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離不開繼承創新
隨著社會對中醫藥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對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圍繞服務能力的提升,中醫藥行業面臨著必須思考、必須回答、必須實施的兩大問題:一是如何克服“西化”的傾向而保持中醫藥的特色優勢;二是如何克服“僵化”的思維而創新中醫藥的理論實踐。筆者認為,這兩個問題糾結到一起,就是因為中醫藥學的繼承不夠、創新不足,因此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根本方略。
“繼承”,就文化和技術而言,是指將前人的理念、方法、知識、技術、經驗、風格等,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接受、消化、吸收的過程與結果。中醫藥學的繼承,就是接受、消化、吸收中醫藥經典著作的理念、方法、知識和接受、消化、吸收歷代名老中醫的技術、經驗、風格的過程,創造保持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結果。所以,中醫藥學的繼承,是必要的“崇古”,而不是“泥古”;是必要的“發皇古義”,而不是“食古不化”;是必要的“古為今用”,而不是“依古律今”。歸根結底,中醫藥學的繼承,關鍵是承續中醫藥學的思維方法。
中醫藥學的繼承,是一個系統工程。廣義而言,中醫藥學的繼承涵蓋了中醫藥的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國際交流合作等各個領域;狹義而言,包括師承教育、文獻整理研究、文化科學普及等。需要制定和明確繼承條件、繼承途徑、繼承機制、繼承辦法、繼承歸宿。近30年來,為了讓中醫回歸中醫,我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如何更全面、真實地承續中醫藥學的思維方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建議在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圍繞中醫藥學“理法方藥”的學術體系,明確繼承目標,健全繼承機制,共同努力做好“四個重點繼承”。
一是重點繼承中醫健康服務之“理”,有效提升中醫認知能力。其中的關鍵是要對歷代中醫藥文獻進行系統梳理、闡釋,力爭在五至十年內精準回答關于中醫基本理論的核心問題,如:中醫基于何種理論,認識與掌握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思想;中醫基于何種理論和學說辨識健康與疾病;中醫基于何種理論和學說提出和實施“治未病”;中醫根據何種理論實踐建立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等;中醫基于何種理論實踐認知中藥的氣味、性能、功效與歸經;中醫基于何種理論、實踐創造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等。
二是重點繼承中醫健康服務之“法”,有效提升中醫診療能力,包括診斷之法、治療之法、養生防病之法。這些方法是歷代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總結,必須通過精研經典和臨床跟師才能得以傳承。因此,需要對歷代中醫辨證論治體系和養生治未病體系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研究,對健在的名老中醫,從醫德醫風、思辯特點、組方用藥和文化素養四個方面,進行搶救性的繼承。
三是重點繼承中醫健康服務之“方”,有效提升中醫組方能力。由于中醫組方既要遵循治則治法,又要把握藥物之間的相須、相使、相畏、相殺,更要注重君臣佐使的結構,因而中醫組方有嚴謹的法度、規矩,并非將殺細菌、滅病毒、補氣血、清熱瀉火等性能、功效相同、相近的藥物湊合在一塊就能成為醫方。因此,必須重點繼承中醫健康服務之“方”,首先是繼承“經方”,其次是繼承“經驗方”(包括名老中醫經驗方、民間經驗方、少數民族醫經驗方)。有必要組織力量,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執業中醫師進行全面、系統的“經方”培訓;二是通過師承教育,繼承名老中醫等的獨家秘方;三是大規模整理自1949年10月1日至今的全國名老中醫經驗方、民間經驗方、少數民族醫經驗方,可集成為《千金妙方》,以填補《中醫方劑大詞典》留下的空白,并承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為今后的繼承留下底本。
四是重點繼承中醫健康服務之“藥”,有效提升中醫用藥效力。近數十年來,中藥材產出的土地使用過大量的化肥、農藥而被“毒化”;藥材種子由于移植、加工而有所變異;由于追求藥材產量大幅度提升而過度使用催肥、催熟的激素類制劑;采集的時間不依古制,炮制不遵古法,導致中藥材的質量降低或產生性能變異。用這種藥材組成的方劑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療效,用這種藥材研制的藥品也就有很多毒副作用說不清、道不明。因此,有必要對中藥材的種植、采集、加工、交易進行大規模的檢查、清理、整頓,強調繼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
中醫藥學的創新,就是要在保持和增輝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前提下,在繼承的基礎上創建中醫的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表述;就是要在臨床實踐中獲取新發明、 新結構、新材料、新產品、新成效。所以,中醫藥學的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必要的“改進”,而不是“棄古”;是必要的“固本求新”,而不是“標新立異”;是 必要的“西為中用”,而不是“以西律中”。歸根結底,中醫藥學的創新,關鍵是開創中醫藥學的新的思路與方法。
近30年來,我國已經在 中醫藥學的創新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更正確地創新中醫藥學的思路與方法,仍然是一個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建議在當前及今 后一個時期,圍繞中醫藥學“理法方藥”的學術體系,明確創新目標,健全創新機制,共同努力做好“四個重點創新”。
重點創新中醫健康服 務之“理”,創建中醫新辨證體系 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沿用了幾千年,臨床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具有指導意義的,但也證明了在一定程度上是粗放的,需要精細化、標準化的。近數十年來,中醫藥學 界不斷地在做中醫藥基本理論精細化、標準化的工作,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遇到的障礙也眾所周知——“以西套中”、“以西律中”,淡化了中醫特色優勢,僵 化了中醫臨床思路。
中醫創新必須抓住關鍵問題創新理論方法,經過約定俗成,成熟一個標準、公布一個標準、實施一個標準。什么是需要創 新的關鍵問題?現在,新病種不斷出現,疾病譜不斷演變,各種疾病的致殘率、死亡率的升降不斷改變,中醫辨證必須與時俱進。應當舉中醫藥學界的全體之力,重 點創新中醫健康服務之“理”,包括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等,重中之重是創建中醫新辨證體系。可以通過實驗室研究、典型醫案大數據分析、臨床驗證的系列方法, 試行提取辨證元素,給出各元素的權重,按病種分類創新,建立精細化、標準化的新的中醫辨證體系。
重點創新中醫健康服務之“法”,規范 中醫新治則治法 縱觀歷代中醫名著,治則治法層出不窮。其中,可用于臨床實際的固然很多,但反過來“依方定法”、“依法定則”的也不少,現代中醫臨床中“西醫診斷、中醫配 方”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這就更談不上治則治法了。長此以往,必然導致中醫在審癥求因、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依證定則、依則立法、依法組方、依方用藥”臨證 規矩的退化或丟失。
因此,有必要在大搜集、大整理、大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病種、藥材資源、組方經驗、用藥習慣等,采用分病種、小 試驗的辦法,逐步規范中醫新的治則治法。另一方面,可以在中醫外治法(包括針灸、推拿、敷貼、盥洗、灌腸、坐浴、熏蒸等)上采用“拿來主義”,吸納、融會 現代科技的方法與器械,創新中醫治法。
重點創新中醫健康服務之“方”,構建中醫新組方模式 眾所周知,中醫采用內服法治療疾病,說到底是靠“方”治病。由于疾病譜的不斷演變,由于天然藥材新品種的不斷發現,由于臨床經驗的不斷累積,中醫健康服務 之“方”(包括名老中醫經驗方、民間經驗方、少數民族醫經驗方)也在不斷更新。中醫臨床開出的每一個處方,實際上是其理論修養、臨床經驗的集中表達。
當前中醫臨床思維出現了兩種傾向,致使中醫處方出現了兩種偏向。一種是強調唯經方是從,經方的藥名、味數、劑量都一律不能更改。另一種是強調唯經驗是 從,根據西醫診斷給予中藥配方,無“君臣佐使”可言。有的一張處方的藥味甚至多達80多味,有的一味藥的劑量多達200克,有的一劑藥重達500克以上。 這是針對致病因子放大炮、開機關槍,目的是不管什么病,總能掃射中的,實際上是辨證不明,心中無數。如此組方,當然離精準治療甚遠。上述兩種組方偏向都多 次導致醫療糾紛甚至醫療事故的產生。對此,管理部門只能杯弓蛇影,急速做出制首烏只能開3克、法半夏只能開9克等違背中醫用藥規律的規定,如果這類“急就 章”式的臨時規定不斷發布,勢必導致中醫組方無所適從。
所以,當前關于中醫組方的創新,至少有必要做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病種, 篩選有效的代表方劑,給出化裁的范圍與方法。二是厘清中醫組方的原則與要領,創造新的組方模式。例如,古代以藥為君臣佐使,根據現代病證的復雜性,可以用 功能藥組按君臣佐使的體例組方。三是根據經方和名老中醫經驗方研制組方軟件。
重點創新中醫健康服務之“藥”,建立中藥新培采研制標準 經過中醫藥人的多年共同努力,中藥劑型創新已經取得良好的成績,改變了中藥的口感,提高了療效,便于攜帶和服用。但是,從中藥創新的整體來看,面臨的任務還相當艱巨。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藥材的種植、采集、粗加工,需要針對氣候、土壤、水源、種子、施肥、除草、滅蟲等現狀,制定新標準,確保藥材產出質量。二是藥材的交易,需要針對倉 儲、運輸、交易等行為進行新規范,確保藥材交易質量。三是新藥的研制,需要針對組方、用藥、工藝、設備、療效觀察、使用說明等,在突出中醫藥基本理論元素 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研制、評估標準,確保新藥研制質量。四是傳統的制劑,需要針對膏丹丸散酒等傳統中藥制劑(包括醫院制劑),建立基于中醫藥基本理論的新 的組方、工具、炮制及療效評估標準,確保傳統制劑的炮制質量。
作者簡介: 孫光榮,第二屆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全國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普專家委員會委員,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創始人之一,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文化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中醫健康指導首席專家,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專家,政協湖南省第七屆、第八屆委員會常委。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