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聽力:養成安全用耳好習慣
近年來,伴隨MP3、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歌廳、酒吧等娛樂場所的增多,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因不當用耳引發噪聲性聽力損害的風險日益加大。研究表明,約12%~15%的青少年聽力健康受到娛樂性噪聲的影響。上周,許多大型綜合性醫療機構紛紛開展主題為“安全用耳,保護聽力”的全國“愛耳日”宣傳活動,旨在通過大力宣傳非職業性噪聲對聽力健康的損害,以提高全社會安全用耳,保護聽力的意識,教育推動社會公眾養成安全用耳習慣,科學使用有音響功能的電子產品,防護各類娛樂性噪聲,并推動各級政府建設健康聆聽環境,最終減少娛樂性噪聲對聽力的影響。
警惕噪音性耳聾
耳朵最主要的功能是辨別聲音。它能將外界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通過聽神經傳給大腦的聽覺中樞。人耳并不是什么聲音都聽得到,只有振動頻率在20~20000Hz(高頻)范圍之間的聲音才會引起聽覺。聽覺的產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稱為聲音的傳導,主要由外耳和中耳負責;第二個階段稱為聲音的感覺,它主要是由內耳的耳蝸完成。當外界的聲音傳到耳蝸使耳蝸內的淋巴液振動后,耳蝸基底膜也產生振動,基底膜上長著一排一排的外毛細胞和內毛細胞,聲波使基底膜上的外毛細胞發生彎曲,內毛細胞將感受到聲音信號通過聽神經傳給大腦的聽覺中樞,從而就能產生聽覺了。如果長期在相同頻率的聲音刺激下,外毛細胞特別容易受到損傷,損害較輕時,多休息、多保養后聽力一般可以恢復,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休息或者治療,就會造成聽力不可逆的損害了。
一般而言,在公共汽車、地鐵這樣比較嘈雜的環境,為了能聽清楚聲音,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聲音提高。如果長期過量的聲音刺激,耳蝸的毛細胞會產生代謝紊亂,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受損害,從而導致噪聲性聽力問題。另外,戴上耳機后,外耳道口即被耳機緊緊堵塞住,高音量的音頻聲壓會直接進入耳內從而造成聽力損傷,甚至造成不可恢復的聽力損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晨練的人們戴著耳機聽廣播,在校園內也可見到學生邊走或邊騎車戴著耳機聽音樂。在公共汽車上,也常見到年輕人聽著搖滾樂,聲音很大,甚至連鄰座都能聽到聲音。有的年輕人睡覺時喜歡戴著耳機聽音樂,這樣長期地使用耳塞式耳機,就有可能導致噪聲性聽力下降,尤其表現在高頻區4000Hz左右,聽力容易受到損害。一般來說,使用耳機時間越長,聽力損害也就會越嚴重。聽力損失不像其他疾病那樣來勢洶洶、容易被察覺和重視。研究證明,噪音性耳聾最初聽力損失的頻率在4000Hz,這一頻率的聽損對我們日常生活影響小、不易被發覺;隨著噪音的持續傷害,其他頻率的聽力會出現下降,最終導致不同程度的噪音性耳聾,需佩戴助聽器來解決。
為什么噪音尤其是娛樂性噪音能給我們的聽力造成如此大的危害呢?人體的內耳有18000個聽覺細胞,這是一種感受聽覺的、直徑約0.01毫米的纖毛細胞,容易受噪聲影響,受損后不能再生。噪聲性聽力損失的病理是長期噪聲刺激使耳蝸血管紋出現血循環障礙,螺旋器毛細胞損傷、脫落,嚴重者內毛細胞亦損傷,繼之螺旋神經節發生退行性病變,病變的部位以耳蝸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變最嚴重明顯。此處耳蝸基底圈負責主要接受4000Hz的聲音刺激,這也正是噪音性聾在最初的聽力損失出現在高頻區域的原因。
安全用耳避免損害
值得一提的是,噪音性聽力損失可分為暫時性聽閾上移和永久性聽閾上移,暫時性閾移也叫聽覺疲勞,是一種暫時性的聽力損失,脫離噪音環境,即可在數分鐘、數小時、數日或數月恢復。永久性閾移是指在噪聲作用下不可恢復的聽力損失。爆震性(急性)或噪聲性(慢性)聲損傷都可能發生。由此可以看出,噪音在早期、短期內造成的輕微聽力損失,通過脫離噪音環境,給耳朵一個休息的過程,是可以恢復的;長期、慢性的噪音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聽閾上移的元兇。認識到這一點,學會科學、合理、安全用耳,可以避免噪音對聽力造成的傷害。
那么,如何來保護我們的聽力呢?醫生的建議是這樣的:
1.減少接觸:應該避免強噪聲的接觸,如鞭炮聲、卡拉OK聲和迪士高音樂聲等強噪聲,可能因接觸一次就會引起聽力損害,因此,盡量遠離這些具有強噪聲的環境。另外,還應該避免長期持續的噪聲刺激。在輸出設備上使用耳機連續3小時可造成大于10分貝的暫時性聽力閾移。所以,不要長時間佩戴耳機是隔離噪音損害的重要措施。經常佩戴耳機,尤其是喜歡戴內置耳機聽CD的愛好者應掌握60-60-60原則,即聽音樂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戴內置耳機聽MP3的愛好者要遵循80-90原則,即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80%,連續聽的時間不超過90分鐘。
2.個體防護:對于參加噪聲活動者,必要時使用耳塞、耳罩和防聲帽。演員和工作人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環境,選用合適的耳塞進行防護,聲音娛樂喜好者也應盡量在參加音樂會等大型娛樂活動時佩戴耳塞。
3.良好習慣: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對于保護聽力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習慣包括:不經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確擤鼻;耳部疾病及時治療。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在公交車或大街上等噪音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戴著耳機聽音樂,因為為了蓋過噪聲,人們常會不自覺地加大音量,對耳朵的傷害更大;不在睡覺的時候用耳機,耳塞夾在枕頭和耳朵之間,會對鼓膜造成傷害。如果聽著音樂睡著了,耳朵處于休眠狀態時,所受的損害會更加明顯;時刻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高危人群要定期作聽力檢查。
俗話說:“聾人三分癡。”如果擁有良好的聽力,即便蜜蜂游走花叢的聲音都能聽到——這就是聽覺的靈敏度。若聽覺靈敏度受到損害,并進一步引起聽力損失,那么它帶來的影響不止限于聽力下降、聽覺過敏、耳鳴、語言接受能力和言語信號辨別能力下降,還會伴有頭痛、頭昏、失眠、心情抑郁、反應遲鈍和容易激動等神經癥狀,胃腸蠕動和胃分泌功能失調而導致胃炎和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癥狀,以及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律不齊,傳導阻滯,外周血流變化等心血管系統癥狀。這些都將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極大危害。
青少年是接觸娛樂噪聲最多的一個群體,但他們當中僅有8%的人對聽力損失有所認識和關注。希望借著2015年“愛耳日”的宣傳,能使青少年以及其他暴露在噪音環境中有聽損危險的人認識到安全用耳的重要性、掌握保護聽力的科學、有效方法,減少噪聲性聽力損失的發病,使更多的人、更長久地享受到聲音的美妙。
(作者單位:首都醫科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山東省淄博市婦幼保健院)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