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聯手藍光發展打造生物醫學材料產業鏈
四川大學、四川藍光發展(證券代碼:600466.SH)日前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四川大學生物醫學材料中心主任張興棟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將聯手藍光發展旗下成都迪康藥業,加速生物醫學材料、植入性器械相關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
5月22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第十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特別全體大會上,張興棟院士正式接任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主席。這是該聯合會成立以來,首次由我國科學家擔任主席一職。美國國家工程院公開表示,張興棟當選主要是因為其“對肌肉骨骼的臨床試驗以及發展生物材料上的貢獻”。
此前,張興棟院士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證明無生命的多孔磷酸鈣陶瓷具有生物活性物質所特有的誘導骨再生作用,推出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其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層植入體研究成果居世界領先水平。
在簽約現場,張興棟教授表示:“發展生物材料產業需要立足前沿理論研究,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研發、生產、應用相結合的產業化平臺,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
據介紹,生物醫學材料應用市場廣闊,可用于關節、脊柱、創傷修復等眾多領域。專業市場研究機構智研咨詢的報告顯示,全球生物醫學材料市場規模高達400億美元左右。我國生物醫學材料市場規模大約500億元,年增長率近20%。
“生物材料是3D生物打印醫學產品的核心。”藍光生命科技集團總裁任東川說。生物材料包括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不可降解材料,如部分植入物;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可降解材料,如可降解骨釘、硬膜及支架;具有生物活性的材料,如細胞、組織、器官。
記者了解到,2014年9月,藍光發展與首批“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美國毒理科學院院士康裕建教授合作成立藍光英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建立以干細胞技術和再生醫學為核心的3D生物打印體系。此次和張興棟院士合作,使藍光生命科技集團的3D生物打印醫學產品產業鏈更加豐富,相關產品線將由4項拓展到創傷、脊柱、關節、支架、組織修復等11項,覆蓋骨科、心外科、普外科、口腔科和整形外科等臨床領域。
任東川表示,為承接張興棟院士的技術和研發能力,藍光發展旗下迪康中科將擴大在高分子可吸收生物材料領域的產能,預計2016年醫學防粘連可吸收(膜)釘的產能和利潤將大幅增長。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