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發展:制約與機遇并存
近年來,傳統民族醫藥的開發越來越得到重視,其中,藏藥業的發展尤其引人注目。但是有專家擔心,藏藥產業過快的發展,引發的是一系列掠奪式的采挖、采集,這不僅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還會給有限的藏藥資源帶來滅頂之災。西藏自治區衛生廳廳長阿登說,目前藏藥產業存在“生產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經濟效益低”和“缺乏品牌優勢、缺乏規模優勢、缺乏市場優勢以及缺乏生產優勢”的“三低四缺”問題。專家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藏藥業目前遭遇到的嚴重問題主要表現為:企業間無序競爭日趨激烈;產業發展所需的動植物資源有日益枯竭之勢;企業缺少拳頭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特別是缺乏引領藏藥走向現代化的企業家、營銷、管理等人才;政府對藥材種植的指導滯后等。目前藏藥業既存在著一些制約因素,也面臨著行業整合、科技創新等問題,但是,隨著藏藥療效逐漸被人們認識,也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藏藥被盲目采挖多種藏藥面臨滅絕
藏藥的資源儲備本來是相當豐富的。資料顯示,僅青海省就有藥用資源1660種,其中植物藥1087種,動物藥150種,礦物藥57種;而西藏有植物類藥材2584種,動物類藥材175種,礦物類藥材200多種。其中僅生長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帶的珍貴藥材就多達300多種。
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和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藏藥材陷入“越貴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貴”的惡性循環中。1千克冬蟲夏草的價格已經由幾十年前的100多元,漲至萬元以上,翻了百倍之多,據業內人士分析,其行情還會繼續看漲。而掠奪式采挖對青藏高原生態的破壞,也是有目共睹。據西藏自治區有關部門的統計,青藏地區20世紀70~80年代大黃產區近1萬平方公里綠洲變成黑土灘;到20世紀80~90年代對紅景天資源“地毯式”的采挖,對草原破壞嚴重;20世紀90年代后期藏藥工業化生產的到來,已對不少高原植被造成威脅,如獐牙菜、花錨、唐石特端香、唐特苜蓿、唐石特紫茉莉、翼首草、獨一味、綠絨蒿、雪蓮等數十種藥材越來越少,特別是藏藥生產鏈上原來就沒有藏藥材供應的主渠道,沒有專業采收的機構,由于盲目采挖開發,生態環境被破壞,導致藏藥材資源日益枯竭。
早在2000年7月,瑞士紅十字會在西藏拉薩舉辦的“關于保護和開發處于瀕危野生藏藥藥材資源研討會”上,對全藏區范圍內已處于瀕危的動、植、礦物藥材進行調查分析后,列出了瀕危藏藥材65種。其中一級瀕危藏藥材有25種:如黃商陸、傘梗虎耳草、波梭爪、紅景天、雪蓮花、船形烏頭等;二級瀕危藥材有22種:如甘松、羌活、川木香、麻黃、艾虎、高山黨參等;三級瀕危藥材22種:如手掌參、角茴香、毛藍雪蓮、喜馬拉雅紫茉等。這些藥材曾經都是甘南藏藥材資源的優勢,也是藏醫藥中的核心藥種。
青海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資料顯示,青海省藏藥材資源特別是地道藥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收購量逐年上升,而藥材產區卻不斷縮小,產量逐步下降。幾乎所有的產區都是只采挖不保護,有多少挖多少,哪里方便哪里采。這種無序的掠奪式采挖已經使青海境內不少優質資源枯竭,個別品種甚至有滅絕的危險。青海藏藥材年需求量在2000~2500噸之間,但年收購量不足1000噸。有的藥材,如藏茵陳,因產量大大減少,根本無法滿足需求,不得不從省外收購,有些甚至要進口。據統計,目前僅青海省境內瀕危藥材的主要品種就有:雪蓮、麻黃、紅景天、藏茵陳、青海茄參、烏努龍膽等10多種。
據專家介紹,藏藥材本身所具有的種類構成廣譜性、資源物種特有性、極端環境適應性等主要特點,使其成為具有廣闊利用選擇空間和較高潛在經濟價值的寶貴資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源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氣候、地理環境等原因,天然藥用資源本身低下的再生能力和脆弱的生存能力又制約著藏藥材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天然藥用資源難以保證藏藥產業長期發展的需要。目前,部分藏藥材資源短缺的問題已經顯得較為突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藏藥材資源的產業化和持續利用,就沒有藏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藏藥的需求量猛增,天然藥材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而且為了避免貴重藥材的絕種,在保護與開發中培植工作顯得更為重要。
甘南藏藥研究所所長楞本加認為,保護藏藥材資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第一,緊密結合西部大開發中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保護生態環境工程,因地制宜,采取人工種植飼養的辦法。第二,根據藏藥材資源分布及產量情況的差異,在開發使用上采取有效協調、優勢互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第三,加大政府對藏藥材資源的管理力度,通過政府和立法雙重渠道來加以保護,嚴厲打擊非法采集捕殺和買賣珍稀藏藥材資源的行為。第四,加大宣傳力度,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是保護人類自身的意識,避免亂采、亂捕而破壞藏藥材資源和生態環境。第五,實施政府主導戰略,盡快開展尋找和使用珍稀瀕危藏藥材資源代替品的研究工作,以期達到藏醫藥學為人類永續利用的目的。
■賣高原、賣神秘不如賣療效、賣科技
作為傳統民族藥業的瑰寶,藏藥以神秘、神奇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盛名之下卻引來假冒狂潮。
據有關人士介紹,幾乎所有藏藥企業的知名產品都遭受著假藥的侵害,真假藏藥的比例竟達1∶10,對藏藥的產業化發展和用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由于許多藏藥生產企業沒有自己的營銷隊伍,導致代理商壟斷了藏藥的市場和價格。
而代理商只要有利可圖,往往不考慮生產企業的聲譽,甚至利用手中掌握產品資料的優勢,進行虛假、夸大的違法宣傳和招商活動,導致藏藥企業聲譽受損,產品市場萎縮。
面對假藥圍剿真藥的狀況,專家指出,藏藥企業要抓住銷售環節重點突破,同時希望政府在資金、政策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給予支持,與企業共同筑造藏藥產業的生命線。
的確,我國藏藥企業擁有著開發藏藥的先天優勢,如悠久的歷史,完整的理論體系,獨特的人文追求等。但在制藥技術高度發達,化學制藥和生物制藥快速發展,資本運作控制醫藥產業去向的今天,僅靠賣高原、賣神秘,已經不能滿足藏藥所擔負的歷史重任和更高的產業發展目標。除了日本在研究藏藥以外,美國、德國等西方國家也都對藏藥有著濃厚的興趣。顯然,科技、療效、安全才是市場競爭和走向世界的關鍵。一位業內官員在美國參加醫藥展覽時發現,某外國公司已經將蟲草單體提煉出來,把其有效成分摸清了。他感慨,我們產品的技術含量實在是需要大大提高,要做就必須做現代藏藥。
曾在中美史克和拜耳做過醫藥代表、零售市場專員和大區經理的奇正藏藥內服藥銷售總監鄢浩宇分析,造成藏藥市場發展緩慢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產品質量問題。傳統藏藥的質量標準和中藥、西藥是有差異的,國家沒有針對性的標準,這就導致了某些傳統藏藥會因細菌超標等問題受到限制。二是藏藥企業對市場的培育不夠成功。過去10年來,苗藥市場已經由起初的10億元壯大到如今的70億元,而藏藥市場卻基本停滯不前,大多數企業缺乏現代營銷體系的支持,無法進到主流渠道。三是政策支持不夠。在優質優價、現代劑型開發、中藥保護、社保目錄等方面,藏藥遠遠落后于中藥的發展。以2005年社保目錄增加的900多個品種為例,其中中藥增加了98%,藏藥的23個品種卻一個也沒增加。四是傳統藏藥是一塊大家都未涉足的處女地,在產品創新、劑型改進等領域,沒有企業進行大規模投入,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據鄢浩宇介紹,為開發、推動傳統藏藥市場,奇正藏藥花了3年時間進行傳統劑型改良,目前已將“流感丸”等十幾個品種改良為0.25克/丸的現代薄膜包衣產品,這種技術在防揮發、易崩解、提高藥效方面有顯著優勢。此外,奇正藏藥還研發出50個品種的現代藏成藥,并在49家藏藥企業中率先完成了GMP認證。在目前的49家藏藥企業中,奇正藏藥占據了整個10億元市場份額的40%。
當然,許多藏藥企業也擔心,真正的藏藥秘方一旦公開化、標準化,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未必會得到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傳統藏藥都是以多少“味”藥來區別不同療效藥品的,這對藏藥推廣非常不利。
■藏藥發展迎來機遇期
有關專家認為,藏藥傳統的消費群體是藏族群眾,可是當它發展成一個工業化產品時,傳統的消費群體顯然不能滿足它日益增長的產量。而時下的“藏藥熱”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人在追求新奇等原因。要讓這一行業長遠、健康的發展,就必須結合對歷史悠久的藏文化的宣傳,使人們了解、理解藏藥文化的內涵。做藏藥,既是做產品,更是做文化。消費群體的進一步孕育和培養,是一柄“雙刃劍”,做得好將會提供大量理性、穩定和長期的消費市場,做得不好,藏藥產業就極有可能是“曇花一現”,長久、持續發展成為泡影。制約因素與發展機遇并存是目前藏藥產業所面臨的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藏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近幾年來,藏藥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藏藥企業在百家以上,青海省藏藥生產企業有20多家,西藏自治區有40余家。這些企業中不少是在近年來“藏醫藥熱”的帶動下新建的,原來的企業也逐步擴產,因此對藏藥材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
不論從現實的處境還是從長遠看來,如果僅僅靠野生中藏藥材供給整個產業的發展需要,只能是涸澤而漁,最終走上窮途末路,無法與規模化開發和產業化相適應。
青海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張曉峰認為,隨著藏藥產業化的發展,藏藥材資源資源利用強度的增加已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而藏藥材的資源的繁衍再生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加強藏藥材資源種類的人工引種栽培和繁殖馴養來提高資源的持續供給能力,這將成為解決藥材(特別是常用藥材)資源持續利用的重要途徑。
但是目前,由于受地理環境、技術,以及起步較晚等條件的限制,青藏高原藥材的人工種植規模,遠遠無法與內地一些省份的中藥材種植相比。據青海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統計數字表明,青海省藥材人工種植面積約在11萬畝左右,而甘肅省已達90多萬畝,當歸、黨參、大黃等品種的產量在全國占有相當的份額。
2002年,國家頒布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簡稱GAP),并要求建立一批國家GAP管理部門認可的規模化藥用動植物養殖種植基地,即GAP基地,使之成為制藥集團原料供應地。為了使今后的發展不會陷入“無米下鍋”的境地,目前青藏兩省區上規模的藏藥生產企業都著力于打造自己的藥材資源儲備基地。據了解,青海省已經批準青海唐古拉藥業有限公司建立規模達31萬畝的大黃種植基地以及其他6個GAP種植基地;奇正藏藥廠在西藏林芝地區創建了紅景天種植基地;青海大地藥業建立了藏茵陳種植基地,被列入國家“雙高一優”工程。
據青海省三普藥業總經理李良學介紹,GAP種植基地的培育,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慮,同時也是企業產業鏈延伸的一個表現。此外,在把握原材料可控性的前提下,對青海的藏藥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從源頭抓起,使野外采集保證不了質量和數量的劣勢被科技含量高的規模化種植所取代。
青海省唐古拉藥業有限公司蕭融說,很多藏藥數量的減少與無度的開發脫不了干系。如大黃的成長期為3年,即3年成藥,如果開發之后不及時補種,就很容易出現斷層。31萬畝大黃種植基地的建立,將會為大黃資源的有序利用打下基礎。
青海省社科院專家認為,可以把發展藥材種植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相結合,將其作為后續產業,實行林、草、藥套種,或與其他經濟作物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在藏藥產業發展的機遇期,藏藥產業怎樣發展?很多專家認為,需要傳承和創新的有機結合。奇正藏藥集團董事長雷菊芳認為:“沒有傳承,傳統產業就缺失了靈魂。對于奇正藏藥來說,傳承意味著對藏族文化與藏區傳統的尊重、對藏醫學理論與藏藥專家的信任及在保護和傳播藏藥文化精髓的系統項目中身體力行。而創新是傳統產業生命的載體。如藏藥,如果沒有創新,猶如深居的閉關者,世人將無法領受她的智慧與滋養。創新意味著從產業鏈展開有組織的系統創新,意味著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創新。因此,一個企業只有把自己的根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并不斷創新,才能成長為經得起歲月磨礪的大樹。奇正藏藥的健步前行就是一個證明。”如此深刻的認識,是雷菊芳在十多年探索藏醫藥奧秘的坎坷歷程中得來的。
雷菊芳介紹說,傳統的藏藥基本都屬于手工炮制的工藝,很難制定科學統一的質量標準。為此,奇正藏藥科研人員經過一系列創新性的探索,在藏藥丸劑、膏劑、浴劑的改造和創新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中,研制成功的外貼藥的真空凍干技術,在第2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與新技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為了提高藏藥的科技水平,加大藏藥的科技含量,2000年奇正藏藥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創建了國內第一家“藏藥與天然藥物實驗室”,開始了藏藥植物藥分離提取研究其分子結構的探索。2004年,奇正藏藥為TTS(透皮吸收)科研項目準備了1000萬元的經費,原打算從國外進口成熟設備,但是再三考察后,生產技術人員提出自己研發,最終在吸收了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試制成功,整臺設備的制作只用了不到100萬,而節約的費用用在了更加迫切的原始創新上和對未來有牽引意義的關鍵設備的引進。
雷菊芳認為,自主創新不僅僅是指技術、產品的創新,同時也包括創新的營銷手段、創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及反應能力。只有這幾者兼備,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制約因素與發展機遇并存是目前藏藥產業所面臨的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藏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