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謙:加強科技創新 助推醫藥產業發展
10月25~27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承辦的第二十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劉謙在大會報告中指出了我國醫藥產業和科技創新的方向和重點,強調了面對人類疾病譜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重大慢病的防控、新發突發的傳染病以及醫療費用增長等一系列挑戰,人類社會迫切需要融匯一切先進的知識、技術、經驗、方法,加強科技創新,推動醫藥產業發展。
創新成績顯著
劉謙談道,深入實施科技發展戰略是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人類對健康和長壽的追求是永恒的需求,醫藥產業也是永遠的朝陽產業。目前,生物醫藥研發相關的技術不斷進步,速度迅猛,產業政策更加有利,行業監管不斷改進,醫改政策不斷深入和完善,使得生物醫藥產業得到難得的機遇。美國的健康產業占其GDP的比重超過15%,是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而目前我國健康產業只占我國GDP的4%~5%,差距巨大。因此,這個領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潛力和方向。醫藥產業的發展涉及到科技進步,創新涉及到民生的改善,同時也涉及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多重效應,而科技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
劉謙隨后介紹了“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推進生物醫藥創新的部署情況。他介紹,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為滿足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我國從2008年起實施了“重大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實施8年來,該專項圍繞重大疾病和產業發展的需要,組織力量進行研究開發,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累計已有90個品種獲得新藥證書;130個品種在臨床試驗階段,其中手足口EV71病毒疫苗、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西達本胺、阿帕替尼等24個1類新藥獲得批準;對200余種臨床急需品種進行了技術改造,其中涉及到15.3%的國家基本藥物,使這些藥物的質量明顯提升;支持和建立了一些技術平臺,包括綜合技術大平臺、單元技術平臺和資源性平臺,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新藥專項的實施不僅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也鼓勵和推動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工業主營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由專項實施前的兩家增加到2015年的16家,規模以上的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4%,這在各工業門類中居于前列。專項同時促進了京津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形成相對集中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快了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劉謙也強調,在看到進步的同時,我們也深知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還有許多不足,特別是創新能力不強,質量管理和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改進。
做到5個堅持
談到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十三五”發展思路,劉謙表示,“十三五”是專項實施的重要收官階段,基本思路是做到5個堅持:一是堅持聚集發展戰略,突出重點,在前10年支持研發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要加大重點產品支持力度。二是堅持兼顧長遠需求,特別是對具有長遠意義的關鍵技術給予支持。藥物研發涉及多種學科和許多關鍵技術,必須要有長遠的視野,不能急功近利。三是堅持提高能力,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化應用能力和企業競爭力。四是堅持管理改革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管理也要創新,要全面落實科技體制改革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營造良好的醫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五是堅持改革開放,按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和互利雙贏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共同面對健康領域的挑戰,把握良好的發展機遇。
本屆論壇以“打造創新生態,共享健康未來”為主題,邀請了70余位演講嘉賓,吸引了來自國內外500余位國家政要、專家學者、企業高管參會。論壇還圍繞制約北京醫藥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互聯網形勢下醫療康復與智能養老領域合作、藥物一致性評價中關鍵技術平臺、精準醫學與基因檢測發展等問題召開了專題研討會。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