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山野味”讓人難樂
上圖為青城山附近的個別農家樂銷售的一種名為野生山蜜草的植物。
下圖為在農家樂餐廳銷售的曬干野菜。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食藥監局加強旅游景區的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特別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檢查,嚴禁餐飲服務單位加工制作來源不明的野蘑菇、野菜、野果等,嚴防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然而在旅游景點,記者發現特色山野菜的生意卻如火如荼。
自采山野菜成農家樂主打牌
10月1~7日,記者在天津市薊縣盤山、四川省青城山等景區調查發現,這些景區附近的農家樂存在銷售野菜、現殺活禽等現象。記者看到青城山鎮的一家農家樂店內竟然有10余種野菜提供,其中名為“野芹菜”的品種跟有毒的毒芹極其相似。食品安全專家提醒廣大消費者,很多野菜很難分辨有毒無毒,采野菜的農戶僅憑經驗判斷是否安全,一旦誤用誤食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10月1日中午,四川省青城山鎮上的多家農家樂老板站在街邊招攬生意。在他們身旁,巨大的招牌上寫著各種特色菜品,其中“青城野菜”作為店家極力推薦的菜品,被寫在了顯眼的位置。
“我們店有10多種野菜,好多都是自己上山采的,絕對無公害。”青城山鎮青正街的一家農家樂老板楊女士向記者推薦說,“這是野鳳尾、竹葉菜、西山紅筍、鵝腳板……”至于野菜的來源,楊女士稱有的是自己上山采的,更多的則是從農貿市場以及農戶處購買。
下午1點多,記者在青城山鎮農貿市場發現,有一家路邊攤在向過往行人兜售野菜。種類也只有鵝腳板、野鳳尾和野芹菜三種,“都是兩元錢一把,其他人都賣完走了。”該商販說,遇到野菜出來的季節,她和家人每天會采六七十斤,一些賣給農家樂、酒店,剩下的就到市場上來賣。
記者來到楊女士開的農家樂,只見該農家樂墻上用毛筆寫滿特色菜品名稱和價格,其中單點野菜大多為18元一份,在這10余種野菜中,西山紅筍價格最高:20元一份。西山紅筍比成人拇指略大,渾身呈暗紅色,廚師將其切成細片后,加上蔥姜蒜用油爆炒,一份西山紅筍就算烹制成功。楊女士說,她們這家店,就數西山紅筍和馬齒莧烘蛋這兩個菜點的人多,一遇到周末,每天要賣出十份左右。“有的人喜歡用它做泡菜,腌一下就吃,但我們都要炒熟了吃,因為有人反映那種吃法會發生過敏。”
記者調查走訪后,對這10余種野菜逐一進行了查閱。其中,在網上公開的資料中,農家售賣的野鳳尾、西山紅筍等難覓蹤跡,“百度”也并未收錄這些野菜的名字。攤販向記者推銷了一種名為“野芹菜”的野菜,帶回成都后記者發現,“野芹菜”在外觀上和一種名為“毒芹”的非常相似,且“毒芹”別名也作“野芹菜”。
資料顯示,毒芹作為一種藥用植物,全草有毒,吃后可能導致惡心、嘔吐、四肢麻痹,嚴重可致人死亡。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中藥資源與種植研究所副所長方清茂說:“有很多品種的草本植物都長得和這類野芹菜相像。”正是這種原因,可能導致上山采野菜的農戶難辨真假,從而使人誤食。”
衛生與食品安全令人擔憂
10月6日,天津市薊縣盤山附近天地農莊的客人多到讓老板娘王瑾討饒,“簡直有些‘人滿為患’的感覺。既要安排客人吃飯,還要安排不斷涌進來的游客車輛,老余都當上‘交警’了”王瑾坦言。老板余建新一邊指揮著車輛,一邊向客人們解釋說:“現在可沒飯吃,得等啊。”即便如此,客人們倒是滿不在乎,還親自動手整理起前一撥客人吃剩下的碗筷,“他們自己洗碗自己端菜,還表揚我們家制作的農家菜味道好呢。”王瑾說。記者看到這家農家樂6個包廂翻了3次桌,還在露天的陽臺上擺上好幾桌,當天中午接待了300多人,加上晚上,一天該農莊就接待了500多人。
由于天地農莊的游客太多,于是記者來到臨近盤山的另一家農家院看到,該農家院的大廳里擺了近10張桌子,還有3間用稻草圍起來的包房,該農家院的規模在當地來說也不小。在用餐前記者順便參觀了該農家院后廚,結果讓人很失望。該農家院后廚與廁所僅一墻之隔,臨時性搭建的廚房又黑又潮,到處都是污漬,餐具零星地散放在地上,一只被該農家院老板稱為貝貝的小狗正在舔帶有殘羹的剩飯盆。廚房上面的佐料瓶都是用消費者喝過的飲料瓶盛放的,幾個瓶子之間還放著一雙小孩的舊鞋,老板說自家的小孩尿在鞋上了,放在爐子上烘干得快。記者打開放在廚房一角的冷凍柜,只見熟豬蹄、生菜和農家自制肉皮凍混放在一起。
“這嫩肉粉的包裝上怎么連生產企業都沒有?”記者問道。在一個臟兮兮的塑料瓶上,記者只能模糊地看到“嫩肉粉”幾個字,而且該塑料瓶包裝上沒有生產地址和聯系電話,這顯然是“三無”食品添加劑。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發現,不少游客喜歡自己去山上采摘各種野菜和山上生長的各種藥材,購買山上農家兜售的各種山雞、野鳥等野味,在山腳農家樂用餐的食客要求店老板現場宰殺、烹飪豬、羊、鴨等畜禽,這些“山貨”和現殺畜禽的食品安全隱患令人擔憂。
未經人工“馴化”野菜毒性難判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山上的野菜雖好,但不要食用。”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副研究員向妮娟說,每年關于消費者誤食野菜,尤其是野蘑菇后致病甚至是致死的新聞特別多。
在民間,有不少人認為野菜營養豐富,而且是綠色無污染。向妮娟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很多野菜的營養成分尚未明確,加之很多野菜和有毒性的野草難以區分(而野蘑菇就更難),“養生不到,反而中毒,得不償失。”
成都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曾必榮一生都與蔬菜打交道,他說,與野菜相比,我們食用的蔬菜經過人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種植培育,食用安全是完全得到保障的。但生長于荒郊野外的野菜,沒有經過人工“馴化”,很多成分未知。“因此,我建議不要食用。”
據他介紹,由于成分不確定,經常發生野菜一次性食入過多而出現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而且脾胃虛弱者食用極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發腹痛、腹瀉等癥狀。另外部分野菜內還含有一些導致過敏的物質,特殊體質的人吃了易引起過敏反應。再加上為了防蟲,部分景區、公園還會給植物噴灑殺蟲藥。因此誤食還會中毒。
“如今我們的食品已經非常豐富,不需要食用野菜來攝取獨特的營養。”向妮娟提醒廣大消費者。
據媒體報道,近年來全國各地的農家樂也發生過不少食品安全事件,向妮娟認為,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不可怕,可怕的是農家樂經營者沒有引以為戒;一些消費者為了節省出游成本,選擇那些沒有《餐飲服務許可證》等營業性證照的農家樂。
促進旅游飲食業健康發展
“由于一些旅游餐飲經營者存有‘一錘子買賣’的經商理念,所以作為游客,在旅游景區里或景區附近消費時最好貨比三家,避免吃啞巴虧,此外,在景區附近農家樂用餐要注意食品安全。找當地人生活的地方,去當地人常去的飯店吃飯,一般會可靠一些。”資深驢友“芭提雅”向人們介紹他的經驗時說。
網友“石林”說,根據他的經驗,國內游時,在景區附近吃飯選擇洋快餐,是一個省心又安全的辦法。“我主張平常盡量不吃洋快餐,無論從營養還是口感,我認為它是垃圾食品。但是,在旅游景區,哪怕它是垃圾食品,也比當地餐飲——從質量、衛生和服務、價格等方面要放心一些。”“石林”認為,旅游要的是興致和心情,洋快餐盡管不能給用餐助興、增加趣味,但絕不會倒胃口,不會敗興,不會讓你生氣。
網友“冬涼”說,出游時只要用心,不僅在吃飯中不會挨宰,還會經常有意外收獲。“旅途中,邊走邊發現美食其實也是一種樂趣。”“冬涼”介紹,前不久他和一幫驢友去沁陽的神農山,到了中午吃飯時,大家一路尋找美食,在沁陽市中心的崗樓西邊,找到一家“豆豌炒鴨”農家樂小店。“踏入小餐館的一瞬間,有家的感覺,干凈、整潔。”據說老板岳母乃四川人,其特色菜“豆豌炒鴨”經過改良,既保留了川菜的香味還有豫菜的味道。吃到口中嫩滑爽口,香味四溢,完全將鴨的土味與腥味去除。“五個人一份炒鴨、四個涼菜、幾瓶啤酒,加上主食,消費不到百元,經濟實惠,我們很有成就感。”
“農家樂食品加工生產和經營者要把好原料采購關,做好自產禽畜肉、蛋、魚等富含蛋白質食品的冷藏工作,防止這些食物腐敗變質;自制熟肉制品在拼盤之前一定要徹底加熱;生熟食嚴格分開,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從業人員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及規范操作習慣等。只有做到這幾點,才能確保游客飲食安全。”向妮娟說。
一些業內人士建議,由于我國農家樂起步晚、分布散,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亟須對其加強監管,促進農家樂市場有序和健康發展。例如,可以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由政府主導統一對鄉村旅游進行規劃、設計,引進有經濟實力的企業,改善農家樂的基礎設施和環境。農家樂業主應自發組織起來,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并采取整合營銷策略。政府對“農家樂”實行分級管理,給予相應的稅收及扶持政策,并強化對其餐飲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確保廣大游客飲食安全。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