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顧客正在掃描“家常菜”餐館二維碼。
圖為成都市電商平臺集中配送點,工作人員正在分揀蔬菜。
7月10日下午,記者來到成都市美年廣場A座商鋪圈,發現這里幾乎每家餐館門口都貼著一張海報,海報上印著一個大大的二維碼,遠遠看去格外醒目?!凹页2恕辈宛^老板劉大姐指著海報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的‘采購平臺’,只要掃一下這個碼,就能了解我們今天用的材料是從哪兒購進的!現在我們每天收攤后,只要在手機上下好訂單,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新鮮的蔬菜,可方便啦!”
劉大姐所說的“采購平臺”,其實是“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以下簡稱電商平臺)。這是成都市對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的升級改造,也是食品安全的全新監管模式——依靠社會第三方建立和運營食品流通溯源體系,實現政府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
足不出戶 手機采購所有食材
記者掃描了劉大姐餐館的二維碼,手機上馬上顯示出當天餐館的采購信息。記者看到,當日劉大姐采購的蔬菜有十幾種,每一種都標明了單價、重量等信息。此外,還有一項重要信息就是“溯源信息”。記者點擊了“二荊條”的溯源信息,立刻彈出一個新的頁面:“我是安全的二荊條,請放心食用哦。我的身份信息如下……”記者看到“二荊條”的身份信息分4個部分:“誰買的我”是商家信息,包括商家名稱、地址、下單時間及收貨時間;“誰送的我”是配送信息,包括配送公司名稱、地址、配送時間、配送人及配送車牌號;“我從哪里來”是采購信息,包括來源類型、來源名稱、所屬區域及地址;“我的體檢報告”是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包括檢測項目、檢測結果、檢測時間、檢測人及檢測單位等。信息顯示,劉大姐餐館的“二荊條”是從雙流縣成都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蔬菜區440號購進的,劉大姐下單時間是7月9日晚上21時33分,農藥殘留檢測時間是10日凌晨0時11分,配送時間是10日早8時26分,收貨時間是10時17分。
據劉大姐介紹,她開餐館已經一年半了。之前都是與批發市場的個體商戶簽訂配送協議,但是經常出現配送的商家蔬菜品種不全、質量不好的現象。餐館必須有專人負責采購,遇到這種情況還要親自去市場采買。今年5月,成都市面向餐飲企業推出了“電商平臺”服務,承諾的服務樣樣都合心意——新鮮低價、批批檢驗、手機下單、貨到付款、免配送費……正好趕上劉大姐的協議配送調整價格,她索性加入“電商平臺”嘗試一下?!皼]想到,我們餐館的回頭客越來越多了,來吃飯的人都愿意掃碼看看。而且我的成本也少了,關鍵是他們配送的食材真的讓人放心!”劉大姐說,“我們餐館加入這個平臺已經兩個月了,我還向很多開餐館的朋友介紹了這個平臺,現在他們都在用,都覺得很好用!”
一位前來吃飯的顧客表示,這附近寫字樓很多,不少在這里上班的人午飯幾乎都在周邊餐館解決?,F在大家都愿意選擇門口貼著“電商平臺”海報的餐館,掃描一下就知道什么菜是當天早上送的,而且知道已經經過農殘檢測,所以吃著放心。
據成都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綜合協調處副處長黃建介紹,電商平臺自今年3月31日正式上線運行以來,截至7月10日,共有475家用戶,其中包括學校食堂7家、醫院食堂兩家、大型餐飲4家、中小餐飲452家、農貿市場攤主10家,每日新增用戶10~20家。
擁抱市場 告別為追溯而追溯
在實現食品安全追溯方面,成都市一直走在全國前列——成都是第一批商務部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之一;率先在全國實現將物聯網應用于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在全國率先制定了18項食品溯源技術標準;在全國率先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基本實現主要優勢農產品源頭可追溯、質量可控制;率先在全國推行了食品原材料來源及餐廚垃圾處理信息公示制度,阻斷“地溝油”回流餐桌的渠道……
據成都市局食品流通處副處長余小龍介紹,成都市自2008年開始探索建立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2010年10月,成都被商務部確定為全國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在原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基礎上擴展建設了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到2011年年底,全面完成試點工作各項任務,實現了肉類蔬菜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其中,生豬追溯體系采用RFID溯源標簽技術模式,即通過一張綁定在生豬白條肉上的電腦芯片,采集、記錄從養殖、屠宰到加工、銷售、消費各個環節的信息;蔬菜追溯體系采用IC卡技術模式,通過“溯源秤”可以打印出追溯信息。截至目前,成都市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覆蓋點位已達11259個,其中生豬點位9991個,蔬菜點位1268個,初步實現生豬、蔬菜從流通到消費的信息化監管。
但是,隨著追溯體系運行的深入推廣和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原有追溯技術和模式存在的弊端不斷顯現。黃建介紹,原有的追溯體系主要是從有利于監管的角度出發,與商戶沒有直接的利益掛鉤,因此,商戶主動參與追溯的積極性不高。此外,RFID溯源標簽、IC卡、“溯源秤”等硬件設施都有使用年限,更換成本較高。如今,移動終端越來越方便快捷,原有的追溯信息數據上傳則效率較低……為切實解決食品安全追溯難題,實現政府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提高工作效率,成都市政府決定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開展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升級改造試點工作,建設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電子商務服務平臺。
經過調研分析,電商平臺建設試點工作從2014年12月正式啟動。據天府新區食品藥品監管局綜合處歐陽小全介紹,該局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了第三方電商平臺的建設、運營單位,負責建設中心運營平臺及產地環節、配送環節、團體采購環節3個子平臺,形成互聯互通、協調運作的追溯管理工作體系,實現信息存儲、過程監控、實時檢測、問題發現、在線支付、在線查詢、統計分析等功能。建成后的電商平臺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采用O2O(即線上線下)模式,可以實現團體消費單位、超市、零售終端、消費者等通過手機或電腦向電商平臺下單采購?!拔覀冞x取2家大型酒店、4家學校食堂、兩家醫院食堂進行試點,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了前期試點工作?!睔W陽小全說,“在總結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我們爭取在今年11月底前實現直管區50%以上的農貿市場和大中型社會餐飲、100%的學校和醫院食堂通過電商平臺采購肉類和蔬菜?!?
天府新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黃丹陽表示,電商平臺初期試點工作以流通環節的生鮮豬肉和蔬菜為主,逐步延伸拓展至其他產品和環節,實現食用農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各環節溯源信息真實可控,不斷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作為電商平臺的建設和運營單位,成都順點科技有限公司此前一直參與商務部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曾是阿里巴巴等知名電商的合作伙伴,對消費需求和食品追溯都很有經驗。該公司總經理劉川江介紹,電商平臺作為一個獨立的系統,與現有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城市管理平臺同步運行,且交易數據按照商務部關于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規范和技術要求,定時與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城市管理平臺進行數據交互。
批批檢測 動態保障食品安全
成都市電商平臺真正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追溯,更重要的是,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方便追溯和有效監管都是市場流通的附加值?;ヂ摼W時代,電商平臺多如牛毛,而成都市電商平臺最大優勢之一就是批批出具檢測報告,配送時提供配送單和農殘抽檢報告。
在成都市白家農產品批發市場附近,電商平臺設立了一個集中配送點。記者在這里看到,近800平方米的配送點劃分出幾個區域,有快速檢測室、揀貨區、配送車停放區、倉庫等。在快速檢測室,有專業的檢測儀器和檢測試劑。檢測儀器直接連接后臺計算機,可以保證信息數據直傳。在揀貨區,按照各商圈劃分出若干個小區,每個用戶所采購的產品都會獨立包裝,并貼有專有的標識條碼,附有配貨單和檢驗報告。
據該配送點負責人介紹,他們現有3位專業檢測人員,每天輪流值班對所購進的蔬菜進行農藥殘留檢測,檢測農藥品種共18種,檢測結果自動上傳電商平臺,保證數據的準確性。每天分兩批進行,第一批是凌晨三四點鐘開始,第二批是晚上八九點鐘開始。
“我們現在有20多輛專業配送車,每天要配送400多家用戶,每天營運的總金額在十二三萬元左右。”劉川江介紹,“未來,我們將會把電商平臺擴展至居民小區,實現B2C模式,讓社區居民可以直接從手機上下訂單買肉買菜。目前,我們人手明顯不足,現在正在招聘新員工?!?
黃丹陽表示,成都市政府及各相關部門對成都市電商平臺的建設和運營高度重視,大力扶持,在資金補貼力度、場地、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以提升食品安全整體水平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圖/劉云濤)
評論:讓“無形之手”四兩撥千斤
劉云濤
在以往很多工作中,包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我們總是能看到政府部門事必躬親的身影。殊不知,很多時候,政府卻跑到了市場的地界里,干著自己不擅長的事。幾年來,有關部門一直在打造肉菜流通追溯體系。但是這項以政府為主導的工作,由于是從監管者的角度出發,監管設計思維濃重,沒有很好地兼顧各個環節商戶的利益,并沒有被市場欣然接納,其發展受到制約。成都市在此基礎上升級改造,建設成都市食品流通溯源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的工作,則摒棄了以往為追溯而追溯的思路,讓第三方進入,完全以市場化的思路來設計這個平臺。企業第三方作為主角,將共贏、整合、“互聯網+”的理念融入整個過程。最終的結果是,運營公司快速發展,吸引投資者青睞;餐館老板喜獲實惠,消費者吃得放心;對政府來講,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可控,食品安全有了保障,而追溯則在此過程中水到渠成,開創了皆大歡喜的局面。
2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提出一個令人震驚的理論。他認為,如果要發展經濟,政府能做的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什么都別做。因為市場本身就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它能夠默默地將供應和需求調節到平衡的一種狀態。食品安全關乎民生安全、社會穩定,其任務繁而責任重。成都市的做法告訴我們,政府通過引導社會主流價值方向,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營造健康和諧氛圍,利用市場的“無形之手”來實現四兩撥千斤的目的是可行的。
長期以來,食品安全監管責任重大,而監管力量則相對薄弱,監管者分身乏術的問題困擾著大多數地方的管理者。此種情況下,放手則是一劑良藥。放手并非不管,而是管好分內之事。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決策者、執行者,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其根本目的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應成為政府職能的定位原則。政府管得過多過細過死,最終會分散精力,該管的就會管不好。所以應該有所不為,分權于社會,才能有所為。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政府放手,也反映了管理者的自信。這個自信不僅來自對自己所做基礎工作的放心,還有對市場力量和民眾智慧的信心。要知道,在良好的競爭環境下,市場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是無限的。成都市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利用市場“無形之手”,發揮四兩撥千斤之巧妙作用,就是有力的證明。
當然,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也并非無利可圖。但是此利非彼利,成都市政府有關部門獲得的利益,乃是對所有追溯信息數據的使用權。政府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其結果可以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科學的決策參考,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這完全契合政府作為社會管理服務角色的定位。
針對政府職能轉變,李克強總理曾經說過,要“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如今,成都市的經驗告訴我們,政府和市場只有真正各就各位,方能各司其職,各顯其長,最后實現各盡其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