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特藥品交易會側記:開發新藥 再拼市場
2005年可以說是不少中國醫藥企業最難過的一年。
原料、能源持續漲價;GMP改造投入巨大,正值還款期;國家環保總局確定制藥業為重污染行業之一,企業需加大環保投資;新版《中國藥典》對藥品質量要求進一步提高,企業生產和檢測成本明顯上升;國家政策要求包裝材料改進;加之國家發改委尚未公布的最新降價令——如同懸在醫藥企業頭頂上的一柄利劍……
可是,難過也得過。無論是想“挺立潮頭”,還是只求此時“涉水過河”,醫藥企業都得全力以赴。南京新特藥品交易會顯示,新產品開發已成為當下眾多醫藥企業進行市場比拼的“撒手锏”。
新藥開發始與市場接軌
上周在南京舉辦的第四十屆新特藥品交易會上,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是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產品開發的”。
在歷屆新特藥品交易會上,企業往往會展示自己最新開發的產品。但令人困惑的是,在大量新產品中,很少有能給企業帶來豐厚利潤的”重磅炸彈“,即使是國家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的攻關項目,被束之高閣的也不在少數。中國中醫研究院北京中研國際醫藥公司全國招商經理高志遠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項目的設立沒有完全考慮到市場因素”。
現在的新產品開發已經成為一個必須要考慮市場需求、知識產權保護、品牌戰略等的系統工程,這一系統工程的實施考驗著企業對社會資源是否具有強大的整合能力。
北京億利博瑞醫學技術有限公司此次帶來的招商產品叫“博司捷(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宣傳資料上赫然標明“專家預估市場潛力將超過10億元”。該公司總經理胡松梅向記者解釋說,這個數字完全是通過市場調查得出的結論,他們通過對醫院市場的調查了解到,目前該產品國內銷售已經達到3億元,市場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部分大醫院。在北京地區,銷售該產品的三甲醫院目前只占到1/3,按這個比例來計算,10億元的市場潛力應該不成問題。
江蘇亞邦藥業集團新藥公司總經理張仰東對記者說,他們在確定開發哪類產品時,主要是依靠營銷人員反饋回來的市場信息,然后再進行產品論證、風險評估等。
但業內人士指出,科研要達到完全與市場接軌,應該形成研、產、銷一體化。研發只有通過產業化才能形成生產力,而企業在產銷過程中又能更好地了解市場,反過來促進后續研發。只有產業鏈條上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企業才能形成研、產、銷的良性循環。
交易會上,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復星朝暉、重慶藥友、桂林南藥、花紅藥業、武漢中聯等10家企業集體亮相。今年上半年,上海復星實現主營收入14.67億元,同比增長14.297%;主營業務利潤4.6億元,同比增長21.77%;凈利潤1.21億元。而這一切都得益于該集團“以工業促商業、以商業優勢換技術、以技術優勢再促進工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這一良性循環。重慶醫工院作為集團的研發中心,為集團內各子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復星醫藥集團上半年共申請專利29項,在研項目共計252項;取得新藥臨床試驗批文10項,取得新藥證書10項,醫療器械及診斷產品注冊證5項,海外產品認證7項。這些研究項目就是復星未來業績增長的保證。
復星集團最近剛剛制定了一個“九五計劃”,即在目前已經形成的九大產品系列中,重點進行五個產品層次的開發(重磅產品二次開發、重點產品二次開發、現有重點新產品二次開發、在研重點新產品、新立項的重點產品和專利許可的新產品),鞏固和快速提升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地位,率先成為世界主流市場的一流企業。
研發成為企業營銷策略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通過新產品開發來調整和豐富企業的產品結構,正在成為很多企業的長期營銷策略。
步長集團就是通過新產品開發建立起了自己的產品群。在此之前,步長集團幾乎所有利潤都來自其當家產品“腦心通”,這種“所有的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經營方式自然風險很大,不斷加大研發力度后,該集團陸續推出了一系列中藥品種,涉及心腦血管、腫瘤、婦科、消化等多個領域。2002年才上市的“穩心顆粒”目前已經實現年銷售收入2億元,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以老品牌帶動新產品銷售,利用品牌間的聯動效應。
據步長集團市場總監鄭智翔介紹,該集團每年以銷售收入10%的資金用于科研和產品開發,并制訂了“高中低、長中短”全面發展的科研戰略,“高”是指國家一二類藥,“中”指三四類藥,“低”指保健品;“長”是七八年后上市的產品;“中”是四五年內上市的產品;“短”是兩年之內上市的產品,以此來保證企業每年都有不同層次的新產品推出,使企業擁有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他透露說,步長集團去年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這其中腦心通的銷售比例已經降到不足1/2,而其余大部分收入則來自新產品。
輔仁集團的科研策略更豐富了其品牌內涵,中藥品牌“輔仁”近年來積極涉足化學藥市場,并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成果顯著。本次新特藥會上,該集團旗下的開封制藥、豫港制藥推出了普藥新藥和新的針劑產品,懷慶堂則推出的是各種醫院純銷類制劑產品。展會現場的一位營銷副總對記者說:“企業做大了,就需要多個不同類型的產品,保證利潤的品種一定要有,薄利多銷的普藥也少不得,這樣有利于企業形象和品牌的建立。‘輔仁’品牌不再單純地建立在中藥范疇。”
研發期待突破原研大關
此次新特藥交易會的會場上,研發圍著市場轉的特色已充分展現,這確實是行業的一大進步,但讓人仍覺遺憾的是,企業推出的新產品大都不具備較高科技含量,真正的原研產品仍然稀缺。即使是復星醫藥集團帶來的國家一類新藥開樂寧(馬來酸替加色羅),也是一個搶仿藥。
藥品研發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在國外開發一個藥品,從實驗室到批準上市,需要10~15年的時間,平均耗資8億美金;研究開發制藥企業在新藥研發方面的投入超過其藥品銷售收入的16%,但是高風險之后帶來的也是高收益。
中國是一個制藥大國,但不是一個制藥強國,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實在有限。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研究中心副主任屠鵬飛告訴記者,中國企業面臨的研發困境主要有三點:一是低水平重復嚴重;二是企業資金投入不足;三是國家政策扶持不夠。其中企業資金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屠鵬飛說:“產品沒有專利,沒有技術壁壘,就難以獲得絕對的市場優勢,利潤自然也不高,所以,企業就難以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搞原研藥的開發。”
但是,在全球經濟趨于一體化的今天,以仿制藥作為主要武器的中國制藥企業與具有強大的資金和科研實力的跨國公司站到了一個市場上,要想生存并發展,必須強壯原研藥這一軟肋。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