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專家篩選心肌梗死治療最佳“種子細胞”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干細胞具有分化或轉分化為心肌細胞的潛能,此發現顛覆了心肌是終末分化器官的傳統理念,全世界由此刮起了一場旨在修復缺血心臟和衰竭心臟的“干細胞研究風暴”。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劉宏宇團隊與加拿大國家科學院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最新一期《細胞移植》雜志上聯合發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首次評估了兩種來源的干細胞對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為促進心肌梗死后心肌損傷的修復和功能重建、提高心肌梗死療效鎖定了最佳“種子細胞”。
心肌梗死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雖然傳統用藥、介入方法和搭橋手術等手段改善了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卻無法挽救已經死亡的心肌細胞、逆轉心室重構及后續的心力衰竭。因此,如何解開這道難題,已成了全球性的研究熱點。
目前,科學家提出了干細胞治療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最高水準和最新理念。但哪種干細胞是最佳的“種子細胞”呢?這其中,脂肪干細胞具有容易獲取、損傷小、獲得率高、不易凋亡、無年齡限制、分化能力強等優勢,被認為是較理想的“種子細胞”來源。而脂肪組織分布于全身各處,哪處脂肪組織來源的干細胞才是更加理想的“細胞藥物”呢?不同部位來源的脂肪干細胞注射于梗死心肌的周圍,其改善心臟功能的能力相同嗎?植入不同來源的脂肪干細胞后遠期療效(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植入術后6個月相當于人體隨訪10年)如何?
帶著上述問題,劉宏宇團隊與加拿大國家科學院的同行,聯手潛心探索并完成了題為《皮下和內臟來源的脂肪干細胞治療大鼠心肌梗死的比較研究》。觀察結果表明:兩種來源的脂肪干細胞形態相似,表面標志物表達相似,但單位質量內臟來源的脂肪干細胞明顯多于皮下來源的脂肪干細胞,而皮下來源的脂肪干細胞具有更強的體外增殖能力,兩種來源的脂肪干細胞多向分化能力相似,分泌細胞因子的能力相似。動物心肌梗死模型應用兩種干細胞治療結果表明,借助核磁共振評價兩種部位來源的脂肪干細胞對大鼠心臟功能的影響,可發現兩種細胞均能增強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臟收縮功能,并且首次證明這種心臟保護功能長期有效。組織切片發現,這一心臟功能的改善與植入的干細胞均能在動物體內長期存活,且與植入的脂肪干細胞分泌細胞生長因子改變了心肌梗死區域的微環境有關。
專家評價指出,該研究在細胞及動物模型水平利用多項先進技術,特別是應用核磁共振這個評價心臟功能的金標準,評估兩種來源的干細胞治療心肌梗死的療效,首次長期評價了兩種干細胞移植術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為今后臨床使用這兩種干細胞治療心肌梗死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特別是內臟來源的脂肪干細胞,因在心臟手術過程中可同期獲得,從而減少了獲取細胞的手術創傷,更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