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不足“返點”拿不上 2004小藥店遭遇生死劫
“藥價不斷下降,很多藥店已經難以支撐,今年的春節都過得不踏實。我敢斷言:今年之內,半數以上的個體藥店和不少規模小的連鎖藥房公司將被逼出市場!”日前,重慶某連鎖藥業公司負責人如此預言。他說這話的背景是,重慶單店規模最大的西部醫藥商城繼2003年12月掀起激蕩全市醫藥界的降價風暴后,又在元旦春節期間推出了買藥送禮活動。
重慶時珍閣藥房連鎖公司策劃部黃先生日前也證實說,現在藥店已經主要不是靠賣藥賺錢,單靠賣藥,藥店恐怕連房租和人員工資都不夠付。他說,過去賣藥,每個產品的毛利率都在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50%以上,而現在,一般藥品的毛利率只有5%左右,“賣藥甚至比賣小菜都不如”。
其實,上述兩位藥房經營人士都只說出了一個方面。當有人問“如今藥房憑什么生存和發展”時,黃先生以涉及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回答。而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藥廠代表給出了答案:“藥房現在主要靠做量,通過銷售上量而從廠家獲得更多折扣(有人稱為返點),10%~20%不等,量越大,折扣越高。此外,廠家給出的藥品上架費也是連鎖藥房的一個重要獲利來源,每個藥品三個月為一周期,每次800~3000元不等。”
據調查,藥品銷售后返點,這種經營模式從兩三年前就已經開始,現在漸漸流行起來。藥廠與藥店之間的返點比例,會因廠家實力大小和藥房的規模不同而有所區別,大廠會仗著自己藥品知名度高又比較暢銷,只會返回幾個點,即折扣10%以內,而小藥廠則不得不以高折扣利誘藥店。
同時,一些小藥店因為每月銷量小,大的廠家都不太愿意將藥拿去賣,除非不收藥品上柜費。收不到藥品上柜費,還得與平價連鎖藥房比拼低價,小藥店的命運由此可以想像。
重慶一家大型醫藥連鎖公司的負責人曾說,在國內外眾多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都在涉足醫藥、行業內兼并重組之風越來越盛的今天,醫藥銷售企業不能發展成“航空母艦”,必然會像小舢板一樣被大海吞噬。現在,銷售上一定量后可以返回折扣、上一定量后可以與廠家協商定價,這對那些單打獨斗的藥店和至今仍未上規模的小醫藥公司將是致命一擊。
據了解,白云山中藥廠銷售部長柯華松日前曾放言:藥店跟廠家的關系是“銷量決定一切”,藥廠的政策肯定向銷量大的連鎖藥店傾斜,只要銷量好,藥店要促銷費、配合廣告等都可以。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