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呼吁加快打造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
據科技日報北京5月8日電(記者 陳磊) 作為腫瘤專家,天津醫科大學教授孫保存卻無法說出我國某類癌癥具體的發病率,由于我國醫學數據分割、流通不暢、共享困難,這種尷尬并非個例。在近日召開的主題為“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戰略研討”的第298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來自國內外專家就醫學數據共享標準、共享策略與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與會專家把脈我國生物醫學共享現狀,開出的“癥候”是:數據分散、條塊分割、利用效率低;數據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共享;網絡不健全,共享水平低;共享觀念淡薄,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保障。
生物醫學是當今全球科技發展重要領域,該領域積累了海量數據。如基因Bank數據庫的建設具備了一定規模,得到了世界公認。但該領域的大部分數據資源仍分散在不同國家、研究單位和科學家手中。長期以來,我國在醫學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基礎、臨床、預防和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和觀察數據,但這些數據資源仍很分散,由于缺乏權威性數據管理組織和統一的標準規范,至今重復性研究和資源浪費仍十分普遍。
針對這種情況,由我國4部委聯合支持,6家科研院所聯合承擔的國家醫藥衛生科學數據共享工程項目,已于2003年在科技部立項,并在2004年4月正式啟動,目前已初具規模。據香山會議執行主席、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劉德培介紹,醫藥衛生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基本建設框架包括一個共享網(
/upload/xy/201703/01/7bf1b6da-97d6-4f68-b1fb-7a3acead7376.cn)和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中醫藥學等6個專業數據中心、40個左右的主體數據庫和300個左右的數據庫,為開展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與交流奠定了基礎。
“我國這方面的數據需求很大。”香山會議執行主席、醫藥衛生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組組長尹嶺教授告訴記者,該工程屬于公益性共享服務,公開性數據對外開放,研究性數據實現會員制。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體現“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
目前,全球范圍正在呼吁建立國際生物醫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平臺。2006年10月我國科學家在北京召開的CODATA國際數據組織會議上,介紹了我國在這一領域數據共享工程的快速進展和良好發展勢頭,被認為是目前國際上生物醫學領域數據面最廣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此項工作數據庫建設僅僅完成1/4,今后還需要整合大量數據資源。”尹嶺認為,開展生物醫學領域國際合作的重點不能在個人或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應該上升到國家層面。在此次會議上,中外專家也一致呼吁,首先,要盡快開展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需求分析和資源規劃,需求分析包括各國政府衛生決策、醫療保健、科研教學、健康產業和百姓健康咨詢等方面,同時,在世界范圍內開展生物醫學數據資源調查,掌握生物醫學領域各專業、各學科和各研究方向的數據資源分布、存儲和共享服務現狀以及各類權威性數據擁有機構或負責人情況;其次,開展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的標準與規范研究,建議組織各國專家研究有關該領域數據共享的相關標準,以起草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的標準和規范;第三,創建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平臺和網絡協同研究環境;最后還要建立國際生物醫學數據管理和共享服務機制,如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對數據和用戶提供優質、低廉、便捷服務,吸引國際社會資金等。
據尹嶺透露,目前中美雙方已經達成實質性合作框架,以共同打造權威性國際生物醫學數據管理與共享服務平臺,包括成立中美政府間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協調機構,盡快啟動中美生物醫學數據共享雙邊合作項目;進行國際生物醫學數據資源規劃和頂層設計;建立國際生物醫學數據共享標準、規范和共享服務機制;在生物醫學領域各專業開展數據資源共享國際合作等。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