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力推進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及適宜技術推廣
據科技日報訊(記者羅朝淑)2012年底,我國將投入7480萬元建成民族醫藥古籍文獻基礎數據庫《全國民族醫藥古籍文獻總目》,出版150部民族醫藥文獻,篩選推廣140項民族醫藥適宜技術,培訓4200名民族醫技術人員,并使21萬患者享受到安全、有效的民族醫藥適宜技術。這是科技日報記者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廣西召開的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適宜技術篩選推廣項目啟動會上獲得的消息。
該項目覆蓋內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云南、西藏、寧夏、青海、新疆等11個民族醫藥分布集中、民族醫藥工作基礎較好的中西部省、自治區,是迄今為止中央財政投入經費強度最大、直接用于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及適宜技術篩選推廣的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項目。旨在通過開展民族醫藥文獻整理和民族醫藥適宜技術篩選推廣工作,加強民族醫藥文獻的保護和利用,大力推廣民族醫藥適宜技術,逐步規范和升華民族醫藥的實踐經驗,豐富完善民族醫藥理論體系,提升民族醫藥的技術水平,提高民族醫藥防治疾病的服務能力,為廣大民族地區提供一批能夠學、學得會、用得起的成熟的適宜技術,滿足民族地區日益增長的民族醫藥需求,更好地保持和發揮民族醫藥的特色優勢,促進民族醫藥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李大寧在講話中指出,民族醫藥文獻的整理工作不僅能弘揚民族文化和保護文化多樣性,更是繼承民族醫藥傳統,完善、創新民族醫藥理論體系,提高臨床療效和民族醫藥基層服務能力的需要;民族醫適宜技術篩選推廣工作是發揮民族醫藥特色優勢,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李大寧強調,該項目對民族醫藥來說是一件大事、好事,使民族地區、基層民族醫工作者受益,使民族醫藥整體水平得到提升,使民族醫藥傳承和發展有新跨越、新亮點和新的發展空間。他要求各項目承擔單位要總結民族醫藥文獻的學術思想和價值,賦予歷史文獻鮮活的生命力;要在診療技術的發掘、整理、規范、推廣上下功夫,通過制定科學嚴謹的指南、方案,提高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并力爭進入基本醫療服務項目,實現新跨越;要提高研究的質量,不能炒舊飯,對具有一定基礎的項目,要加強總結提高,尋找新的亮點。此外,李大寧還要求各有關單位加強組織協調,做好頂層設計,盡快發布高水平、高質量、可操作的共性技術要求;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要組建專家組,精心組織,幫助指導項目單位開展工作,做好知識產權保護,確保項目進度。
對此,李大寧對項目執行單位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注重人才培養,制定項目人才培訓計劃,請行業內外的專家開展科研方法學、文獻學、循證醫學等方面的培訓,迅速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二是要注重穩定方向、充實機構,在全國布局一批文獻學和適宜技術的研究室或實驗室,形成各自穩定的研究方向,開展長期的研究。三是要注重統一協調、避免重復,部分項目存在交叉重復的現象,各省級中醫藥管理部門要加強協調,做好調整,明確分工,避免重復。四是要注重開放協作和資源組合,加強開放協作和交流;對一些重大問題,各省自治區要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認真討論,及時溝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盡力協助各省區邀請多方面專家,加以協調和解決。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