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敬畏食品安全 ——透過美國“杰克之盒”談“海底撈事件”
海底撈食品安全問題曝光之后,引發廣泛關注。事件發生之后,海底撈迅速發聲,主動承認錯誤,表示知錯必改,善待員工。出乎意料的是,海底撈的聲明引發劇情大反轉。輿情出現原諒甚至同情海底撈的聲音。人們探討的話題從海底撈如何掉入食品安全旋渦中轉為討論其完美討巧的公關技能。有人甚至聲稱,海底撈事件與其他食品安全丑聞相比不值一提,為海底撈打抱不平,甚至聲援海底撈是事件的無辜受害者。
幸運的是,此次海底撈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由食品安全引發的損害事件,卻鮮明地傳達出確實存在食品安全隱患。但讓筆者感到不安的是民眾對此未表現出足夠的食品安全敬畏心。
筆者想到1993年美國發生的著名的快餐品牌——杰克之盒(Jack in the Box)事件。因為餡餅受到致病大腸桿菌污染使得4名兒童因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死亡,近700多人住院。這次事件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最悲慘的夢魘”。
2015年,在杰克之盒事件發生22年后,美國微型紀錄片《記錄傷疤:我們的食品到底有多安全》中采訪了當時經辦此案的美國著名的食品安全律師比爾·馬勒,他回憶起代理當事人的狀況時,仍然心有余悸,心存敬畏——小女孩肝臟壞死,腎臟衰竭,整個人昏死過去,而僅僅是因為她吃了一個漢堡包。紀錄片中有一個細節讓人唏噓:4名被這場食品安全事故奪取生命的兒童中,有一個小孩的父親之前得知報道后,刻意讓全家人都不吃漢堡包,更不去杰克之盒用餐。但沒想到的是,幼兒園另外一名孩子吃了杰克之盒快餐后將感染病菌傳染給了他兒子,他兒子在三周內病死于醫院。
美國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都發生在餐廳。再來審視一下海底撈事件:不少人的邏輯是餐廳里甚至家里避免不了有蟑螂、老鼠。所以,不應該小題大做。但是,假設這只老鼠帶上了致命的病菌,爬上了事先預備好的食物上面;假設后廚人員拿著湯勺去捅下水道,然后繼續拿著這個湯勺去撈取食物……如果上述假設成立,“海底撈事件”就很可能變成實質性的食品安全事件。眾所周知,海底撈在不斷提升客戶體驗上做了很多極致服務的工作,贏得了大量的忠實粉絲,不應該不懂細節決定成敗這個道理。
其實,杰克之盒的悲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首先在源頭上,即使用來制作漢堡包的那批次牛肉在工廠已經污染了,但可以即時采取措施避免其流入市場;其次在餐廳制售環節,杰克之盒沒有按照華盛頓州的法律要求將漢堡包按既定溫度制售。這個事件幾乎導致杰克之盒一夜之間破產。即使美國擁有最先進的技術,依舊對食品安全存有敬畏之心。相形之下,海底撈比杰克之盒只是多了一點運氣。《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明確規定,食品生產經營應該具備防鼠等設備設施。從這一點上說,海底撈已經觸犯法律,何來值得同情之說?
食品安全就像人的生命,通常它只給企業和消費者一次機會。企業可能意味著破產,消費者可能面臨健康風險和死亡威脅。因此,面對食品安全,需要與生俱來的敬畏心。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 美麗520:破解化妝品謠言正當時
5月20日,坊間頗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化妝品專家蔣麗剛《破解化妝品謠言》的專題講座也如期開講。 2019-05-27 09:55科普大講堂
2019-04-28 15:0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