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更關系到政府和國家的形象。2014年,我國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德治”與“法治”并舉,以改革的思維、法治的精神,不斷探索創新監督管理方式,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專項整治、日常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使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本報特別策劃推出2014年我國食品安全大事盤點,并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對此進行分析點評。
1.
為最嚴格監管提供體制制度保障
事件: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國13個省(區、市)完成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9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充分考慮食品藥品監管的專業性、技術性和特殊重要性,保持食品藥品監管體系的系統性。
6月23日,《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草案對2009年通過實施的《食品安全法》作了大幅度修訂,旨在“為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體制制度保障”。這次修訂亮點頗多:更加突出預防為主、風險防范;建立最嚴格的全過程監管制度;建立最嚴格的各方法律責任制度。綜合運用民事、行政、刑事等手段,對違法生產經營者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對失職瀆職的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實行最嚴肅的問責,對違法作業的檢驗機構等實行最嚴格的追責;實行食品安全社會共治。
12月22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再次提交審議。此次修改涉及章節內容較多,改動部分較大,涉及了食品運輸環節管理問題、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交叉時的適用問題、行業協會和媒體的監督問題、淘汰高毒劇毒農藥問題等業內長期關注的問題,而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保健食品的備案等近年來開始備受公眾關注的議題也有回應。
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食品藥品獨立監管,更有利于提高監管效能。這次食品藥品機構改革的目的是整合相同事權。當前機構改革的當務之急是,把食品藥品監管的基層力量和基礎設施建立起來,防范食品藥品安全在一線失守。
《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是一部與所有人利益都息息相關的法律。本次修法的主旨,是用國家治理現代化理念推進食品安全工作,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保障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2. 農村食品市場打響“攻堅戰”
事件:三部門聯合啟動農村食品市場“四打擊四規范”專項整治行動
3月13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假冒偽劣食品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農村食品市場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針對農村食品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食品安全風險隱患,加強農村食品市場日常監管,實施綜合治理,夯實農村食品市場監管基礎,構建長效監管機制。
8月29日,國務院食安辦、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國家工商總局聯合召開視頻會議,決定自今年9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為期3個月的農村食品市場“四打擊四規范”專項整治行動。即:嚴厲打擊無證無照行為,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資格;嚴厲打擊銷售、使用無合法來源食品和原料違法行為,規范食品生產經營者的采購活動;嚴厲打擊生產經營侵權仿冒和“五無”食品違法行為,規范食品包裝標簽標識管理;嚴厲打擊生產經營“兩超一非”等偽劣食品行為,規范食品生產經營過程。
截至12月,專項行動共檢查食品生產單位42.42萬戶次、食品經營戶386.88萬戶次,檢查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等各類市場14.29萬個次,開展監督抽檢25.36萬批次,依法取締無照經營2.28萬戶,吊銷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1142戶,吊銷營業執照642戶,搗毀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窩點1375個,查扣侵權仿冒食品數量36.19萬公斤,累計查處各類食品違法案件4.51萬件,其中移送司法機關處理案件749件,受理并處理消費者投訴舉報4.68萬件。專項整治行動基本達到預期目標,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城鄉接合部和農村市場是不少無照經營餐飲、加工偽劣食品、銷售“五無”食品的集中地,存在較大的食品安全隱患,對農村消費者危害更大。加大對這一區域食品的監管,是提升全國食品安全水平的基礎。
3. 食品國家抽檢步入“常態化”
事件: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定期公布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結果
5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小麥粉等11類食品監督抽檢情況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此次抽檢是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成立后開展的第一次食品監督抽檢,較以往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開展的監督抽查,本次食品國家監督抽檢工作覆蓋地域更全,抽檢批次更多,問題處理更及時,取得了明顯成效。此后,食品國家抽檢已作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定期向社會公布抽檢結果。9月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布了2014年第一階段20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的監督抽檢信息;12月5日,公布了本年度第二階段19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的監督抽檢信息。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食品國家抽檢成為一項常態化工作,公開透明,有利于消費者提高對我國食品安全信息的了解;更有利于企業自律。
4.
監管“觸網”向規范看齊
事件: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
今年國家相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法律規定,都明確對“互聯網交易”的主體、平臺進行了準入資質、責任劃分,并有一些追責理賠等方面的規范,以共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3月15日出臺的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月2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對互聯網食品經營者提出了準入門檻:應當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或者備案憑證;取得食品、保健食品生產許可或者備案憑證的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銷售本企業生產的產品;互聯網經營食品、保健食品的范圍應當與其經營許可或者備案范圍一致。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法制司負責人:立法的目的是確保公眾利益,在確保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的前提下,引領、助推行業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目前,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對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影響巨大,給公眾生活帶來了便利。立法是順應歷史潮流。
5
.
常抓不懈“福建經驗”獲肯定
事件:全國治理“餐桌污染”現場會在廈門召開
自2001年起,福建省持續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該工程連年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福建省14年的努力,獲得了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全省未發生一起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生豬瘦肉精檢出率由2000年的70%下降到目前的“零檢出”,蔬菜農藥殘留抽檢超標率由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2.6%,水產品藥物殘留抽檢超標率從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1%,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產品質量抽查合格率達到97.4%。福建省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實現了從治標到治本的持續深入,從主體到平臺的延伸拓展,從體制到機制的創新完善。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治理“餐桌污染”現場會上強調,要總結推廣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成功經驗,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福建省將“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實施得有聲有色,使全省食品安全實現了質的飛躍,最根本、最成功的經驗就是14年的堅持不懈。食品安全治理沒有捷徑可走,持之以恒是其必由之路。
6
.
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全面洗牌
事件:多項政策密集發布,保障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
去年12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部署開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有效期屆滿換證審查和再審核工作。今年5月3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布國產嬰幼兒配方乳粉換證審查及再審核工作情況,全國13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中有51家未通過“史上最嚴監管”制度審查,82家獲得重新許可。
6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公布了工業與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聯合制定的《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15年年底,爭取形成10家左右年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65%;到2018年年底,爭取形成3~5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集團,前10家國產品牌企業的行業集中度超過80%。國內乳粉市場迎來全面整合。
此外,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管理的公告》,自今年4月1日起,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中文標簽必須在入境前已直接印制在最小銷售包裝上,不得在境內加貼;5月1日起,未經注冊的境外生產企業的嬰幼兒配方乳粉不允許進口。這意味著海外嬰幼兒乳粉生產商也面臨重新洗牌。
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廣東省奶協顧問王丁棉:今年是多項國家奶業新政落地的一年,目前還未見到企業并購重組高潮的出現。國家整頓嬰幼兒配方乳粉的一系列舉措,必將促使企業在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更加注重從源頭上消除質量安全隱患。消費者對國產奶信心正在提振中,但解決行業信任危機仍需假以時日。
7
.
食品召回制度上升到立法層面
事件:《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
8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就《食品召回和停止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的嚴重和緊急程度,意見稿規定,食品召回分為緊急召回和一般召回。其中,食用后可能導致死亡或者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需要予以緊急召回。對于緊急召回,食品生產者應當在知悉相關風險后24小時內向所在地縣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提交書面召回計劃,同時立即實施召回。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食品召回制度一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事態蔓延惡化,避免導致更多傷害,另一方面也給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體現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相關企業的聲譽將受到極大影響,對企業也是很好的警告和訓誡。
8. “福喜事件”拷問規模企業監管
事件: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被曝用過期原料生產加工食品
7月20日,媒體披露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生產過程違法違規行為,麥當勞等連鎖食品經營單位使用問題食品原料。對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立即部署安排對該事件進行全面調查處理,并要求各地徹查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問題食品。7月23日,上海市公安局依法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質量經理等5名涉案人員予以刑事拘留。
9月22日,福喜中國在其官網上發表聲明,稱將針對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執行員工遣散計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企業應充分認識到其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必須認真負責保護消費者健康、自己的品牌和名聲。以抽樣、檢測為主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采取國際通行的以過程監管為主的監管模式。因為,前者不能發現和預防問題,如果發現問題,往往為時已晚;只有過程監管才能發現隱患,預防問題的發生。
9. “吹哨人”制度漸行漸近
事件:安徽實行食品質量“吹哨人”制度

今年7月,“上海福喜”事件發生后,有專家建議食品行業引入“吹哨人”制度。8月,涉事企業肯德基、必勝客的東家中國百勝表態將推行“吹哨人”制度,鼓勵內部舉報。百勝成為行業內首個推行“吹哨人”制度的企業。實際上,早在今年5月,安徽省就率先實施了“吹哨人”制度——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管局向全省發出《關于開展宣傳動員食品生產企業員工參與食品安全監督活動的通知》、《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告全省食品生產企業員工書》、《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有獎舉報提示》等文件,同時推出獎勵制度,鼓勵食品生產企業和餐飲企業的內部員工對企業的違規違法生產行為進行舉報,從源頭管控食品藥品質量安全。9月,安徽省局決定在餐飲消費環節推行“吹哨人”制度,向全省餐飲企業發出了《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告全省餐飲企業員工書》,呼吁餐飲企業的員工從內部監督企業生產,一旦發現企業有違法行為立即向主管部門舉報。安徽省首推內部員工舉報獎勵制度以來,共接到數十起內部員工舉報,其中不乏涉及食品質量安全的大案要案。
11月,陜西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在餐飲企業規范使用添加劑承諾會議上表示,為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社會監督,該省正在探索“吹哨人”制度,鼓勵企業員工對餐館違規行為進行有獎舉報。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食品生產企業員工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監督食品生產企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通過每一個人的努力,敢于對違法行為說“不”,保護企業平穩發展就是保護自己的飯碗。
10. 可追溯驗明食品“前世今生”
事件:“食品工業企業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正式開通
2月,甘肅省在全國率先出臺《甘肅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辦法(試行)》和《甘肅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辦法(試行)》,更加嚴格落實食品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以電子追溯系統為基礎,以索證索票、進貨查驗和臺賬記錄為核心,實現食品從農產品市場準入到生產經營各環節來源可溯、流向可追、問題可查。
6月14日,由工信部牽頭建設的“食品工業企業質量安全追溯平臺”正式開通。6家嬰幼兒乳粉生產企業、2家白酒生產企業,以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的肉類食品被作為先期試點企業和產品納入可追溯平臺系統。平臺開通后,以往由企業分別建設的質量可追溯系統實現了與國家平臺的對接,消費者只要通過智能手機掃描產品二維碼,或在平臺網站輸入產品編號,即可追溯查詢產品的生產、檢驗、監管和消費環節。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方便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平臺網站,追溯所購買的產品來自哪個企業、如何生產、如何檢驗以及屬于哪個監管部門監管,更有利于提高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11. 食安保險邁入快車道
事件:各地逐步推開食品安全責任強制險試點
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進行了部署,提出要以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等為重點,開展強制責任保險試點。湖南、浙江、山東、福建、河北、湖北、內蒙古等省市區紛紛加速食品安全責任強制險試點工作進程。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的投保率不足1%。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沈群:這是一個新的嘗試。首先有利于分散企業生產經營風險,因為一個違法企業的違法行為將殃及一些守法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其次,違法企業如果資不抵債,保險可以讓消費者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得到及時的救助和補償;第三,可以減輕政府處置突發食品安全事故的財政壓力。
12. 臺灣地區地溝油波及大陸
事件:臺灣地區查獲百噸級地溝油大案
9月4日,我國臺灣地區警方通報,經偵查發現,有不法業者在屏東、高雄等地經營地下油廠,用回收的餿水油和皮脂油等廢油混雜煉制食用油;同時查出該油廠劣質油有242噸流向強冠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該事件很快波及大陸,國家質檢總局緊急排查,確認77個使用了問題豬油的用戶名單。隨后,全國各地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紛紛對當地食品市場進行監督檢查,福建、浙江等地均查出臺灣地區問題油產品。10月,該案偵結,郭烈成及強冠公司董事長葉文祥等8人,被提起公訴。11月,我國臺灣地區又曝出北海油脂以非食用油及飼料用油混進食用油精制成食用豬油。該事件波及廣泛,我國臺灣地區食品安全遭重創。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興國:地溝油來源非常復雜,也很難通過標準方法檢測出來。比如動物內臟提煉的油,通過精煉以后很難將其與合格食用油區分。因此,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通過檢測方法來確定一種食用油是否是“地溝油”。防止“地溝油”流入餐桌的唯一方法,就是嚴格加強食用油的原料監管,建立并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漫畫/趙乃育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