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窩下蛋”的檢測室——廣西食品藥品監管“打通最后一公里”見聞(中)
市場建起快檢室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北區鴻發農貿市場有一個一面墻大的黑板,每天都由市場工作人員用粉筆手寫蔬菜檢測農藥殘留情況,一連串蔬菜名后面,都寫著“合格”二字。
“每天都是合格,沒見過不合格的。”旁邊有人開玩笑地說。
“當然都是合格的,因為一旦檢測不合格,我們就通知駐場的食品藥品監管人員來復查,進行下架處理,不讓攤販賣了。”市場服務部梁家苗笑著說道。
鴻發農貿市場是欽州最大農貿批發市場,僅僅蔬菜、肉食等經營攤位就有500多個,也是欽州唯一一家每天都檢測蔬菜農藥殘留的市場,而且堅持了10年。
2015年,欽北區子材食品藥品監管所成立后,駐扎到市場,農藥殘留檢測與以往比發生了新的變化。
2015年臨近年底,梁家苗準備把黑板改造成LED屏,滾動播放每天的檢測品種。“其實,我們這里更大的變化是,許多檢測品種是根據所里制定的項目進行的,我們檢測起來更有的放矢了。”
把食品安全檢測搬到菜市場,放到居民的眼皮底下,讓老百姓眼見為實,踏踏實實地消費,樹立對食品安全的信心,是廣西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以來最大的變化之一。
在柳州市柳南區五菱市場,也有同樣的食品安全快檢室,不過是2015年12月剛剛建立起來的,前期投資5萬元。五菱市場有460個攤位、220多個門臉房,為4200戶居民提供服務。面對這些商戶,每年的檢測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五菱市場經理楊保榮倒是很大方,“雖然增加了運營成本,但也證明了這里的蔬菜是安全的。這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提升了市場形象,何況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也有明確規定。監管部門能率先扶持我們這里一把,幫助我們建設快檢室,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黃立建是市場管理人員,現在兼職做檢測。記者近日見到他時,正忙著為菠菜做農殘快檢。雖然手法還不太嫻熟,但“這份新工作是直接和當地居民的食品安全掛鉤,得好好學。2016年,我們這里還要對老百姓的送檢食品實現免費快檢呢。”
據悉,目前柳南區一共在3個農貿市場建立了快檢室,2016年柳州市將有50個這樣的快檢室誕生,守護好食品藥品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檢測室建在高校里
如果說在市場設立快檢室是面向群眾、樹立食品安全消費信心的舉措,那么,利用高校的檢驗檢測資源,把檢驗檢測短板盡快補齊,則是廣西在機構改革之后,富有特色的做法。
在欽州學院下屬的海洋學院大樓門口,懸掛著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牌子——欽州市食品安全應急檢驗檢測實驗室。從2014年開始,沒有食品檢驗檢測能力的欽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和欽州學院合作,采取“借窩下蛋”的做法,使食品檢驗檢測能力從無到有,并一下子提升到高校水平。
實驗室業務室負責人李琴說,這個主意其實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韋波的“妙棋”。因為以往,廣西不是每個地市都建有食品藥品檢驗所,這次機構改革后,不少地市都需要建立獨立的食品藥品檢驗所,但苦于人才匱乏,一下子很難到位。而欽州當地有高校資源,海洋學院還是欽州學院中的重點學院,有較強的食品檢驗檢測能力,由此,“借窩下蛋”成為欽州市局提升檢測能力建設的捷徑。
韋波坦言,對廣西而言,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是“天然弱”的領域,全廣西只有7家區域性食品藥品檢驗所,不少地市都是空白,不像其他省地市級都設有食品藥品檢驗所。而且在這次機構改革中,廣西質監系統雖然按照市局2名、縣局1名劃轉編制至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但是相應食品檢測檢驗機構、人才和設備沒有一并劃轉,地方原本薄弱的檢驗檢測力量沒有得到補充,而培育一支專業的檢驗檢測隊伍需要3~5年時間。
也正因如此,“借窩下蛋”對于廣西來說意義更是非同尋常。現在,欽州市局獨立的食品藥品檢驗所已經開始動工,通過欽州學院培養的檢驗檢測人才正在成長。廣西在原有7個區域檢驗所基礎上,已有7個設區市和35個縣(市、區)恢復重建了食品藥品檢驗機構,5.67億元專項資金用于檢驗機構、快檢室和基層執法等裝備建設,廣西正在插上技術監督之“翼”,與行政監督比翼齊飛。(本報記者 王曉冬 通訊員 韓湘麗 許 恒)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