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氯普胺加地塞米松可預防術后惡心嘔吐
使用甲氧氯普胺預防術后惡心嘔吐一直存在爭議。德國Wallenborn等的一項隨機、雙盲、平行對照研究表明,50 mg甲氧氯普胺加8 mg地塞米松可有效預防術后惡心嘔吐。[BMJ 2006,333(7563): 324]
該研究納入德國4所大學附屬醫院和4所地區醫院3140例接受平衡麻醉和局部麻醉的手術患者。確定術中給予10 mg、25 mg或50 mg甲氧氯普胺加8 mg地塞米松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效果,是否優于單獨給予8 mg地塞米松,同時評估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轉歸指標為術后24小時內惡心嘔吐發生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
結果表明,術后0 mg、10 mg、25 mg和50 mg甲氧氯普胺組患者惡心嘔吐累計發生率分別為23.1%、20.6%、17.2%和14.5%。25 mg與50 mg甲氧氯普胺組預防早期(術后0~12小時)惡心的療效相當,但只有50 mg甲氧氯普胺組患者晚期(術后>12小時)惡心嘔吐發生率降低。0 mg、10 mg、25 mg和50 mg甲氧氯普胺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低血壓和心動過速,累計發生率分別為8.8%、11.2% 、12.9%和17.9%。
研究提示:術中給予50 mg甲氧氯普胺加8 mg地塞米松是一種有效、安全而經濟的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方法。對于高風險患者,術中給予減少劑量為25 mg的甲氧氯普胺和地塞米松,術后加用其他預防方法,可以取得相同的療效,且不良反應少。
英國Poole and Royal Bournemouth 醫院Sweeney發表評論:在英國,甲氧氯普胺已經很長時間不被常規用來預防和治療術后惡心嘔吐。這是因為以前的研究表明,給予標準劑量10 mg甲氧氯普胺無效,而且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如錐體外系癥狀,特別是在重復給予時。因而該藥被一些新的、昂貴但不良反應較少的藥物所取代。
Wallenborn等創新性地進行了甲氧氯普胺的隨機研究,不但使用了標準劑量10 mg的甲氧氯普胺,而且使用了25 mg和50 mg劑量。結果顯示,25 mg和50 mg甲氧氯普胺與地塞米松的組合引人注目地有效地減少了早期術后惡心嘔吐,并且50 mg組合還可以有效預防晚期惡心嘔吐,且不良反應(大部分為低血壓和心動過速)極少,運動障礙和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極低(25 mg組為0.4%,50 mg組為0.8%)。
最佳劑量的甲氧氯普胺聯合地塞米松提供了一種預防術后惡心嘔吐的新選擇,或者是對現有治療方法的輔助或替代。也許下一步應進行比較甲氧氯普胺聯合地塞米松與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聯合地塞米松的臨床試驗。但Wallenburg 等的研究支持將甲氧氯普胺作為防治術后惡心嘔吐的選擇藥,這較使用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如帕洛諾司瓊)可大大降低醫療費用。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