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藥產業期待厚積薄發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指出,著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支撐產業。近年,西藏自治區政府將藏藥產業列為了西藏經濟支撐產業。面對這一重大發展機遇,藏藥企業在思索中積極謀變——
□文/圖 本報記者 李雪墨
生長在雪域高原的雪蓮花、被炒到比黃金還貴的冬蟲夏草、抗高原反應的“高原人參”紅景天……神秘,可能是很多人對藏藥的第一印象。
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西藏自治區藏藥廠,其“甘露藏藥”品牌在西藏可謂家喻戶曉,被譽為“藏藥中的同仁堂”。但由于種種原因,“甘露藏藥”品牌在西藏以外的國內醫藥市場還沒有被廣泛知曉。
“藏藥的魅力還沒有被真正認識。”西藏自治區藏藥廠廠長貢嘎羅布說,“藏醫藥文化凝聚了藏民族的智慧,藏醫藥是中華醫學寶庫中的瑰寶之一,藏藥企業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沉淀。我期待,藏藥產業在解決現實問題和理清發展思路后,能夠實現‘厚積薄發’。”
合理開發保護藏藥資源——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
近年,對藏藥材掠奪式的采挖,使生態多樣性日益遭到破壞,藏藥材陷入“越貴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貴”的惡性循環中。如何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藏藥資源,使藏藥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成為一個亟須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在西藏藏醫院副院長、藏醫藥研究院院長次仁巴珠的心中,藏藥產業發展首先要解決“瓶頸”問題。
“近幾年藏藥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加上一些保健品和化妝品企業也使用藏藥材,使得藏藥材市場需求量猛增。無序的藥材開采導致一些藏藥材資源被超負荷利用,生長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野生資源再生能力急劇下降,這種現象令人十分擔憂。”次仁巴珠說。
紅景天是在青藏高原海拔3400米~5700米的無污染環境下生長的珍貴藥用植物,需8年才能長成。隨著西藏旅游產業的升溫,帶動了紅景天藥品的熱銷。“藏藥材都是由當地百姓采集的,他們常常連根一起采挖,采集方法不科學,造成藏藥資源的破壞。目前,紅景天、烏努龍膽、虎耳草等多種藏藥材處于瀕危狀態。”次仁巴珠說。
面對野生藏藥材匱乏問題,西藏自治區相關部門、藏藥企業和藏醫藥專家探索對野生藥材進行人工栽培。
在西藏山南白堆鄉里龍村,藏醫藥研究院建設的瀕危藏藥材桃兒七人工種植栽培基地,是西藏自治區具有示范性的藏藥材人工栽培基地。基地以桃兒七作為主栽品種,采用多種繁育手段,實現了桃兒七的人工種植栽培,為解決部分藏藥材資源枯竭問題進行了探索。
西藏自治區藏藥廠對波棱瓜、毛瓣綠絨蒿、矮紫瑾等5種瀕危藥材進行的栽培試驗,奇正集團對大花紅景天、獨一味、藏茵陳等11種藥材進行的栽培和試驗,都獲得了成功經驗。
但是,藏藥材人工栽培項目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和供應機制。“很多藏藥材只能在海拔4000米~5000米生長,在高寒地區開展人工種植難度很大。”次仁巴珠坦言,“還有很多瀕危藏藥材的種植實驗沒有成功,我們未能掌握大部分藏藥材的生長規律。”
據了解,與有2000多年藥用植物栽培經驗的中藥學相比,藏藥材栽培學的基礎研究十分薄弱。在眾多的藏藥古跡本草學中,很難尋覓到藏藥材栽培的線索,在民間也少有藥材栽培的經驗總結。另外,藏藥材現有資源實際分布狀況、藥材種類與數量、存儲量、資源再生能力等極為重要的基礎研究甚至還處于空白。
在人工栽培技術還未能大規模推廣之時,藏藥材的資源保護就顯得十分必要。次仁巴珠說,藏藥材資源保護需要政府采取措施,除了加大對藏藥材研究外,還應該有目的地保護藥材資源,比如明令禁止隨便采摘藥材、采摘人員必須獲得相關資質等。
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總監邊巴次仁建議,政府在出臺藏藥材資源保護的同時,也要引導合理利用資源。
邊巴次仁對藏藥材資源有著另一番認識:“在藏藥材重點品種資源日益匱乏的同時,還有85%以上的藏藥材品種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
“針對高原生態脆弱的環境,應本著‘前瞻后顧’的原則,前瞻市場遠景,后顧資源保證與可持續的問題。”邊巴次仁說,“對于再生能力較強、不是根莖入藥、資源較為豐富的藏藥材要加大利用。對于瀕危、珍稀藥材,一方面在市場品種推廣決策方面不將其作為大品種,僅作為珍寶品種推廣,控制用量;另一方面統籌規劃建立特色藏藥材生產基地,進行珍稀藏藥材繁育種植研究工作,保障藏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加大藏藥技術體系研究——掃清產業發展障礙
由于“投入大、產出小”,傳統藏醫藥企業普遍對藏醫藥基礎研究不夠重視,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研究人員奇缺,新產品較少,企業缺乏競爭力。正因為基礎研究工作薄弱,導致藏藥產業存在的共性技術難題無人問津,影響了整個產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邊巴次仁表示,目前藏藥材在原料藥材的基源認定、療效物質基礎研究、傳統藥物的配伍與炮制理論研究、制劑工藝研究等基礎研究領域的技術體系研究基礎非常薄弱,造成制劑生產工藝、質量控制標準、臨床藥效驗證、安全性評價等建設嚴重滯后。
“藏藥生產的突出問題是重量差異和微生物超標,而這可能與藏藥的主要原材料是動物和礦物來源有關。”西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注冊安監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由于大部分藏藥處方中含有動物藥材及高營養性的植物藥材,傳統藏藥在生產過程中,植物藥材和動物藥材經粉碎后直接入藥,如果滅菌環節技術不到位,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微生物限度不符合規定。
“大部分藏藥企業是通過Co60照射來解決微生物限度超標的問題,但目前尚無充分的實驗數據來證實Co60照射對藏藥成分有無破壞,是否會影響療效也無從考證。”該注冊安監處負責人表示。
邊巴次仁說:“由于藏藥缺乏符合藏藥特點的規范化標準體系,因此藏藥新藥的研究、療效和安全性評價等只能參照中藥新藥研究方式等。”
“對藏藥的研究不能用現代科學或中醫藥學來衡量。”次仁巴珠說,“藏醫藥科研工作應制定符合藏醫藥理論和發展規律的評價標準體系。”
采訪中,藏藥企業普遍希望,政府加大藏醫藥基礎研究的投入,比如修訂和提高藏藥質量標準、藏藥炮制規范等。
據了解,奇正藏藥開發了全粉自動制丸技術等,有望解決藏藥重量差異和溶散時限的問題。正在研究的還有草本原藥材瞬時滅菌、非輻照滅菌等技術,也將對微生物超標等共性技術難題進行更深入研究。
據了解,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在近日召開的對口援藏座談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在現有藏藥標準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大藏藥標準體系建設力度,完善藏藥材和藏成藥質量標準體系。國家局將協同有關部門,積極支持藏藥標準體系的完善工作,計劃5年內完成不少于150種藏藥材、200種藏藥成方制劑標準的完善和修訂工作。同時,國家局將指導和加強對藏藥炮制技術的研究,修訂體現藏藥特色的藥材炮制規范。國家局將積極支持西藏自治區建立健全藏藥審評認證機構,壯大藏藥審評專家隊伍,全面促進藏藥發展。
提升藏藥產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做大做強目標
有關專家認為,藏藥產業發展需要“大工程、大項目”,應該從傳統精粹傳承、資源保護、制造工藝創新、市場創新、品牌保護五個方面著手,制定出培育大企業、大品牌的目標。
拉薩市近郊的堆龍德慶縣境內有一處藏傳佛教徒向往的圣地——雄巴拉曲。雄巴拉曲譯成漢語是“盆中圣水”的意思,這里遠離市區,空氣潔凈,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藥廠就坐落在這里,“神水藏藥”也由此而得名。
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藥廠是從那曲地區藏醫院制劑中心發展而來的。目前,西藏自治區有19家藥品生產企業,大部分是在藏醫院制劑室的基礎上改建而成,這也是傳統藏藥企業的一個共同點。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西藏自治區藏藥廠,其前身是始建于公元1696年的拉薩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制劑室。
西藏自治區藏藥廠去年銷售額近8000萬元人民幣,雖然在傳統西藏藏藥企業中規模較大,但和國內中藥企業相比,差距還是較大。神水藏藥廠去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人民幣,公司負責人表示,這幾年銷售額都在不斷增加,其銷售額的一半來自于公司的專利產品“珊瑚七十味丸”,而其他幾十個常用藏藥,因為有眾多企業同時生產,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貢嘎羅布說:“傳統的藏藥企業存在資源配置不合理,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一些常用藏藥,往往有多家企業同時生產,藏藥市場存在惡性競爭、低水平重復等現象,浪費了藥材資源。”
“此外,部分企業在市場營銷中有虛假、夸大等不規范的營銷傳播手段,造成藏藥整體營銷環境和形勢異常嚴峻和困難。”邊巴次仁說。
西藏自治區藏藥廠的網站上就發布有幾個“嚴正聲明”——一些藥企或保健品公司盜用該廠廠名或藥品批準文號,假冒注冊商標“甘露”,非法銷售假藥,嚴重影響了企業聲譽。
貢嘎羅布說,為了樹立規模化、專業化的營銷體系和隊伍,樹立藏藥產業的良好形象,這幾年西藏自治區藏藥廠主要是通過建立品牌店和專柜等方式,進行專業的營銷推廣。目前,該廠已在全國各省市建立了60多家甘露藏藥專賣店、227個專柜。
成立于1995年的奇正藏藥是藏藥企業中的新秀,通過多年在生產技術創新方面的持續投入,奇正藏藥實現了傳統藏藥生產和現代先進制藥技術的融合,為傳統藏藥企業發展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
“藏醫藥文化博大精深,體系完備,藏醫藥產業的根基是藏醫藥文化。”邊巴次仁說。奇正藏藥不遺余力地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宣傳藏醫藥文化,創建“文化營銷”與學術推廣相結合的藏藥營銷模式,實現了該公司銷售規模的提升。去年,奇正藏藥營業總收入達4.70億元人民幣。
貢嘎羅布認為,藏醫藥發展最主要的是提高核心競爭力,要在堅守傳統中創新產品,要在借鑒中創新營銷。
邊巴次仁說:“可以借鑒蒙牛、伊利等強勢品牌的培育,重點扶持和培育出西藏特色產業的2~3個優勢品牌,以代表西藏藏藥的整體形象”。
貢嘎羅布也建議,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組建藏藥集團,共同做大做強,在市場上樹立幾個品質最優、市場認同的藏藥品牌。
據了解,由政府引導、多家藏藥廠共同參與組建的西藏藏藥集團,近期有望成立。藏藥集團的成立將實現成員企業間專業技術和設備條件的優勢互補,避免產品重復和惡性競爭,解決藏藥發展的共性難題,提升藏醫藥產業整體核心競爭能力,為藏藥產業成為西藏自治區重要的經濟支撐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