。查處違法案件11549件,同比增長111%。餐飲服務單位量化評定分級率達76.92%,“明廚亮灶”覆蓋率達32.11%,實施色標管理6690多家。同時,農村餐飲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加強。
(本文圖片由中國醫藥報記者鄧橋拍攝)
(責任編輯:齊桂榕)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 美麗520:破解化妝品謠言正當時
5月20日,坊間頗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化妝品專家蔣麗剛《破解化妝品謠言》的專題講座也如期開講。 2019-05-27 09:55科普大講堂
2019-04-28 15:0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