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企業首席科學官觸動中國醫藥業研發復位鍵
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我國新藥研究主要由大專院校和國家的研究院所來承擔,制藥企業不能成為醫藥技術創新的主體,新藥研制與市場間存在嚴重脫節。這種脫節表現在軟件環境方面,就是科研資源的巨大浪費。其中在人才資源使用和評估機制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已成為本土企業創新研發原動力不足的直接原因。
“化學藥品97%仿制”的現狀,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國內研發人員的表現并不令人滿意,但來自另一方面的信息卻相當樂觀。國際制藥企業協會聯合會前經濟政策總監韋伯博士曾表示,中國的人才資源已經具備。諾華中國區原總裁劉保羅也指出,“中國不乏研發人才,科學家、工程師、醫藥學院學生等組成了研發人才梯隊。中國已經具備一定的研發基礎。”對于這種矛盾狀態,專家的解釋是,中國不缺少研發人才,但相對缺少的是以高水平科研成就為唯一標準的客觀評估體系和相應的研發體制。科研院所許多科研人員將新藥研發視為實現晉升職稱,刊發論文,獲得獎勵,以及增加招收研究生數量的手段,對價值終端的忽視致使很多科研項目最終變成廢紙。而企業內的研究人員迫于利潤壓力,只想將項目盡快變現,因此關注重點集中在仿制藥領域,缺乏新藥研發的耐心和長遠眼光。
“在醫藥行業,企業家離開科學家寸步難行,科學家離開企業家一事無成。”研發和產業化的相互割裂,正在讓企業家與科學家漸行漸遠。為改變這種狀況,有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快科研院所轉制速度,比如投資建立推動產學研結合的操作平臺。但行政干預只能作為一種特殊的處理方式,并不具有廣泛的市場兼容性。對于更多在全球市場競爭中日益面臨生存壓力的醫藥企業而言,通過轉換觀念和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人力物力資源重獲生機,顯然更具可行性。
CSO模式無疑是這一思路的一個最佳的著力點。
CSO,即首席科學官。在跨國藥企中,首席科學官是一個常設的職位,而且在企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僅在產品研發上起主導作用,而且對產品相關的市場因素,如市場反饋、技術發展、藥政管理、創新藥物等方面的決策也擁有實際的權力。目前國內的研發體制中,新藥研發主要還是由總工程師牽頭,但總工程師的主要職責在于公司制藥生產的技術、工藝技術、人員培訓、技術監督,確定產品研發方向和判斷市場銷售綜合形勢,顯然非其所長。
CSO的出現,代表產品的技術含量成為利潤率的主要決定因素,獲得市場決策權力。此外,CSO也是企業給予科技人才高額回報的一種法定承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薪金水平是決定人才流向的重要因素。創新機能與高管職位掛鉤,是現代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主流模式。23.6萬元(上海市2004年公司高管平均年薪)的高額付出與百倍千倍的利潤預期相比,當然微不足道。更為重要的是,CSO以及CSO背后的市場化研發團隊,是決定企業市場定位的重要指標。CSO機制設置和運轉的有效程度,與企業長遠利益息息相關。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近幾年內,藥品研發人才成為中國最緊缺的職位之一。目前醫藥市場競爭對于人才的要求不再單方面傾向于其基礎技能和研發能力。一個合格的CSO及其團隊,同時還要具有較深的醫藥行業經營管理知識,良好的組織、領導及協調溝通能力,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敏感度,較強創造力及邏輯思維能力。讓科研資源能以更強勢姿態介入到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這將是企業在最終挑起新藥研發大梁前最明智的選擇。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