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應技術適宜
精準醫療的臨床實踐正在不斷推進,它給人們勾畫了很多美好的前景,但是“少安毋躁”,發展精準醫療還需要明確一些實際問題。很多人都知道,實現精準醫療離不開精確的診療靶點和醫療技術,而精準醫療發展方向的“靶點”又在哪里,僅僅是基因測序嗎?精準醫療又如何讓更廣大的患者群體乃至普通人真正受益?日前在廈門召開的“新常態大檢驗發展機遇與挑戰研討會”上,檢驗醫學專家、中國醫學裝備協會臨床檢驗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解放軍總醫院叢玉隆教授強調,需要從推廣適宜裝備技術、減輕醫療負擔的角度來定位精準醫療的發展方向。
記者:如今精準醫療的概念很熱,很多研究機構和企業躍躍欲試,您如何理解這個概念?
叢玉隆:精準醫療最早由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實際上,此前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個性化醫療”、“對癥下藥”等提法,與精準醫療同屬于一個大概念范疇。舉個例子,同樣是高熱患者,其細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結果很可能大不相同,醫生在治療中要根據不同患者的細菌耐藥情況來分別制定抗感染治療方案。又如,某種基因突變所引起的同種癌癥的不同分子類型可能導致給藥效果的差異,醫生可以根據患者基因檢測結果來調整靶向藥物治療。這兩個例子說的都是個性化醫療和對癥下藥,其實它們也屬于精準醫療的范疇。因此,從大概念上看,精準醫療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成個性化醫療和對癥下藥的“升級版”。
記者:一提到精準醫療,很多人會將它與基因測序劃等號,您如何看這個現象?
叢玉隆:精準醫療是一個很大的概念范疇。不能一說到精準醫療,就只認基因測序。基因測序技術有先進性,但它不是精準醫療的全部內容。目前,很多基因測序是在一些高檔體檢中心開展的,就其費用來說,在我國人群中大范圍推廣是不現實的,其在短期內應該不會成為公立醫院臨床檢驗科的常規檢測項目。客觀地講,目前真正可被用于精準醫療的、有確切效果的檢測技術還不夠多。未來隨著檢測技術的成熟和新靶點的不斷發現,才能確定到底通過檢測哪些靶點能達到精準醫療的目的。對于一些疾病,即使已經研制出新的檢測技術和試劑盒,也還是需要進行大量嚴謹的方法學研究、臨床價值探討、衛生經濟學評估、循證醫學證據積累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產品安全、有效,才能逐步向臨床推廣。
記者:當前發展精準醫療需要什么檢測技術?
叢玉隆:應該明確的是,發展精準醫療的目的是讓廣大患者受益,為國家、患者及其家庭減輕相關醫療經濟負擔,因此,當前精準醫療亟須的是適宜裝備技術。什么才是適宜技術呢?比如,有些癌癥有明確的檢測靶點,在藥物治療之前進行相關靶點的實驗室檢查,以確定藥物治療能否產生臨床意義,提示患者是否確實需要使用昂貴的癌癥治療藥物,這樣可以幫助患者擺脫不該承受的負擔和痛苦。盡管有些檢測的花費可能并不便宜,但也是值得推廣的適宜技術。不僅僅是腫瘤,實際上,其他很多疾病的治療都面臨如何通過適宜裝備技術來減輕醫療負擔的問題。又如,現在實施心臟介入治療和冠脈搭橋手術的患者很多,這些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氯吡格雷進行抗栓。這種藥物的代謝過程是先經腸道P-糖蛋白等轉運體轉運吸收,再由肝臟CYP450酶代謝轉化為活性代謝物,其會選擇性、不可逆地與血小板表面受體P2Y12結合,從而抑制血小板糖蛋白(GP)11b/Ⅲa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同時,該藥物還能降低血小板選擇蛋白(CD62)的表達,抑制動、靜脈內血栓形成。但是,我們發現,仍有不少按時、按量服藥的患者出現了血管再狹窄。為什么藥效會不明顯?我們對此開展了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受體基因多態性的檢測技術研究,并已經獲得一定進展,這項工作的目的就是給臨床實現精準治療提供依據、減輕相關醫療費用支出。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