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亞洲7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br>脆性骨折女性患者的骨質疏松癥診療不足
據中國醫藥報廣東訊 記者白毅報道 一項針對亞洲1122名因骨折住院的絕經后女性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近一半的患者因脆性骨折接受了治療,但并沒有被告知患有骨質疏松癥;而其余51.5%被診斷為骨質疏松癥的女性中,有40.5%的患者沒有接受任何治療。
在近日召開的第一屆亞洲骨質疏松聯盟學術研討會上,這項由默沙東公司負責在泰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共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調研結果指出,亞洲地區女性骨質疏松癥患者診療情況不容樂觀。
該研究系一項回顧性觀察研究,在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間,1122名平均年齡72.9歲且發生脆性骨折住院的女性被選入本研究。在入院治療后的6個月中,通過面對面的談話和電話訪問,研究人員評估了她們對骨質疏松癥、骨密度篩查以及骨質疏松癥治療的認知。
調查顯示,約半數脆性骨折患者(48.5%)即使在骨折后,仍對骨質疏松癥缺乏認識。而在被診斷為患有骨質疏松癥的患者(576人)中,8.1%的患者接受了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26.5%的患者攝入了維生素補充劑;4.9%的患者既接受了藥物治療又攝入了維生素補充劑;而大部分(40.5%)的患者沒有接受任何藥物治療和維生素補充劑。調查亦表明,在影響骨質疏松癥的診療因素上,骨密度檢測占據主要地位,而骨折病史卻不被重視。與曾經有過骨折病史的患者相比,接受骨密度(BMD)檢測的患者更易被診斷骨質疏松癥。同樣,與曾經有過骨折病史的患者相比,接受骨密度檢測的患者更易接受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
該研究中國大陸地區負責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徐苓教授還介紹,通過調查發現,在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對脆性骨折患者骨質疏松癥的診療也存在地區差異。其中,韓國的診療情況最佳,接受骨密度檢測的人數達60%,藥物治療者達70%;而在我國大陸,雖然接受骨密度檢測接近60%,但接受藥物治療的情況在7個國家和地區中最差,不足10%。她認為,這與我國大陸對這一疾病的認識不夠和全科醫生的缺乏有關。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骨密度和骨強度降低的疾病。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IOF)的指南提出,除了骨密度檢測、家庭史等,脆性骨折是診斷骨質疏松癥的證據之一,有髖部和椎骨骨折病史的絕經女性都應考慮接受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徐苓亦強調,脆性骨折通常發生在正常外力下不會折斷的非創傷部位,如髖部、脊柱等。排除其他因素,這種骨折現象通常被認為是診斷絕經女性骨質疏松癥有力的臨床指征之一。
IOF數據還顯示,在過去30年中,大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因骨質疏松癥引發的髖部骨折發病率增加了2~3倍。據預測,到2050年全球一半以上的髖部骨折病例將會在亞洲。此項調研的主要負責人、香港骨質疏松學會會長、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龔慧慈教授提醒:“這項研究記錄了亞洲骨折患者在診療上存在的差距,讓我們意識到在亞洲關注這種嚴重疾病的緊迫性。”
兩位專家都強調,亞洲國家和地區骨折婦女骨質疏松癥的診療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骨密度檢測推動的,而脆性骨折病史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今后在骨質松癥的診療中,臨床醫生應充分認識到脆性骨折病史的重要意義,同時加強脆性骨折后骨質疏松癥的藥物治療,以預防再次發生骨折,為已有脆性骨折病史的女性患者提供規范的骨質疏松癥的診療。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