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發現通心絡心血管保護作用機制
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民航廣州醫院科研人員研究發現,中藥復方制劑通心絡膠囊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反應,并認為這是其保護心血管,改善心絞痛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機制。
炎癥反應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細胞間黏附分子-1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介導的血管內皮細胞和單核細胞相互黏附、聚集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反應發生的起始環節,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炎癥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sVCAM-1)是細胞間黏附分子-1和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的裂解產物,可在血液中被檢出。通心絡膠囊由人參、水蛭、土鱉蟲、全蝎、蜈蚣、蟬蛻、赤芍和冰片等純中藥制成,具有補氣、活血、化瘀和鎮痛等功效。研究人員收集最近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黃埔院區住院的患者90例。隨機分為通心絡膠囊組45例,對照組45例。兩組在年齡、性別、并發癥和心功能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通心絡膠囊組和對照組均按心絞痛治療原則進行常規治療,通心絡膠囊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通心絡膠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
通過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發現,通心絡膠囊組治療后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均為P<0.05);與對照組比較,通心絡膠囊組治療后血清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可溶性血管細胞黏附分子-1水平降低更明顯(均為P<0.05)。通心絡膠囊組治療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轉化生長因子-β水平較治療前升高(P<0.05);與對照組比較,通心絡膠囊組治療后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降低更明顯(P<0.05),轉化生長因子-β水平升高更明顯(P<0.05)。臨床表現改善情況可以看出,通心絡膠囊組治療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硝酸甘油用量減少80%以上)12例,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80%)28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89%;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18例,無效14例,有效率為69%。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心絡膠囊組有兩例出現輕微惡心,可自行緩解;其余患者均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