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與著涼、受潮有關嗎?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當天氣變化或遇冷時,周身關節感覺酸痛或疼痛就是風濕病;一些人不恰當地將風濕病分為“風濕”和“類風濕”兩種;一些人出現關節疼痛的癥狀后,遇到不專業的醫生或游醫,被隨意地診斷為“類風濕”,導致誤診誤治;還有些患者長期求治于江湖醫生,不去正規醫院就診,結果失去了寶貴的治療機會,不僅人財兩空,而且對治療也喪失了信心……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任立敏對這一系列現象分析指出,現代西醫的“風濕”二字雖然取自于中醫,但隨著醫學發展到現在,中、西醫所談的“風濕”已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了。人們對風濕免疫病的錯誤觀念可能是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風濕專業認識模糊所致,認為相似的病名就代表著同樣的病癥。
對于現代醫學上的風濕病,其主要的致病機制是免疫系統紊亂,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由“著涼”或“受潮”所致。免疫系統相當于是保衛人體的“軍隊”,在正常情況下,這個軍隊起著防御來自外界的細菌等有害物質“入侵”的作用。但是一旦人體發生了病變,免疫系統卻可以轉而攻擊自身的組織,導致各種風濕性疾病的發生。
任立敏強調,雖然最先開始的時候,人們對風濕病的認識就是四肢關節的腫痛、炎癥,像痛風、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該病雖然也屬于全身受累的疾病,但仍以關節炎癥狀為主)、強直性脊柱炎等就屬于這類疾病。但到后來,隨著科學家們對風濕病理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漸發現很多風濕病并非只累及關節,還有很多關節外的臨床表現,尤其是彌漫性結締組織病這一大類,往往是全身多系統、器官組織的損害,如血液系統、消化系統、腎臟、肺及皮膚黏膜等。
由于認識不清,很多人仍然抱著陳舊的觀念,認為風濕病是“不治之癥”,無藥可醫。任立敏對此指出,近幾十年來,風濕免疫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診療理念已經由診斷疾病、緩解癥狀、減輕患者痛苦,發展到早期診斷、抑制病情發展、完全緩解疾病。“可以說,通過早期、規范、個體化治療,大部分風濕病完全可以得到臨床緩解。”
根據發病的機理,風濕病的治療原則除了緩解癥狀(關節疼痛、腫脹)外,還需針對其病因進行治療,如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藥和生物制劑,調節紊亂的免疫系統,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應特別注意的是,風濕病的治療要講究規范,切不可隨意吃一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
延伸閱讀
“Rheuma(風濕)”一詞最早出現于公元一世紀,在希波克拉底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中已有這個單詞。Rheuma原有“流動”的含義,被認為來自黏液,泛指部位不定的疼痛,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流行的“體液論”。到了Sydenham時代(1642~1689年),這個詞的含義仍然比較局限,主要指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癥。
西醫傳入中國后,從癥狀相似的角度,“Rheumatism”一詞被翻譯為“風濕病”。《金匱要略》中便有“風濕相搏,骨節痛煩,掣痛不利屈伸”等說法。由此可見,中醫的風濕概念,不論在內涵和外延上,都和現代醫學的風濕概念不相同,不可混淆。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