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更要防范低血糖
糖尿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血糖過低現象,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如果晚飯吃得早,就很容易發生夜間低血糖。低血糖不僅僅可能導致身體不適,頭痛、頭暈、瞬間喪失意識,損傷腦細胞;還可能導致心律失常、心絞痛、急性心梗,嚴重的低血糖可能導致死亡。老年人由于衰老導致肝腎功能下降,對于降糖藥的代謝減慢,同時老年人常合并有多種其他疾病,服用多種藥物,可能出現相互影響,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比年輕患者更加容易出現低血糖。一次嚴重的病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誘發的心血管事件,可能會抵消一生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所帶來的益處。
那么什么是低血糖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老年科副主任醫師褚琳指出,低血糖的診斷標準: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2.8mmol/L;接受藥物治療的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
低血糖的典型表現為,輕度癥狀有心慌、焦慮、冷汗、發抖、饑餓、情緒不穩、頭痛;嚴重時可發生抽搐、嗜睡、意識喪失、昏迷乃至死亡。還有一些低血糖的表現很容易被忽視,如舌根發麻、說話不清,答非所問;煩躁,不理人,意識模糊;平時舉止端莊,忽然衣冠不整;無緣無故打架;行為與習慣發生改變。如有這些癥狀,也需要警惕低血糖。褚琳醫生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機體對于低血糖反應較差,常常無典型低血糖反應,而以嚴重低血糖暈迷等為首發表現。因此,更加需要加強平時的血糖監測和細心的觀察以發現其不典型低血糖癥狀,及時處理,以防嚴重低血糖的發作。
誘發低血糖的因素有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物用法不當;未按時進食或進食量過少;運動量增加且未及時加餐;酒精攝入尤其是空腹大量飲酒以及其他因素,如某些植物藥可能有降糖或影響肝腎功能的成分,或者與某些藥物聯合時會產生協同作用,如大劑量阿司匹林、磺胺類、保泰松等。
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低血糖反應時,應該及時監測血糖,當血糖<3.9mmol/L時,首先吃含15~20克葡萄糖或其他無脂碳水化合物;等待15分鐘再次監測血糖;如血糖還沒達到正常,再吃15~20克碳水化合物,之后再次等待15分鐘檢測血糖。重復上述步驟,直到血糖恢復正常值。褚琳醫生指出,這里3.9mmol/L的臨界值并不是絕對,患者要相比自己日常血糖值而言衡量。許多糖尿病患者對15克含糖(碳水化合物)食物沒有概念,褚琳醫生舉了一些示例供患者參考,如2~5個葡萄糖片、半杯橘子汁、10塊水果糖、兩大塊方糖、一大湯勺蜂蜜、一杯脫脂牛奶。另外,低血糖反應消失后,如果在午夜或離下一餐至少1小時,應加餐1次。需在記錄本上寫明低血糖發生的日期、時間、低血糖反應的情況及血糖值,以備在醫院就診時供醫生參考,合理調整藥物。
當發生重度低血糖時,大腦因得不到足夠的葡萄糖,患者會感覺昏昏欲睡或意識混亂,即使給患者果汁也無法喝下去,家屬可以嘗試將蜂蜜或葡萄糖凝膠涂于口腔黏膜使其吸收,同時家人應撥打120或999急救中心以便獲得及時救助。
褚琳醫生提醒所有老年糖尿病患者,平時要規律飲食,運動,服藥和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特別是嚴重的低血糖的發生。頻繁出現低血糖時一定要及時到糖尿病專業門診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治療。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